豫南地区黄麻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2012-01-23 08:21潘兹亮王守宝吕玉虎张丽霞
中国麻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黑褐色黄麻染病

潘兹亮 ,乔 利 ★,王守宝 ,吕玉虎 ,张丽霞 ,王 琴

(1.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信阳 464000;2.河南省博爱县农业局,焦作454450)

黄麻,是椴树科(Tiliaceae),黄麻属(Corchorus L.)一年生草本韧皮纤维作物,又名络麻、苦麻叶、绿麻、荚头麻。黄麻纤维白而有光泽,具有吸湿性能好、散失水分快等特点,主要供制麻袋、麻布、造纸、绳索、织地毯和窗帘,麻骨制活性炭、纤维板等,种子可以榨油,用于工业和医药上,麻茎还是很好的造纸原料、麻叶中医入药[1]。中国栽培黄麻的历史悠久,主要产区在长江以南,以浙江、广东、台湾三省栽培面积较大。

黄麻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黑点炭疽病、枯腐病、茎斑病、根结线虫病、细菌性斑点病、茎腐病、叶斑病等。

1 病害描述

1.1 黄麻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ūhn)

1.1.1 症状

幼苗染病后茎基部呈黑褐腐烂并缢缩,终致麻苗枯萎。染病成株茎基部黑褐色,凹陷,严重者病部环绕全茎,皮层腐蚀露出纤维。

1.1.2 发病规律

该病主要由土壤传染。病菌以菌丝体及菌核在植物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翌年侵入麻苗为害,并可当年在麻田再侵染。阴雨连绵、春季低温的年份,及粘性土壤、排水不良、多年连作的麻地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1.2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rchorum Ikata et Tanaka)

1.2.1 症状

为害幼苗和成株。苗期染病,茎基产生黑褐色病变,缢缩,终致萎蔫折倒枯死。成株叶部染病,叶痕部生黑褐色或黑色不规则凹陷干裂斑,长达数厘米,病部表面现黑色小粒点。叶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沿脉扩展变黑。成株茎部染病,产生不规则形稍隆起的黑褐色病变。蒴果染病变为黑色,严重时扩展到全果或侵入到种子,使种子不能正常发育。

1.2.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或附着在种子上或随病残组织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通过风雨进行传播和再侵染。生产上遇有高温高湿天气,地势低洼,偏施、过施氮肥及多年连作地易发病。长果种黄麻较圆果种抗病。

1.3 黑点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

1.3.1 症状

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苗期染病,先在叶边缘产生灰黑色小斑点,后扩展成半圆形至近圆形黑褐色斑,幼株茎部一段一段地变褐腐烂或全株变褐腐烂,严重的病苗枯死。成株染病,叶片上初生浅黑色近圆形病斑,中心具1小黑点。叶柄染病时,病斑长椭圆形稍凹陷,黑褐色。茎部染病也生黑褐色或黑色近圆形至不正圆形凹陷斑,有纵裂痕,大小2-3mm。蒴果染病,初生粟粒大小黑褐色凹陷斑,严重的侵入到种子上。

1.3.2 发病规律

以菌丝在种子内或病残组织里越冬,翌年播种后即见发病,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生产上种子带菌率高的连作麻田易发病,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施肥不当时发病重。生育期间如常有连阴雨或夏秋季台风暴雨频繁则引发该病流行。

1.4 枯腐病(Macrophomina phaseolina(Tassi)Goid.)

1.4.1 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子叶呈黄褐色枯死,其上生出许多黑色小粒点。幼茎染病引致猝倒或苗高10-25cm时,下部叶片生不规则黄色病斑,后扩展成条状溃疡,造成苗枯。茎部染病初生褐色梭形斑,可扩展环绕全茎,病部表面密生黑色小粒点,根部染病主根、侧根呈黑褐色腐烂,地上部萎蔫,从下向上逐渐变褐,终致全株干枯。木质部、韧皮纤维间形成很多细砂状黑色小菌核。病部皮层易剥开露出丝状纤维。

1.4.2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利用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气温30℃左右遇有多雨或高湿条件易流行。地势低洼,湿度大或常遭水淹的麻田发病重。

1.5 茎斑病(Cercospora corchori)

1.5.1 症状

在子叶、真叶、茎和蒴果上都能发生。子叶及真叶受害,初现针头状黄褐色小圆点。扩大后,子叶上呈褐色至黑褐色圆斑,真叶上成多角形、不正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病斑外缘的健全部分往往褪成黄绿色,病叶易脱落。叶柄被害,产生椭圆形黑褐色病斑。茎部受害,多自下部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病斑始为褐色圆斑,边缘呈水渍状,后变黑褐色,扩大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稍隆起,后期水渍状消失,表面复平,中部略凹陷。严重的茎上病斑累累,深入木质部使之变成褐色。蒴果发病,初生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褐色病斑。天气潮湿时,各病部都会长出灰白色霉状物。

1.5.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潜伏于种子内部和随病残遗留田间过冬。病菌借风、雨传播。此多雨年份发病重;地势较高,土壤瘠薄,盐分含量较高的麻田均发病较重;连年种植长果种黄麻的发病亦重。

1.6 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sp.)

1.6.1 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受害。极部初生很多细小根瘤,后可长到绿豆至大豆大小。虫瘿初为黄白色,后变褐或全根腐烂。严重时每株根系上生数十个根瘤,有的相互融合引起全根或侧根肿胀扭曲变形,细根毛很少,地上部叶色变黄或株枯。

1.6.2 发病规律

该虫多在土壤5-30cm处生存,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疼,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一般可存活1-3年。

1.7 细菌性斑点病(Xanthomonas nakatae(Okale)Dowson)

1.7.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多角形或近圆形油渍状黑褐色小斑,大小2-3毫米。严重时,一片叶可达数十个病斑,有时连接成较大病斑,引起病叶发黄早落。严重时造成中、下部叶片大量脱落。

1.7.2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在病残组织中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来年从幼苗叶片的气孔或水孔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种子上带菌的在幼苗长出时便可为害子叶。天气潮湿时,病部产生菌脓,由风雨或昆虫传带进行再侵染。高温、多湿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暴风雨常引起该病的大流行。

1.8 茎腐病(Cercospora corchori Sawada)

1.8.1 症状

黄麻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为害子叶、真叶、茎和蒴果。

1.8.1.1 子叶:发病初期子叶上出现黄褐色至褐色小圆点,后逐渐扩大成褐色至黑褐色的近圆形斑。叶缘的病斑多呈半圆形。发病子叶易脱落。

1.8.1.2 真叶:初生黄褐色至褐色小圆点,后扩大呈多角形或不整圆形的褐色或黑褐色病斑,病斑外缘往往褪成黄绿色。当病叶变黄将凋落时,病斑外缘的叶绿素有时不褪,形成绿色的晕圈。叶柄受害,产生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黑褐色病斑。红皮或淡红皮品种的叶斑周缘通常呈现紫红色的晕圈。

1.8.1.3 茎杆:茎部发病,病斑黑褐色,梭形、近椭圆或不规则形,初期表面平整或略隆起,后期有的稍凹,严重的可深入木质部而使之变褐色。在淡红皮品种上的病斑,通常呈现紫红色的晕圈。

1.8.1.4 蒴果:蒴果受害多在乳熟期,初生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颜色逐渐变为黑褐色,并可深入到内部而使种子带菌。湿度大时,叶片病斑上生有灰白色的霉状物,茎部无明显霉状物。

1.8.2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部越冬,种子表面不黏附孢子。病菌也能随病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幼苗子叶受害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土壤干燥、贫瘠的麻地及连作地发病较重。

1.9 叶斑病(Phyllosticta corchori Sawada)

1.9.1 症状

黄麻全生育期皆可发生,主要侵染叶片,以叶尖,叶缘病斑为多见。叶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黄褐色至褐色,边缘色较深,病健部分界明晰。后期斑面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易破裂成穿孔。

1.9.2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田间病残组织上越冬,翌春菌丝体生长,分生孢子器吸水,溢出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生长期间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苗期低温多雨利于病菌入侵和发病。

2 防治方法

2.1 选用抗病高产品种

选用健康、饱满的种子,做到适期播种,防止过早播种。无病麻地留种或从无病区引种。长果种发病严重区选用圆果种黄麻种植,或选用抗病性强的长果种品种栽培,减少发病。

2.2 药剂拌种、预防土传种传病害

在晒种选种基础上,在播种前用400g/L萎锈·福美双种子悬浮剂进行拌种,用量为每100kg种子用制剂400-500g,或选用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方法为每100kg种子用制剂600-800g,将制剂稀释到1-2L,与种子混匀,拌种后可预防黄麻立枯病等多种土传、种传性病害。

2.3 轮作防治

老麻地进行与水稻或其他作物轮作,增施磷、钾肥,干旱季节及时灌溉抗旱,既增强麻株抗逆力,又能减轻发病。在根结线虫发生严重田块,实行水旱轮作,防治效果好。

2.4 加强麻田管理

一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注意增施有机肥和钾肥。二是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三是清理麻田植株残体,减少病源。四是深耕改土、破畦换沟、勤中耕除草、及时灌水抗旱。

2.5 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时,用50%多菌灵或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用药液750-1125kg/hm2,隔10-15d用药一次,共2-3次。

[1]金关荣,傅福道,邹清成,等.制约黄、红麻纤维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J].中国麻业科学,2008,30(1):48-53.

[2]张怀芳.红黄麻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中国麻业,1987(3):25-27.

[3]来元直.黄麻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中国农业科学,1959(10).

[4]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黑褐色黄麻染病
偶感
紫苏种子表观性状与含油率的相关性分析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黄麻抓阄(短篇小说)
珍奇的贝壳
爱 情
黄麻薪火代代相传 强军路上奋勇高攀
风中的舞姿
黄麻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