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凯
(广东省徐闻县农业局,徐闻 524100)
“吨糖田”资源文化,是“吨糖田”文化结构中第一层次的文化,指的是“吨糖田”生产区域中的土壤、气候、水和甘蔗等自然资源所形成和表现的“吨糖田”文化。具体地,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自然性:“吨糖田”资源文化的自然性,指的是“吨糖田”资源文化以最原始的状态,最初步的层次,自然地存在着,并遵循自然规律运动着的特征。土壤是一种自然资源,在“吨糖田”文化中处于最原始的状态,最初步的层次,必须通过对甘蔗的固定,为甘蔗的生长发育—伸根、发芽、长叶、分蘖、拔节、成熟,才能表现出来,并总是以土壤宜耕性、土壤质地和土壤肥力等形式存在和表现着,且往往必须同时与气候和水等其他自然资源一起,才能综合地对甘蔗的生长发育发生作用,共同形成甘蔗生长发育这一客观实在,淀积出“吨糖田”文化。土壤是这样,气候、水和甘蔗等自然资源也是这样。
(2)区域性:由于甘蔗对温、光、水、气、热和土壤有一定的要求,或者可以说,只适宜于一定温、光、水、气、热和土壤条件下生长发育,因此,甘蔗具有区域性。基于此,“吨糖田”的资源文化具有区域性。具体可以表述为,只有一定区域范围的土壤、气候和水等自然资源可以形成、淀积“吨糖田”的资源文化。就我国来说,就是南从海南省,北至北纬33°的陕西省汉中地区南郑县,地跨纬度15°,东从台湾东部,一直到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跨越经度达30°,跨过热带和亚热带两大气候带的蔗区,可以形成、淀积“吨糖田”的资源文化。无疑,广西、云南和雷州半岛这些蔗糖生产优势区域则是形成、淀积“吨糖田”资源文化的主要区域。
(3)潜存性:即“吨糖田”区域中的土壤、气候、水和甘蔗等自然资源具有形成“吨糖”的潜存能力,具体地,具有以0.067hm2的土地生产一吨糖的潜存能力;也就是,人们建设“吨糖田”,只是将这一潜存能力转化成现实能力而已;或者也可以说,这一潜存能力其他区域中的土壤、气候、水和甘蔗等自然资源不一定具有;一句话,“吨糖田”区域中的土壤、气候、水和甘蔗等自然资源具有形成“吨糖”潜存能力的文化特征。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可生产“吨糖”的甘蔗品种,如新台糖16号、新台糖22号、新台糖26号、园林3号等,它们高产、高糖、高抗性、高植株、蔗茎粗大、纤维含量高、光合作用强、脱叶、无毛、无气根,蔗茎单产105~150t/hm2,蔗糖分12%~15%以上,抗旱、抗寒、抗病虫害,株高420~430cm以上,茎径2.2~2.4cm以上,纤维分11%以上,光合强度11.0~13.0mg/dm2·hr以上,蔗叶自然脱落或容易剥落,叶鞘上无57号毛群,茎节上无气根,萌芽率58%以上,分蘖率47%,有效茎数70500条以上,成茎率66%以上,伸长速度15cm/旬~50cm/旬,叶面积系数3以上,平均叶倾角30度以上,这些是可生产“吨糖”的甘蔗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也是可生产“吨糖”的潜存能力,同样是这一潜存能力的文化特征。
(4)可创性:“吨糖田”资源文化不但具有自然性、区域性和潜存性,也具有可创性,即可通过人为的作用,使其发生变化的特征。众所周知,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改造的,作为“吨糖田”资源的土壤、气候、水和甘蔗等自然资源也是可以改造的,土壤肥力是可以提高的,气候是可以调节的,水源是可以改变的,甘蔗的品种更是可以更新换代的。因些,它们具有可创性,并使其所淀积、形成的文化具有可创性。不过,应该肯定的是,可创必须围绕“吨糖”来进行,或者可以说,必须定格在“吨糖”的框架内。
“吨糖田”资源由土壤、气候、水和甘蔗等自然资源组成,因此,“吨糖田”资源文化可分为土壤、气候、水和甘蔗等四大类型。
(1)土壤:我国蔗区土壤分水旱田和旱坡地两大类型。水旱田主要有泥肉田、咸矾田、潮沙泥田、红泥田、黄泥田和人工堆叠土。旱坡地主要有赤土、红泥土、黄泥土、紫色土、砂土和石灰土等。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1.5%~2%,高的达3%以上,低的1%左右。但“吨糖田”大多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田园来建设,因此,“吨糖田”的土壤文化是高产稳产田园文化。
(2)气候:我国蔗区横跨热带、亚热带,“吨糖田”大多相对集中于甘蔗气候资源优势区域。在这一区域,年均气温19.8~23.1℃,日均气温≥10℃积温5920.0~8355.6℃,年均日照时数1672.2~1853.3h,年均雨量612.6~2784.4mm。可见,“吨糖田”的气候文化是热带、亚热带气候文化,更是以甘蔗为对象的热带、亚热带优势气候文化。
(3)水:我国约80%的甘蔗种植在旱坡地上,或者可以说,地表水稀缺是蔗区的特点之一。但是,我国蔗区地下水很丰富,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和海南五省(区)地下水资源量达2101.24亿m3/年,占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的30.02%。素以干旱著称的雷州半岛蔗区,地下水资源居全广东省之冠,有可开采资源40.82亿m3/年,补给资源58.85亿m3/年,比地表水量43.41亿m3/年还多。然而,随着井灌技术的推广,这些旱坡地不少逐渐变成水浇地,而“吨糖田”则大多都建在这些水浇地上,或者可以说,由于旱坡地变成水浇地,使这些蔗园从水资源上成为“吨糖田”。由此可见,“吨糖田”的水文化是资源重组文化,即通过打井抽水,使缺水的旱坡地与丰富的地下水重新组合,形成水源充足、有保障的水浇地,成为“吨糖田”。
(4)甘蔗:由上面的论述可知,作为“吨糖田”的甘蔗,在基本特征上,必须高产、高糖、高抗性、高植株、蔗茎粗大、纤维含量高、光合作用强、脱叶、无毛、无气根;在生产能力上,必须蔗茎单产105~150t/hm2,蔗糖分12%~15%以上;在形态特征上,必须株高420~430cm以上,茎径2.2~2.4cm以上,叶鞘上无57号毛群,茎节上无气根;在生长发育上,必须萌芽率58%以上,分蘖率47%,有效茎数70500条/hm2以上,成茎率66%以上,伸长速度15cm/旬~50cm/旬,叶面积系数3以上,平均叶倾角30度以上,光合强度11.0~13.0mg/dm2·hr以上,蔗叶自然脱落或容易剥落;在具体品种上,如新台糖16号、新台糖22号、新台糖26号、园林3号等。这无不表明,“吨糖田”的甘蔗文化是一种良种文化,在基本特征上是优良的,在生产能力、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上是优良的,并可具体表现在具体的甘蔗品种上。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使其变成有形的东西,必须进行符号化处理。“吨糖田”资源文化的符号化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实物化:显然,所谓实物化,就是用实物来作为“吨糖田”资源的文化符号。“吨糖田”资源的实物有许多,土壤是,气候是,水是,甘蔗是。在这些资源中,每类资源都有许多,可以说,“吨糖田”的面积有多大,这些资源就有多大。无疑,这些资源都可作为文化符号,但是,却既不必要,也不理想。那么,必要、理想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即在“吨糖田”资源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笔者还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吨糖田”田园应该是:全国或本地区第一块实现亩产吨糖的“吨糖田”田园,全国或本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吨糖田”田园,以及全国或本地区在典型条件(如旱地、高原生态等)下第一次实现亩产吨糖的“吨糖田”田园;即这些田园可作为“吨糖田”资源的文化符号。
(2)标本化:所谓标本化,就是用标本的形式来作为“吨糖田”资源文化符号。显然,土壤、水和甘蔗都可制作成标本,或者可以说,都可用标本的形式来表现“吨糖田”的资源文化。土壤标本化的理想形式是制作土壤剖面标本,反映土壤剖面性态,反映土壤的层次,反映土壤的耕作层、犁底层和底土层,包括它们的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根系、pH值、机械组成和养分含量等。水标本化的理想形式则是制作水体标本,反映水的来源和矿物质成分。甘蔗标本化的理想形式则是制作甘蔗植株标本,反映甘蔗的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等。
(3)文字化:所谓文字化,则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作为“吨糖田”资源文化的符号。显然,土壤、气候、水和甘蔗都适宜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也显然,说明文和论说文是两种比较理想的文字形式。说明文简单、具体、显浅,多用于对“吨糖田”资源的介绍;论说文复杂、抽象、深刻,多用于对“吨糖田”资源的研究。
(4)表格化:理解了“吨糖田”资源文化符号的文字化,其表格化也就容易理解了,那就是用表格的形式来作为“吨糖田”资源文化的符号。同样显然,土壤、气候、水和甘蔗都适宜用表格的形式来表达。不过,用表格的形式来表达,在适宜表达每类土壤、气候、水和甘蔗的基本情况的同时,更适宜表达不同类土壤、气候、水和甘蔗的比较情况。如土壤,可用表格来表达赤土的土壤剖面性态,包括耕作层、犁底层和底土层的情况,包括它们的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根系、pH值、机械组成和养分含量等的情况,更可用表格来表达赤土、红泥土、黄泥土和紫色土等不同类型的土壤剖面性态及其比较,无疑,可包括上述所有项目。
(5)图象化:同理推之,用图象的形式来作为“吨糖田”资源文化的符号,就是“吨糖田”资源文化的图象化了。同样显然的是,土壤、气候、水和甘蔗也都适宜用图象的形式来表达。也不过,土壤、水和甘蔗既适宜用像片、幻灯和录像来表达,也适宜用平面图和立体图来表达,而气候则一般适宜用平面图和立体图来表达。尽管这样,它们却都可用图象的形式从多维的角度来表达。例如土壤,用图象可表达田园土表,也可表达土壤剖面;可表达土壤的表观,也可表达土壤的剖面性态;可表达一种土壤,也可表达多种土壤之比较;可表达土壤之静态,也可表达土壤之动态。
(6)雕像化:雕像是一种艺术,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艺术性,用其来作为“吨糖田”资源文化的符号,自然就使“吨糖田”资源文化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艺术性。而此,就是“吨糖田”资源文化的雕像化。显然,土壤、气候、水和甘蔗都可用雕像来表达。也显然,用雕像来表达,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着眼于关键的东西。
研究“吨糖田”资源文化的目的,在于利用其来服务于“吨糖田”资源,服务于“吨糖田”,服务于甘蔗糖业,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人类生活。而要利用,就必须建设。
(1)主题的确定:建设“吨糖田”资源文化,应以什么为主题?无疑,应以“吨糖田”的文化精神为主题,也就是超越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发展的精神和和谐的精神为主题,即建设的“吨糖田”资源文化必须体现超越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发展的精神和和谐的精神。
(2)场地的选择:建设“吨糖田”资源文化的场地之选择,应基于这两个前提:一是作为“吨糖田”文化园区组成部分的“吨糖田”资源文化场地;二是独立存在的“吨糖田”资源文化场地。尽管这样,作为实物文化符号建设之场地,都应该是:全国或本地区第一块实现亩产吨糖的“吨糖田”田园,或全国或本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吨糖田”田园,或全国或本地区在典型条件(如旱地、高原生态等)下第一块实现亩产吨糖的“吨糖田”田园。但是,作为标本、表格和图象文化符号建设之场地,则应该是:作为“吨糖田”文化园区组成部分的资源文化场地应是“吨糖田”文化园区中的“吨糖田”文化区,特别是“吨糖田”文化馆;作为独立存在的“吨糖田”资源文化场地应选择当地的文化馆,或农展馆,或其他资源、文化陈列馆。至于作为雕塑文化符号建设之场地,则选择以上两处场地均可。
(3)形式的考虑:所谓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吨糖田”资源文化作为“吨糖田”文化园区的组成部分来建设;另一种是将“吨糖田”资源文化独立地加以建设。显然,前者主要是从休闲、旅游的层面上来考虑,后者则主要是从资源保护的层面上来考虑。或者可以说,当从休闲、旅游的层面上考虑时,选择将“吨糖田”资源文化作为“吨糖田”文化园区的组成部分的建设形式;当从资源保护的层面上考虑时,选择将“吨糖田”资源文化独立地加以建设的形式。
(4)符号的运用:所谓符号的运用,就是运用文化符号的形式来表达“吨糖田”资源文化。显然,不同的“吨糖田”资源文化或同一的“吨糖田”资源文化可用不同或同一的文化符号来表达。在实地展现的“吨糖田”田园,除了选择以上所提及的“吨糖田”田园作为实物化的文化符号外,还可加以文字这一文化符号,甚至还可以雕塑这一文化符号。在展馆展现的土壤文化,则可用标本、文字、表格、图象等文化符号。
(5)文化的表现:所谓文化的表现,就是运用文化符号来表现“吨糖田”的资源文化,并使其能体现“吨糖田”的文化精神。显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以资源为内容,以文化精神为内涵,以文化符号为形式,以审美为表象。
[1]罗凯.再论建设“吨糖田”的文化意义[J].广西蔗糖,2010(1):39-41.
[2]罗凯.甘蔗“吨糖田”文化建设的符号问题[J].中国糖料,2010(2):79-80,82.
[3]罗凯.论建设“吨糖田”的文化精神[J].广西蔗糖,2010(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