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 岳艳玲 (浙江台州市中心医院 3180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好发于儿童,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有淋巴结的组织和内脏,临床表现多样。我院儿科于2008年1月至2010 年12月收治36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现将其回顾性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36 例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9个月至14岁,其中婴儿2例(5.6%),幼儿4例(11.1%),学龄前儿童18例(50 .0%),学龄期儿童12 例(33.3 %)。
1.2 临床表现 36 例患儿均有发热,其中高热31 例(86.1%),低热2例(5.6 %),不规则发热3例(8.3 %),持续时间5~14 天。以发热为首发症状30 例(83.3%)。36 例患儿均有扁桃体肿大充血,诉有咽痛28 例(77.8%),扁桃体可见脓性或白色分泌物23 例(63.9 %)。淋巴结肿大35例(97.2%),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29 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8 例,腋下淋巴结肿大11 例。肺部症状16 例(44 .4%),表现为咳嗽、流涕。双眼睑水肿4例(11.1%),均在病程5天内出现。皮疹3例(8.3%),均于1周内出现躯干皮疹,其中2例为猩红热样皮疹,1例为充血性斑丘疹,消退后未脱屑,无色素沉着。
1.3 实验室检查 36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均升高,分类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其中异型淋巴细胞≥10% 31例(86 .1%),6% ~8% 5例(13 .9%);贫血8例(22 .2%),其中轻度贫血6例,重度溶血性贫血、中度贫血各1例。肝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各25 例(各69.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22 例(61.1%)。EB病毒抗体IgM测定:阳性28 例(77 .8%),弱阳性4例(11.1 %),阴性4例(11.1 %)。
巨细胞病毒抗体IgM阳性5例(13 .9%),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2例(5.6 %)。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5例(13 .9%)。尿隐血阳性4例(11.1%),蛋白尿1例(2.8%)。23 例扁桃体分泌物培养,均阴性。肝、胆、脾B超提示,肝脏或脾脏增大19 例(52.8%)。X线胸片示:支气管肺炎7例(19.4%),支气管炎9例(25.0%)。
1.4 治疗与转归 所有患儿给予抗病毒治疗,有肝损害者予护肝治疗,心肌损害者予营养心肌治疗,合并细菌感染加用抗生素,同时予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所有患儿经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好转,各项异常指标复查后均恢复正常,全部临床治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常见,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个别亦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该病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具有淋巴结的组织和内脏,易引起多脏器损伤,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并肝脾增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加并出现大量异型淋巴细胞及血清中出现病毒特异性抗体等。因首发症状不一,且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
通过对本组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需要加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
①本组资料中以单纯眼睑水肿为首发症状4例,尿常规及肾功能均正常。我们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眼睑水肿系颈部肿大淋巴结压迫使静脉淋巴回流障碍所致,而非肾脏损害。所以应提高眼睑水肿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②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三联征”之一,通常感染后3天才出现,第1周逐渐增多,第2~3周达10% ~35% ,以后逐渐下降,可持续7周。本组中有13.9% 的患儿未检出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因此,对疑似患儿必须反复多次检查异型淋巴细胞,不能单凭一次小于10% 就否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③不能忽略免疫紊乱造成假阳性的可能,要加强病原学检查。本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2例都伴有EB病毒抗体阳性,未予大环内酯类治疗好转。我们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引起免疫反应紊乱,致多病原抗体假阳性。
④因本病的并发症以肝损害为最常见,且恢复慢,所以要加强对肝功能的检测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