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开云, 张文山, 黄荣智, 林_涌
传统的食管癌切除术后绝大多数是以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少数病例采用结肠或空肠移植代食管重建消化道。而以胃代食管的手术中,多年来均采用全胃代食管重建,但其存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问题。近年来采用管状胃重建食管在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取得明显效果的研究多有报道。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行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280例,其中行管状胃重建食管162例,全胃重建食管118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280例中162例食管癌切除后以管状胃重建食管,设为A组,男132例,女30例,年龄48~78岁。以全胃重建食管共118例,设为B组,男96例,女例22例,年龄46~7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详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食管鳞癌。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A组:右胸后外侧切口常规行食管癌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更换体位平卧,上腹正中切口游离胃,保留胃网膜右血管及胃右血管2~3个分支,取胃小弯胃角处为起点,沿胃小弯与胃大弯侧做一平行曲线至胃底,距大弯边缘约5.0 cm沿此线以直线切割缝合器切除部分胃小弯组织,一并切除胃底及贲门,注意适当多保留胃底,以保证管状胃的有效长度,制成内径约3.0 cm的管状胃,经食管裂孔沿后纵隔食管床上徙至颈部与食管吻合。B组:手术步骤同上,胃游离后在贲门下2.0 cm断胃,并将整个胃经食管裂孔沿食管床上徙至颈部与食管吻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手术过程顺利,均无手术死亡,两组术后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两组间除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6个月钡餐造影检查也显示,A组胸胃排空良好,无胸胃胃泡影及明显的胃食管反流征象,而B组有45例仍发现胸胃胃泡影或胃食管反流征象。
表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胃是食管癌切除后食管重建最常用的器官,移植胃几乎全部迁徙于胸内,由于迷走神经被切断,使移植胃张力下降,排空能力减弱,易导致胃潴留、扩张,胃食管反流及胸胃压迫肺组织,进而使肺扩张受限,影响心肺功能,不但术后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且容易导致吻合口瘘甚至胸胃瘘等严重并发症[1-2]。目前普遍认为,管状胃重建食管具有以下优点:(1)管状胃体积明显缩小使被移植于纵隔食管床内的胸胃膨胀受限制,扩张度明显缩小,对心肺压迫程度大大减轻,可明显减少术后心肺并发症。(2)管状胃直径与食管相近,较符合解剖生理要求,餐后排空较快,相对减少食物在胃内潴留时间,同时切除部分胃小弯组织,使其胃酸分泌相对减少,可明显减少术后胃食管反流[1,3]。(3)管状胃可增加吻合区的血供,在供血不变的情况下切除部分胃小弯及胃底组织,使剩余的胃大弯及胃底组织供血量相对增加,保障了吻合口的愈合能力,同时管状胃能有效延长移植胃的长度达5~8 cm,足以上徙到颈部的任何部位,明显降低吻合口张力,对提高吻合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4]。(4)管状胃在进食及消化功能方面与全胃重建食管术相当,而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则明显优于全胃重建食管术[2-4]。本组资料也显示除吻合口狭窄外,管状胃重建食管术后胸胃扩张、吻合口瘘、反流性食管炎、肺部并发症等发生率均低于全胃重建食管术,且在术后3~6个月钡餐造影复查显示A组胸胃排空良好,胃多在纵隔内,无胸胃胃泡影,无明显胃食管反流征象;而B组有45例(38.1%)仍可见胸胃胃泡影或胃食管反流征象。此与陈树群等[5]报道的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食管癌切除术中应用管状胃重建食管更符合解剖生理要求,能有效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并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张灿斌,李简,郑健,等.胃管状成形术在食管重建中的可行性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3(3):175-179.
[2]齐战,朱德成,陈万生,等.胸胃对食管癌围手术期呼吸功能影响[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0,16(3):150-152.
[3]Buunen M,Rooijens PP,Smaal HJ,et al.Vascular anatomy of the stomach related to gastric tube construction[J].Dis Esophagus,2008,21(3):272-274.
[4]傅俊惠,黄建豪,郑海波,等.切除胃小弯的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重建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7,9(7):944-945.
[5]陈树群,张业,伍传新,等.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附 69例报告)[J].中国综合临床,2005,21(4):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