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内关对心房颤动复律的研究

2012-01-22 20:10胡志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心房房颤针灸

黎 滔 胡志华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部,广东广州 510420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损及机械功能为特点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即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为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其间心房失去协调一致的收缩使心房对心室充盈作用减弱。其危害在于丧失心房辅助泵功能所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损害和高达正常人群5倍的血栓栓塞并发症[1],导致心悸、头晕、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等以及血栓栓塞、脑卒中等临床后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增加至残率及死亡率的风险,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探索房颤的预防和治疗的新方法具有卫生经济学意义。笔者通过观察针灸内关穴对房颤转复律中的作用机制,为探索一条快速安全的非药物治疗的新途径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1 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研究

大部份的房颤患者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1999~2001年内地41家医院诊断为心房颤动患者的住院病历回顾分析[2],房颤病因及相关因素统计: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比例分别为33.7%、16.7%、49.5%。其中老年患者58.1%,高血压40.3%,冠心病34.8%,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心肌病5.4%;糖尿病4.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5%,其他3.1%。另外,约30%房颤患者无明确基础疾病,这部份人群以年轻人为多,其机制尚不明确,有报道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传导组织退行性变、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因素有关[3]。

2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

尽管目前房颤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多子波折返机制与局灶性机制是参与房颤发生与维持的两种重要机制[4]。房颤发生的电生理机制包括心房内存在折返发生的基质和入心大静脉等的异位局灶的触发作用两个方面。异位局灶快速冲动发放引起的单个或成对的房早、房速或房扑能触发房颤,并对房颤的维持起驱动的作用,心房有形成多个子波折返激动的异常基质存在,是房颤发作和维持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不断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心房扩大、心房纤维化、心房缺血以及心房重构、自主神经、体液因子等诸多因素亦参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5]。姜伟峰[6]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机制与炎症有关。向娟等[7]在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也为部分类型房颤的发生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3 针灸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对比

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为治疗心系症候的要穴由来已久,早在《灵枢》等经书中有记载,疗效确切。据报道针灸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的疗效对比研究表明在一些领域有其优势:许宏珂等[8]报道针刺疗法在转复阵发性房颤、房扑时复律成功率、转复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胺碘酮,且无毒副作用。董善京[9]报道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针刺组和心律平静注组疗效相近。

4 针灸治疗房颤的机理研究

4.1 内关与心脏的联系途径

闫丽萍等[10]报道内关穴位于正中神经上,属C7~T2神经节段,心脏亦处于T1~5神经节段上。研究证实存在内关-脊神经节-心脏联系途径,内关与心脏之间既存在通过中枢的长反射,也存在着不依赖中枢神经系统的短反射[10]。

4.2 调整相应核团神经肽

马勤耘等[11]报道心经及小肠经具有心率调整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相应核团神经肽的改变而达到的。神经结构及其递质是经脉脏腑联系的结构和物质基础;肽能神经及神经肽类物质也是其结构和物质基础之一。

4.3 调整心脏自主神经

张玉坤等[12]报道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可使心房肌不应期缩短传导延缓,激动波长减小而诱发房颤;交感神经张力过高则降低心房肌动作电位的除极幅度,倾向于异常自律性、触发活动或微折返的发生。黄从新等[4]认为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心脏生理性的迷走神经优势逐渐丧失,交感神经介导的房颤变得更为常见。刘广运等[13]研究认为针刺内关的效应是以迷走神经张力相对增强,交感神经活性显著降低为主的良性调整作用。

4.4 调整细胞内双向控制系统

罗利等[14]报道针刺内关可以改变心肌细胞环磷酸腺苷含量及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比值,通过调节“细胞内双向控制系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心律的变化。

4.5 阻断心肌细胞离子通道

张建成等[15]认为电重构的基础是心房肌细胞跨膜离子流的改变。房颤时L型钙通道Ca2+内流增多,延长动作电位时限,提高平台期电位水平,诱发细胞内钙超负荷,使激动传导的波长缩短,利于折返的形成。姚凤祯等[16]经动物实验证实针刺内关能够阻断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这可能是防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之一;并可明显延缓家兔模型快速型及缓慢型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其恢复时间。

4.6 改善心肌细胞间耦联

黄世杰[17]报道心脏传导减慢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受损是心律失常包括房颤的重要发病原因。王建文等[18]认为针剌内关和神门等穴位可能会使心肌细胞增加分泌抗心律失常肽。抗心律失常肽是一种有效的、具有强大的抗心律失常功能的内源性活性肽,其作用是通过改善细胞间耦联,来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

4.7 改善心肌供血

喻建兵[19]报道针刺内关等穴能增加心肌组织灌流量,可纠正心肌缺血诱发的心律失常。

5 结语

综上所述,针剌对心律失常的效应有赖于神经通路的信息传递,特别是神经信号的双向传输及脑内递质的多维整合,针剌信号还可能影响某些细胞内信号的转导及基因表达,并通过体液、内分泌乃至心脏局部的多重调节而纠正心律失常,其效应是由多因素、多层次、多方位的整体调节而实现的。由于房颤和经络、针灸自身的复杂性,学者们经多年大量的探索,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还远远未能阐明房颤和经络、针灸的实质,未来研究的路还有很长。

房颤早期电重构是容易逆转的电生理现象,而其他相关因素即结构重构引起心房局部区域传导改变,导致了持续性房颤,最终会演变为不易逆转的病理现象。因此,符合复律条件者应尽早予以积极复律措施。鉴于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仅能减少房颤症状和严重程度,并不能完全遏制房颤的进展[20]。电复律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在基层医疗单位也不便推广应用于房颤复律治疗。消融术价格昂贵,部份患者仍存在复发现象,针灸或可为房颤的治疗提供一种思路。

[1] 王健,刘兴鹏.心房颤动肺静脉起源的电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16(6):469-471.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国部份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913-916.

[3] 寇子祥,赵英强,熊航.老年人房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52-53.

[4] 黄从新,张澍,马长生,等.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0,14(5):328-369.

[5] 黄从新.中国心房颤动基础与临床研究十年回顾[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8,12 (增刊):2-9.

[6] 姜伟峰.C-反应蛋白与心房颤动的关系[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2):171-175.

[7] 向娟,王娟,张代富.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6):853-856.

[8] 许宏珂,张月峰.针刺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杂志,2007,27(2):96-98.

[9] 董善京.针刺内关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32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6):69-70.

[10] 闫丽萍,汪桐.内关-心脏短反射的双向效应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32-35.

[11] 马勤耘,潘朝宠,汪克明,等.经线-脏腑联系途径与神经肽类物质相关的研究 [J].针刺研究,2000,25(2):117-119

[12] 张玉坤,陈锐华.无创性心电生理预测心房颤动发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 2003,7(12):1184-1185.

[13] 刘广运,王振华,辛德芝,等.针刺内关对缺血性心脏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J].中医药学报,2002,30(3):40-41.

[14] 罗利,芦绍强,刘新桥,等.针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J].中国针灸,1995,15(4):8.

[15] 张建成,黄从新,邓玉莲,等.心房颤动患者离子重构的分子基础[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2,6(2):84-88.

[16] 姚凤祯,王岩.针刺家兔内关穴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模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0,27(5):90-93.

[17] 黄世杰.潜在的房颤治疗药:抗心律失常肽[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7,34(6):456-458.

[18] 王建文,魏鑫,李军.针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理论探讨[J].山西中医,2008,24(1):27-29.

[19] 喻建兵.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研究[J].中医研究,2010,23(1):70-73.

[20] 孙艺红,胡大一,李运田,等.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J]. 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4,18(1):24-26.

猜你喜欢
心房房颤针灸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心房破冰师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左心房
预防房颤有九“招”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