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庆东,吴辉彬,秦 玲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 广州 510515)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医生的准确诊断需通过合乎规范的药剂方能做到药到病除,而汤剂的疗效与汤剂煎煮质量密切相关。目前医疗机构的中药煎药室承担着为患者提供汤剂煎煮、制备的药学服务,故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具有现实意义。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9年3月联合下发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旨在加强中药煎药室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保证中药汤剂的煎煮质量,确保中药汤剂安全有效。随着现代煎药设备的不断完善,中药煎药机在国内县以上中医院普及率已达50% ~60%[1]。使用煎药机煎煮中药汤剂逐渐替代了传统手工煎煮的模式。然而《规范》中对煎药机煎煮中药的论述甚少,只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并无具体的操作细则。由于各单位采用的煎药设备的结构功能有所不同,具体的工艺设置与技术操作也不尽完善,因此煎煮的药液质量也有差别。我院从2004年开始购进了密闭式的电热煎药机和药液包装机,经过几年的使用,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完善煎药规程,取得了一定成效,报道如下。
长久以来,煎药室确实存在煎药成本大于煎药药费收入的困境,煎药室工作因投入大产出小而得不到重视,发展缓慢。但煎药室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用药安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院更加重视煎药室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从2004年开始改造煎药室,购进了密闭的电热式煎药机和药液包装机,为广大患者提供中药代煎服务。煎药环境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因场地有限,工作面积小,工作与生活区并未分开。2008年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再次新建了与临床用药相适应的煎药室,增加了煎药设备。新建的煎药室宽敞明亮,建筑面积达150平方米,改善了工作环境。不锈钢工作台面平整洁净,墙壁和地面符合规范要求。特别是配备有大型抽风机,解决了长期困扰煎药室有浓烈气味的老问题。还根据实际并结合规范要求,对煎药室工作区各局部进行了功能划分,如设有储藏(药)、准备、煎煮、清洗等功能区域。
不断提高煎药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煎药室工作质量的前提。我院历来重视煎药室工作人员的管理,建立了人员档案,严格控制人员资历,尤其重视其实际操作能力。并结合《规范》要求,全面加强煎药室的质量控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煎药室的工作制度和相关设备的标准化操作规程(SOP),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在工作中注重增强大家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从责任心的培养,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待人接物的行为,到文明用语的普及等诸多方面,全面加强所有工作人员的爱岗敬业教育。同时,通过在岗继续教育、执业考试等多种形式,使工作人员知识得到更新,技术不断进步,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基本流程包括签收处方、调配处方、复核登记、填写标签、饮片浸泡、煎煮中药、排出药液、分装包装、核数查漏、粘贴标签、倾倒药渣、按日分药、登记点数、清理卫生、临床送药。
每一张代煎处方由收款处送至中药房时,收方药师逐一核对处方并签字,认真填写收方记录(处方姓名、科室床号、剂数、用法、收方时间、是否急煎、是否一次全送、收方人签字);代煎药煎好后,每天由煎药室人员发送至病房护士治疗室,送药前煎药人员认真填写送药记录(科别床号、姓名、剂数、用法、送药时间、送药人签字、接收人签字),送药时由接收护士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
制作煎药卡,做好煎药记录是确保患者安全用药的有效保障。我院为每张代煎方制作了一份一式两联,能够反映从配方到煎药各个环节操作记录的煎药卡。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科室床号、剂数、使用方法、调配人、核对人、煎药人、使用煎药机号码、加水量、浸泡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煎药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煎药备注(特殊煎法要求)。煎药卡由各个环节操作者填写并签字,内容保持整洁、真实,不得任意涂改,数据完整。煎药卡记录便于差错追溯,便于责任倒查,促使各环节工作人员加强责任心,对每一位患者负责。
急煎药物要求在两小时内完成,并做好急煎记录。急煎记录包括患者姓名、科室床号、收方时间、剂数、使用方法、调配人、核对人、煎药人、使用煎药机号码、加水量、浸泡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煎药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送药时间、收药人。
检查核对是煎药室各个工作环节减少差错、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障。重点核对的内容有:调配核对人员要检查处方调配是否正确,煎药卡由调配人员填写的部分是否填写正确完整;煎药人员要核对接收代煎饮片的煎药卡与药房收方记录是否一致,代煎药液药袋标签是否填写正确,内服外用标签是否使用正确;各种记录是否填写完整正确;药液分装后,煎药人员要检查药袋封口是否完好,标签粘贴是否正确。
将煎煮的药材混合均匀,装入专用药袋,放入洁净桶内,加入适量冷纯净水室温浸泡,中途翻转药袋,使药材浸透。药材的浸泡时间依据药材的质地和季节而定。以花、叶、茎类药物为主的宜浸泡20~30 min,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类药物为主的宜浸泡60 min左右。浸泡时间夏天可酌减,冬天可酌加。浸泡时加水量根据不同质地的药材作适量调整,一般是轻压药材盖过药面2~3 cm。
冲洗干净煎药机后,关闭其上部的蒸气阀门、下部的出料阀门和清洗阀门,将浸泡后的药袋放入煎煮锅内,加入浸泡的药水和适量清水,盖上锅盖,按照对角顺序拧紧压盖螺丝,注意留出药材在煎煮时吸水膨胀的空间。控制煎药时的加水量至关重要。加水量的多少对煎出量和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量都有重大影响,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能、吸水量以及加药时间的长短适当增减。成人每剂药的加水量不低于400 mL,通常总加水量是200 mL×(每天服药次数×汤药剂数+1),儿童则减半。
开机时设定煎煮温度为110~115℃,根据药材性味设定高温时间:通常设为20~25 min(药液煮沸至100℃时开始计时),解表药可设为15~20 min,补益药或多质地坚硬的药物设为30~40 min。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这种设定既可以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煎出率,又能最大限度避免高温高压对药效的破坏[2]。煎药时注意观察压力表,煎药锅内压力控制在0.15~0.2 MPa。在加压煎药过程中,温度、压力的升高能提高饮片的提取率。温度保持在110~115℃较合适,温度超过此范围,饮片的煎出率出现下降的趋势[3]。
设定时间为倒计时结束,检查包装机是否清洗干净、清洗阀是否关闭,缓慢打开煎药机排液阀,先将药汁少量(约50 mL)打入包装机内,迅速关闭排液阀,让药液先润洗包装机储药瓶后将其排尽,关闭清洗阀,然后慢慢打开煎药机排液阀至约1/3的位置,旋转挤压杆,反复挤压药袋3~5次,使药液尽可能全部打入包装机内。如果有因久煎会破坏有效成分而需后下的药物(如大黄、钩藤、徐长卿等),可用纱布先将其包扎好,用少量清水浸泡适当时间,适时放进包装机储药瓶里面,开启电加热圈,煎煮5 min左右即可。
清洗填充管道(按定清洗按钮至药液输入约50 mL止),复零,设定包数(封装包数=汤剂剂数×2+1),再复零,注入,运行,弃去第1袋药汁。按定清洗按钮至药液输入约50 mL及去除第1袋药汁,目的是将管道中残留的上一剂药液或水排尽,同时也可在此过程中观察药液注入是否稳定、包装是否存在漏液等质量问题。
煎药机内全部药液排尽后,将挤压盘提升到最上部;排尽锅内残余气体,开锅将桶内药袋取出,提出多孔桶,尽快加入适量清水冲洗,防干锅结垢。全部煎药完毕,关闭电源,煎药锅里保存少许清水,盖好锅盖,擦拭干净,等待下次煎药。包装机工作完毕后要注入开水清洗储液桶和管道。
煎药完成后,煎药人员应认真核查药液包装是否完好、包数与煎药卡信息是否吻合,核对无误后贴上标签,并按发药日期分放冷藏,等待发放。
制订煎药质量控制表,由科室负责人和煎药室负责人定期和不定期对煎药工作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包括浸泡时间、加水量、煎药时间控制、煎出药汁量、药料是否煎透到无糊状块、无白心、无硬心等;制订用药满意度调查表,征求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意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要求煎药室的浸药桶、量杯、煎药机、包装机做到用前用后及时洗刷干净,药渣及时清理倾倒,定期对煎药设备设施、容器用75%酒精、碳酸钠替换消毒,确保清洁;地面用新洁尔灭消毒;定期对室内用丙二醇及乳酸熏蒸或紫外光灯进行空气消毒;用于清扫、清洗和消毒的设备、用具,放置在专用场所妥善保管;使用的药液包装材料应符合药品包装材料的国家标准;并做好每日清洁记录和每月消毒记录。
加强煎药室管理,逐步使煎药室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是保证中药汤剂质量和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规范》中的某些规定存在一定争议[4],但它对于规范医疗机构煎药室的各项标准、确保煎药室的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事中药煎剂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继承而不泥古,发扬而不离宗,研究煎药工艺,让中药汤剂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姜黎滨.中药煎药机的应用及发展方向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8):2 177-2 178.
[2]宋金泉,张文清,危秀兰.我院试用三九电子智能煎药机的体会[J].海峡药学,2004,16(5):45-46.
[3]李学林,孟 菲.浅析影响汤剂煎煮质量的因素[J].中医杂志,2006,47(6):421.
[4]吴凤清.中药煎药新规出台惹争议[J].中国医院院长,2009(1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