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7岁,主诉“阵发性胸痛半月余”,于2010年4月14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伴肩背放射痛,持续约5 min,含服“硝酸甘油片”可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血小板、抗凝、降脂及对症治疗,患者上述症状仍间断发作,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7年,血压最高达200/120 mmHg,平日口服“拜新同”控制血压,血压水平控制在120~130/90~95 mmHg之间;高血脂病史7年,平日口服“立普妥”控制血脂水平,血脂未达标;两次PCI术治疗史:患者7年前右冠状动脉中段植入金属裸支架 1枚,半年前右冠状动脉远段植入药物支架 1枚。否认糖尿病病史。
查体:体温 36.7℃,脉搏 6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 160/100 mmHg。神志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 62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不肿。
入院后进行各项检查。(1)血脂:总胆固醇5.43 mmol/L,甘油三酯3.9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4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92 mmol/L;(2)空腹血糖 7.32 mmol/L;(3)餐后 2小时血糖 13.8 mmol/L;(4)糖化血红蛋白6.9%;(5)超敏C-反应蛋白11.3 mg/L;(6)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
患者于入院第2天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 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中段斑块浸润,狭窄达60%,第一对角支开口狭窄80%,回旋支斑块浸润,近中段狭窄达30%,右冠状动脉弥漫性斑块浸润,中段支架内狭窄80%,远段支架血流通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发现右冠中段支架内斑块破裂,血栓浸润。于患者中段支架内植入药物支架1枚,患者术后病情平稳,目前正处于随访中。
孟令波主治医师:本例患者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半月”入院。患者半月前无明确诱因出现胸疼症状,考虑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既往有PCI手术史,平日血脂控制不佳,且本次入院发现糖尿病,推测引起患者出现本次症状的原因可能为(1)原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2)支架内再狭窄;(3)支架内血栓形成;(4)冠脉痉挛等。患者于当地医院进行了严格的抗血小板、抗凝、降脂等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目前,该患者应及早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病因,选择正确的治疗手段。
韩志刚副主任医师:本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近中段斑块浸润,狭窄达60%,第一对角支狭窄达80%;回旋支斑块浸润;右冠中段支架内狭窄达80%,右冠远段支架血流通畅。患者右冠中段支架发生再狭窄,且支架内疑似不稳定病变,发作时心电图显示下壁缺血,与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相吻合。由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分辨率及清晰度较差,不能很好的体现出罪犯病变的特征,因此造影结果无法分辨支架内病变的性质。猜测可能存在支架内新生内膜过度增生或血栓形成。为明确病因,选择最佳治疗的策略,应选择分辨率更高的检测手段,以明确支架内病变的性质。
杨爽副主任医师:为明确该患者右侧冠状动脉中段支架内病变的性质,采取最佳的治疗手段,我们可选择血管内超声(IVUS)或OCT来完成。IVUS与OCT均可进行血管内成像,且分辨率较高,可以有效的观察病变的特征,二者各有其优缺点。IVUS是利用高频超声波在血管内呈现高分辨率的影像,其分辨率可达100μm,穿透力强,多用于评价斑块负荷,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指导,血管壁正性或负性重构的改变,血管周围损伤(血肿、穿孔)。OCT是一种利用近红外光为光源的高分辨率的血管内成像手段。其分辨率较 IVUS高,可达 10μm,且扫描速度较 IVUS快,现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OCT分辨率高及其成像特点,其不仅对斑块及血栓性质的判断、支架植入即刻的情况,而且对支架新生内膜的检测等方面均较 IVUS有较大优势。本例患者右冠中段支架再狭窄,猜测可能有支架内新生内膜过度增生或血栓形成,选择OCT评价支架内病变的特征更为适合。且支架内狭窄程度达80%,IVUS成像导丝较粗,通过支架内病变时病变部位可能因手术操作受到影响。在应用OCT对病变部位进行检测时导丝应小心通过病变部位,OCT球囊应于支架近端进行阻断,避免对病变部位造成损伤,从而得到清晰、可靠的图像。
侯静波主任医师:该患者右冠状动脉中段支架内狭窄达80%,并且经OCT证实支架内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虽经积极的抗血小板、抗凝、降脂等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建议对支架内病变行PCI术。此次选择植入Cypher 支架,术后再次行OCT检测,结果显示:支架贴壁良好。此患者术后在抗栓治疗同时应严格控制血糖、血脂。由于平日患者血脂控制不佳,导致BMS内斑块形成,此次PCI术后应采取强化他汀治疗。根据美国ATP-Ⅲ指南,极高危患者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目标定为700mg/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收益越大。无论是PCI还是冠心病外科搭桥手术的患者,强化他汀治疗均能显示其潜在的治疗效益。他汀类药物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状动脉不良事件、降低冠心病患者致残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患者甘油三酯水平较高,也可考虑在控制饮食和血糖的同时选择加用贝特类药物。此患者危险因素较多,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进展,在药物控制的同时,应定期随访以了解冠状动脉的情况,随时调整用药,避免临床事件的发生。
于波主任医师:本例患者OCT检测结果显示右侧冠状动脉中段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推测此患者由于右侧冠状动脉中段支架内出现薄纤维帽的脂质斑块,斑块自发破裂后导致支架内超晚期血栓形成,最终引起临床症状,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及支架植入后随访时间的延长,支架内新生斑块形成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支架内新生斑块被定义为支架小梁周围有泡沫样变的巨噬细胞,伴或不伴有钙化、纤维粥样斑块、薄纤维帽风险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且支架内与支架覆盖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相连。其形成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由于支架植入导致内皮功能不全,失去对内膜的保护功能,使大量的脂质沉积于新生内膜,最终导致支架内斑块的形成。我们之前应用OCT对39名患者60枚BMS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在16名患者20枚BMS中发现脂质斑块,1名患者出现支架内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其支架植入时间均大于6年,16名患者中有 7名患者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Nakazawa等对143例植入BMS 30后死亡的患者进行尸检,在总共197枚BMS中,有31枚BMS内出现了新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10枚BMS内表现为易损斑块,其支架植入时间均大于6年。上述临床观察及尸检结果表明,BMS内斑块多于支架植入6年后发生,其可导致支架再狭窄,若发生斑块破裂,可引起支架内晚期或超晚期血栓形成,从而导致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本例患者7年前植入BMS,平日血脂控制不佳,糖尿病未及时发现、控制,均是BMS内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此患者通过OCT检查证实原BMS支架内膜过度增殖、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应采取积极的方法治疗此罪犯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