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成战 郭元成 罗 光
湖北省丹江口市从1962年开始引种试种柑桔,经过50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柑桔基地面积已达2.03万hm2,2008年柑桔总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 31.23万 t,2011年为 20万t,面积和产量均名列湖北省第二位,是湖北省重要的柑桔生产基地和我国北缘地区最大的柑桔生产基地。
丹江口市位于北纬32°36′、东经110°48′,北有秦岭山脉屏障,南有大巴山雄峙,八百里武当居中,地处湖北省西北东部,汉江中上游,鄂豫两省交界处,古有“三阳(郧阳、襄阳、南阳)腹地”之称。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市年平均气温15.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1℃,极端低温-12.4℃(1977年1月),为柑桔栽培次适宜区。丹江口市具有丰富的柑桔种质资源,砧木资源包括枳、草桔、香橼和酸橙等,栽培品种包括温州蜜柑、椪柑、甜橙和金柑等。丹江口市柑桔种植历史时间较长,尤其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柑桔种植规模和产量均有很大提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变化,丹江口市柑桔生产与经营中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
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鲜果供应期短。丹江口市柑桔以鲜食品种为主,在鲜食品种中,又以温州蜜柑为主,除国营、集体果园场在发展时比较注重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外,大多数果农种植的柑桔晚熟品种占有较大比例,柑桔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有待引入和培养适宜加工的柑桔新品种。丹江口市引入农夫山泉项目,其初衷也是为加工消化当地的柑桔,解决柑桔销售压力。但农夫山泉最终却“舍近求远”,用的是“巴西的橙,天山的番茄”,主要原因就是本地柑桔加工品质较差。柑桔有鲜食和加工品种之别,主管部门应在管理好现有柑桔果园的基础上,引入和发展适宜加工的柑桔新品种。
二是柑桔园密度大。初建园时为了实现早结果、早丰产、早收益,大多数柑桔园采用计划密植,经过近40多年的生长,目前大多数柑桔园已经封行,平面结果现象突出,严重影响柑桔的品质和产量。 因此,必须要“疏树、疏枝、疏果”,降低桔园密度,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三是建园质量低。丹江口市初期所建柑桔园的标准是较高的,如挖深宽各1m的定植沟,然后回填表土,填埋树枝、杂草,撒施肥料,起垄栽培。但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数果园没有配套灌溉设施,几乎处于“靠天收”的状态,干旱年份落花落果严重,产量锐减,生产效益很不稳定。
四是病虫为害严重。丹江口市柑桔除冻害、热害外,近十多年来又遭遇柑桔大实蝇的为害,疫情呈逐年加重趋势。据丹江口市农业部门2010年底调查统计,该市柑桔大实蝇发生面积达0.72万 hm2,落果量达 5000t,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柑桔大实蝇已成为丹江口市柑桔生产上的第一大虫害。
五是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深加工滞后。2003年以来,丹江口市通过自力更生和招商引资,建设了24条柑桔洗果分级打蜡生产线,年处理能力达到10万t,并带动了产地柑桔专业市场的建设。尽管如此,本地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仍不足50%,而且全市还没有从事柑桔深加工的企业。
树立一个信心,将柑桔事业发扬光大。丹江口市柑桔经历了49年的发展,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柑桔科研人员的智慧和不懈努力。我们守业者要树立种植柑桔一定能发家致富的信心,将柑桔事业发扬光大。按国家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和《武当蜜桔》省级地方标准,实施柑桔标准化生产,努力把丹江口市柑桔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抢抓三个机遇,大力发展柑桔。一是要抓好用好国家的惠农政策,如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农村人才“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等。二是抓好用好国家对大型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提升以蔡家渡果园场、铧厂洼果园场和小塘沟果园场为核心的大型龙头企业的牵引力,从而带动周边1000hm2高标准柑桔示范园建设。三是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十堰市“一城两带”工程的机遇,在丹江口库区两岸大力发展柑桔。
努力推广五项柑桔新技术。一是柑桔完熟栽培新技术。二是柑桔“三疏三改一养新技术”。“三疏”即疏树、疏枝、疏果;“三改”即改水、改土、改变施肥习惯,尤其是改掉不施采后肥和还阳肥的习惯;“一养”就是放养捕食螨。三是柑桔起垄覆膜栽培新技术,即对桔园土地平整,采用抽槽和回填等工序在桔园建起垄覆地膜栽培畦,然后在垄畦上种植柑桔苗。采用该技术能够在桔园的后期管理,如土地耕作、施肥、树体管理和排灌等方面节省很多劳动力。四是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与深加工新技术。继续实施优惠扶持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有识之士到丹江口市创业,从事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和深加工。五是推广“柑桔—生草—养鸡”生态栽培新技术。丹江口市玉皇顶果园场建场31年,现有柑桔73.33hm2。2010—2011年,该场在抓好柑桔标准园建设、密植园改造的同时,积极探索林果下循环生态经济模式,即“果—草—鸡”生态种养新模式,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好,是桔农增收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