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排石汤加减治疗肾结石效果观察

2012-01-22 04:20金美英浙江绍兴市中医院3000绍兴第二医院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金钱草车前子排石

俞 梅 金美英 ( 浙江绍兴市中医院 3000; 绍兴第二医院)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患者可出现腰部绞痛、尿频、尿急、排尿痛等症状,甚至引起肾损害。近年来,我院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排石汤加减治疗肾结石120例,获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治120例肾结石患者,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欧洲泌尿外科年会泌尿系结石诊疗指南。男92例,女28例;年龄18~69岁,其中20~50岁55例(45.8%),伴肾积水62例(51.7%)。临床主要表现为特征性腰痛及呕吐,急性发作时有肾区叩痛,肉眼或镜下血尿。腹部X线平片、肾盂造影或B超检查证实结石,结石直径为0.3~1.2cm。单发性肾结石50例(41.7%),多发性肾结石70例(58.3%)。将120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例在年龄、病情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增加饮水,多活动,疼痛严重时酌情应用阿托品或山莨菪碱,部分加用醋酸甲羟孕酮。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排石汤,基本方:金钱草30g,海金砂30g,车前子(包)15g,鸡内金30g,郁金15g,石韦30g,王不留行15g,牛膝15g,滑石(包)30g,枳壳15g,陈皮4g,黄芪20g,瞿麦10g,扁蓄15g,猪苓10g,炒枳壳15g,生甘草6g。血尿重者加白茅根、小蓟,腰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结石排出,B超或CT复查肾积水消失,结石征象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结石部分排出,B超或CT复查肾积水减轻,结石缩小;无效:腰痛症状间或发作,B超或CT复查肾结石无明显缩小,或较前增大。

1.4 结果 治疗组:治愈41例(68.3%),有效10例(16.7%),无效9例(15.0%);对照组:治愈8例(13.3%),有效24例(40.0%),无效28例(46.7%)。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6,P<0.01)。

2 讨论

病理研究发现,长期结石刺激可以促进尿路鳞状上皮广泛变性发生癌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溶石治疗。体外震波碎石由于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肾位置过高、结石定位不清等原因受到限制,尤其是直径为0.3~1.2cm的小结石,无手术指征。这类患者给予中药治疗最为适宜。

尿石症中医学属“石淋”、“砂淋”范畴。病因为湿热之邪蕴结下焦,煎熬尿浊杂质,结为砂石,停阻于肾系,以腰痛、尿血或尿出砂石,或经检查发现结石为特征的结石类疾病。主要病机为湿热瘀血阻滞日久,导致肾虚膀胱气化失司,故而小便淋漓不通。中药治疗常用的方法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补肾温阳、活血化瘀、溶石消石等[1]。

自拟排石汤中金钱草、海金砂、滑石、甘草有清热、利湿、通淋之功;鸡内金化石通淋,培土制水;黄芪补气升阳,利尿消肿;石韦、瞿麦、扁蓄利水通淋;枳壳、陈皮理气行气,促进结石排出;引经药牛膝使药到病处。诸药合用共奏消坚排石、活血破瘀、利水渗湿之效,使下焦蕴结的湿热得以化解,水液代谢通畅,尿量增加,促使结石排出。现代中药研究表明,金钱草可增加尿量,增强输尿管蠕动,抑制结晶形成过程,调节pH值,具有镇痛、抑制细胞免疫、抗菌、抗氧化等作用。车前子有利尿作用,能增加尿素、尿酸及氯化钠的排泄。石韦有利尿通淋、清热止血的功效,用于热淋、血淋、石淋等证[2-3]。动物实验表明,单味中药金钱草、石韦、车前子对大鼠肾结石有良好的肾保护作用[4]。

[1]谷现恩,刘继红.尿石症[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211-212.

[2]吴金英,贾占红,孙建宁.复方石韦片主要药效的实验研究[J].浙江实用医学,2005,10(5):311-313.

[3]杨玲娟,狄留庆,方芸.中药防治泌尿系结石概述[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11):1401-1403.

[4]邵绍丰,张爱鸣,刘耀,等.单味中药金钱草、石韦、车前子对大鼠肾结石肾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6):342-344.

猜你喜欢
金钱草车前子排石
基于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的车前子与炒车前子质量评价Δ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金钱草标准汤剂特征图谱的建立及与混淆品的差异研究
如何通过运动排出肾结石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联合体外物理振动排石与药物排石治疗<2.5 cm肾结石的临床对比研究
Las semillas de cuscuta y la lisimaquia
教你一套排石操
金钱草,不起眼儿的排石良药
车前子酚类成分的研究
金钱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