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达帕胺缓释片致严重肝损害

2012-01-22 11:2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50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2年4期
关键词:氟伐他汀药物性酒精性

廖 音,程 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5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9岁,于2010年8月24日因腹胀、肝功能异常入院。患者既往窦性心律过缓,心律不齐,高血压9年,血脂代谢异常,胆囊切除术后。无药物过敏史,无烟酒不良嗜好。2010年2月为行起搏器植入术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血生化检查示肝功能正常,出院后服用降压药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qd;缬沙坦片80 mg,qd;阿托伐他汀片20 mg,qn;阿卡波糖片50 mg,tid。2010年3月10日就诊于我院门诊,调脂药改服氟伐他汀40 mg,qd。2010年4月7日就诊于我院门诊,降压药加用吲达帕胺缓释片[纳催离,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批号9G1325]1.5 mg,qd。患者于2010年5月18日就诊于门诊,血生化检查:ALT 93 IU·L-1,ALP 129 IU·L-1,停用氟伐他汀,服用葡醛内酯片100 mg,tid。8月13日复查血生化,转氨酶继续升高,偶感腹胀,无纳差、乏力等症状,随后收入我院。入院查体:身高162 cm,体重80 kg,体温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血生化检查:ALT 264 IU·L-1,AST 90 IU·L-1,ALP 194 IU·L-1,GGT 328 IU·L-1。病原体检查:甲型、丙型、戊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及核心抗体,巨细胞病毒IgM抗体、EB病毒IgM抗体均为阴性。自身抗体检查: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抗-LKM-1)、抗肝细胞胞质抗原1型抗体(抗-LC-1)、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肝胰抗体(抗-SLA/LP)、抗线粒体抗体M2型(AMA-M2)、抗平滑肌抗体(SMA)均为阴性。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凝血机制、肿瘤标记物均无异常。腹部超声检查示肝大,脂肪肝。入院诊断疑为氟伐他汀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继续停用氟伐他汀,仍服用非洛地平、缬沙坦、吲达帕胺、阿卡波糖、阿司匹林,并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保肝降酶治疗。肝脏穿刺组织活检结果示:肝细胞疏松肿胀,极少部分细胞脂肪变性约占10%,肝小叶内未见坏死,汇管区未见碎屑状坏死,未见淋巴细胞浸润,未见胆管炎,未见纤维组织增生。患者于2010年9月6日血生化检查:ALT 213 IU·L-1,AST 92 IU·L-1,ALP 144 IU·L-1,GGT 286 IU·L-1,转氨酶仍异常,但有所下降。随后9月10日患者出院,口服复方甘草酸苷50 mg,tid,停用阿卡波糖,继续使用非洛地平、缬沙坦、吲达帕胺、阿司匹林。

患者出院后转氨酶仍轻度升高,口服水飞蓟素后不见好转,于2011年1月14日血生化检查示:ALT 509 IU·L-1,AST 419 IU·L-1,ALP 175 IU ·L-1,GGT 457 IU·L-1。遂于2011年1月21日再次收入我院。查体:体重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间断右上腹隐痛,其余无明显症状。入院诊断仍考虑为药物性肝损害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经心内科会诊后,停用吲达帕胺,继续使用非洛地平、缬沙坦,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治疗,同时监测血压及肝功。3 d后血生化检查:ALT 74 IU·L-1,AST 34 IU·L-1,ALP 117 IU·L-1,GGT 228 IU·L-1。入院7 d后停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以观察肝功能恢复情况,入院第14天血生化检查:ALT 49 IU·L-1,AST 32 IU·L-1,ALP 92 IU·L-1,GGT 171 IU·L-1。患者随后出院,继续口服熊去氧胆酸250 mg,tid;水飞蓟素140 mg,tid。出院后3个月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

2 讨论

急性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大致如下:①有与药物性肝病发病规律相一致的潜伏期:初次用药后出现肝损伤的潜伏期一般在5 ~ 90 d。②有停药后肝脏异常指标迅速恢复的临床过程:肝细胞损伤型的血清ALT峰值水平在8 d内下降超过50%(高度提示),或30 d内下降等于或超过50%(提示)。③再次用药反应阳性,但不可故意重新给予可疑药物。④必须排除其他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如急性肝炎、心功能不全、胆道梗阻、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①、②与④,或其中3项中有2项符合,加上第③项,均可确诊为药物性肝病[1-2]。本例患者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于2010年2月植入起搏器后口服阿卡波糖、缬沙坦、非洛地平、氟伐他汀及吲达帕胺,在2010年5月发现肝功能异常。考虑到以上药物中氟伐他汀导致药源性肝病的案例已有报道[3-4],所以停用氟伐他汀,继续应用其余药物。但患者病情并无好转,半年后加重,基本排除是氟伐他汀引起的肝损伤。2011年1月停用吲达帕胺,继续应用其余药物,肝功能很快好转。由于患者于2010年4月开始服用吲达帕胺,一个月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停药后肝功能好转,未再反复,提示此患者的肝功能异常与吲达帕胺的使用呈时间相关性。

患者无大量饮酒史,无既往肝病史,且根据入院后的相关检查,可以排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及胆道梗阻、肝豆状核病引起的肝损害。腹部B超虽提示患者有非酒精性脂肪肝,但转氨酶异常升高(ALT > 500 IU·L-1)并于治疗后快速下降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特点不符[5]。故考虑此患者肝功能异常主要是药源性因素引起,与脂肪肝相关性较小,但不除外脂肪肝加重肝功能异常的可能。本病例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①、②与④的内容,故认为患者肝功能异常与使用吲达帕胺有关。

吲达帕胺为一种氨苯磺胺的衍生物,具有吲哚环结构,药理学上与噻嗪类利尿剂相似,通过抑制肾皮质稀释段对钠的重吸收达到利尿效果。此药增加尿钠和尿氮的排出,并在较小程度上增加钾和镁的排出,由此导致尿量增加,而发挥抗高血压的作用。吲达帕胺t1/2为 13.9 ~ 17.8 h,口服后94%经胃肠道吸收,其吸收不受食物影响。该药在体内广泛代谢,肝内有19种代谢产物,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23%经大便排泄,70%由尿中排泄,5% ~ 7%以原形从尿中排泄。吲达帕胺常见不良反应是电解质紊乱、过敏反应及皮肤不良反应。国外1998年也有一例吲达帕胺引起严重急性肝炎的病例[6],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均异常升高,停药6个月后恢复。

大多数药物性肝损害的症状都类似急性肝炎,通常可有乏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见于胆汁淤积型,可有发热,皮肤、巩膜可见明显黄染,或有皮疹[2]。本文报道病例具特异性,未见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未见皮肤、巩膜黄染,仅有转氨酶异常升高。吲达帕胺导致肝损害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病例可能是由个体差异性和敏感性引起,也可能与吲达帕胺的代谢产物有关。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J].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65-767.

[2] 周聊生,牟燕,李宏建,等.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27.

[3] 郭恒,程晟. 氟伐他汀致肝损害[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12(5):366-368.

[4] 孔飞飞,谭兴起,郭良君. 氟伐他汀钠致肝损害[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12(3):216-217.

[5] 连传鹏.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特征的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2009,5(7):104-105.

[6] Safer L, Ben Mimoun H, Brahem A,et al. Severe acute hepatitis induced by indapamide. Report of a case[J]. Sem Hop Paris,1998, 74: 1274.

猜你喜欢
氟伐他汀药物性酒精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与分析
天麻素有望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药物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浅议“药毒”与药物性肝损伤
儿童药物性肝病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
丹红注射液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21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