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亚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武汉 430061
董梦久教授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人员,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带头人,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国家中医管理局脑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负责人,湖北省知名中医专科中医急症(脑血管专科)科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老年病协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瘀血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2011年湖北师德标兵、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董师熟谙经典,辨证精确,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笔者有幸随董师侍诊,受益颇多,现将董师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验介绍如下。
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称为三叉神经痛。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较多见。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三叉神经后根在脑桥被异形扭曲的血管压迫,局部产生脱髓鞘变化而导致疼痛发作。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以归纳到祖国医学的“面游风”、“偏头风”、“齿槽风”、“面风”等病症范畴。祖国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所致。古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又有《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据三叉神经痛阵发、短暂的发作特点,与风邪者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风邪上扰于三阳经筋者,最为多见。
董师认为,临床上三叉神经痛实证为主,以肝胆六淫之邪外袭,直犯清空,或循经络上干;或痰浊瘀血闭阻,经气不畅;或气血不足,经脉失养;或情志郁遏,郁而化火,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涉及肝、脾、肾等脏器,与经络循行部位密切相关。
此型患者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久食厚味,蕴热化火,肝经火盛,风邪外袭,气火循经上逆,故患者表现为一侧头面剧痛,阵发性发作,烧灼样痛,并出现肝胆经偱行部位症状,如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在迎香穴等处有压痛点(扳机点)等,伴不寐,急躁易怒,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董师对此类病症治以清泄肝胆,搜风通络,常用龙胆泻肝汤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清泄肝胆实火,为君药。黄芩、栀子皆苦寒,入肝胆三焦经,助君药加强清热之力。因苦寒伤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顾肝体,使邪祛而不伤正。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又用柴胡舒畅肝胆气机以顾肝用。汪昂《医方解集》中提到:“治诸风上攻,正偏头痛,……羌活治太阳头痛,白芷治阳明头痛,川芎治少阳头痛,细辛治少阴头痛,防风为风药卒徒,以风热在上,宜于升散也。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薄荷、荆芥并能消散风热,清利头目,……同诸药上行,以升清阳而散郁火。”董师善于此型中运用祛三阳经风之药,川芎、细辛、白芷共用以增强止痛作用,荆芥、防风共合,以奏祛风之效。
本型多因素体虚弱,肾阳不足,风寒之邪外袭,经络阻滞,不通则痛。症见牙面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时喜揉按、热敷,语声低弱,面色恍白或晦暗,舌胖淡,脉弱或沉迟无力。薛己《口齿类要》中提到:“仲冬牙痛连脑,此肾经风寒所犯,……此症不问冬夏,肾虚者多患之。”“牙痛”连脑,与现代所说的三叉神经痛相似。此种“牙痛”常于天气寒冷时加重,因肾生髓,肾虚髓海失养,风寒乘虚而入,故治以温肾散寒,祛风通络。董师方以独活细辛汤加麻黄、附子等,常获奇效。此方出于《症因脉治》,由独活、细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风、甘草组成。其中二活辛温发散,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之功。细辛、川芎通络止痛。麻黄辛温解表,附子既可以温经通络,有较强的散寒止痛功效,又可峻补元阳,治疗肾阳不足之本虚。同时秦艽辛散苦泄,质偏润而不燥,为风药之润剂;生地亦可滋阴润燥,防止辛温药物伤阴。本虚标实同治,效果斐然。
本型多因素体阳盛,外邪入里化热所致。症以阳明经循行的眉棱骨及前额呈阵发性刀割样、针刺样、烧灼样痛多见,轻碰触即齿痛难忍,伴胃脘胀满,夜寐不安,口干欲饮,口臭,便干尿赤。舌质红,苔黄厚而干,脉实而有力。薛己《口齿类要》中提及:“此痛龈……属于坤土,乃足阳明脉所贯络也,因胃有湿热故尔。”此种病症需阳明药不能治也。董师善用泻黄散,其中山栀清火,使火热下行,从小便出。藿香理脾肺之气,去上焦壅热,辟恶调中。石膏大寒泻热。甘草甘平和中,又能泻火。重用防风者,取其升阳祛风,能发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血热者,加用生地、丹皮;不寐者,加用茯神、夜交藤。
久病入络血瘀,患者多数以病程缠绵,迁延日久为特点,有的病程长达十几年。常表现为面色晦暗,面部呈阵发性、针刺样、闪电样疼痛,有明显扳机点。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苔厚腻,脉沉涩或弦滑。对于本类病症,董师善用重用川芎,川芎为血中气药,其味薄气雄,上行头目,下走血海,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配当归又可养血活血,气行血调,其痛立止。《神农本草经》亦云: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其中病程迁延,久治不愈,血瘀较重者加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及虫类药物活血祛瘀,搜风通络;伴有呕恶痰涎、纳呆、苔厚腻、脉弦滑等痰湿症状者,加用二陈汤(法夏、陈皮)以化痰通络;伴有久病气虚症状者,常加用黄芪、党参益气以活血。
现目前临床常用西医药物有抗癫痫药包括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拉莫三嗪、托吡酯;非抗癫痫药包括7-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镇静剂等,不良反应可见嗜睡、精神抑制、粒细胞下降、药物性肝炎、剥脱性皮炎等。治疗手法包括针灸治疗、封闭治疗、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冷冻治疗、经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反复经颅磁刺激及手术治疗等[1]。
董师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卡马西平单药治疗,若疗效差可中西医联合用药及物理方法治疗。根据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典型疼痛特点,临床并不难诊断,但仍需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牙周炎、急性牙髓炎等仔细鉴别,以避免混淆,导致临床误诊,延误病情。
患者,夏某,男,62岁。2010年11月7日因“反复发作牙齿及右面颊疼痛5年余,加重1周”就诊,时症见痛苦面容,不欲张口,牙齿及右面颊阵发性针刺样疼痛,每天发作十余次,每次持续时间数秒,洗漱吃饭时易诱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1996年经口腔专科医院诊断为牙髓炎并于同年行牙髓切断术,术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1999年于湖北省人民医院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予以卡马西平100 mg,每日3次,治疗后,发作次数较前减少。近1周,患者自觉发作频率较前增多,程度较前加重,同时伴口苦,口中异味,大便干结,舌暗苔黄厚,脉弦。患者自诉担心卡马西平不良反应,现不欲加量,请董师中药协助治疗。董师根据患者病情,结合舌脉,辨为痰瘀阻络证。方以川芎20 g,当归10 g,赤芍15 g,丹参20 g,丹皮15 g,炒栀子10 g,柴胡10 g,黄芩10 g,石膏20 g,知母10 g,郁金15 g,法夏10 g,陈皮10 g,地龙10 g,玄胡10 g,蒲黄10 g,五灵脂10 g,甘草6 g,共7剂,水煎服,每日2次。方中川芎、当归、赤芍、丹参、丹皮凉血活血止痛,加用地龙、玄胡、蒲黄、五灵脂破血逐瘀通络,石膏、知母、炒栀子清胃肺伏热,合法夏、陈皮更兼有清化痰热之功效。1周后,患者复诊,欣喜万分,诉现症状较前明显好转,仅每日发作2~3次,疼痛程度亦较前减轻。查看舌脉,嘱其继服。
[1]成洪聚.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22(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