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红
(华中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武汉430079)
近年来,健康老龄化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出,身体处于五个方面中的首位。2012年10月1日国际老年人日的主题是“长寿:塑造未来”。只有保持健康才能延长寿命。未来3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急剧加快,如何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是每一个老年问题研究者和从业者所需考虑的问题。
笔者以所在的高校高知老年人群体为例,根据相关调研和工作实践,认为在高校离退休人员中,应大力推行和倡导体育生活化,这是提高广大离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生活方式,广义讲是指不同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体系;狭义的仅指日常生活领域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
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家庭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营养过剩和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由此引发的“现代文明病”悄然而至。不少人超重、肥胖或体质下降,不少退休后的老同志心情压抑、精神紧张,血压、血糖超标或血脂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增加,降低了健康水平,影响了生活质量。健康人需要运动,以预防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已经患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疾病”的人群,更需要运动来辅助治疗和康复。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锻炼呢?近年来,相关部门积极倡导“体育生活化”观念,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提倡人们把体育健身活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衣食住行外不可缺少的“第五元素”。
体育生活化是体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属性的反映,是体育日益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概括地讲,它是把体育健身活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大生活基本要素,促使人们形成一种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生活方式。正如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王凯珍所认为:体育生活化是社会体育追求的目标,是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势,使体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更多家庭的生活内容,成为更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有利于真正实现体育的普遍化、经常化。
体育健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其门槛不高,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每个人都能寻找到一种与自己的习惯、兴趣爱好、消费水平等状况相适应的锻炼方法,这必将成为体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进入老年后的社会个体,离开了工作团体,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有时会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这都会对一些心理准备不足的老年人产生消极影响,首先影响心理健康,继而损害身体健康。每个人的一生都渴望拥有健康的生活,而退休后的老人对健康和长寿有着特殊的追求,这促使他们比年轻人更加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并且具有持久性和较强的稳定性,因此,体育已成为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成为老年人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向社会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将年均增长16.55%,到2050年,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超乎想像,随之而来的是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
面对老龄化快速到来的现实,如何摆脱“长寿多病社会”的困扰,实现“长寿少病社会”,让广大离退休老同志真正过上健康、幸福、高品质的晚年生活,是所有从事老龄工作的人员都要思考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就高校离退休工作来说,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客观条件,在高校离退休人员中大力提倡并践行体育生活化,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老同志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以后,可利用的闲暇时间大大增加。面对我国未富先老,各种养老保障体系、社会救助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如何利用体育活动和健康的休闲方式去打造老同志的健康生活,使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健康,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推行体育生活化,给高校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带来观念上的更新和改变,对主动合理规划个人未来,过好人生第二个黄金阶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老同志退休以后,过去的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以休息和娱乐为主的生活状态。设计打造崭新的生活方式,可以超越休息和娱乐,度过有意义和有尊严的晚年,既可帮助提升高校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过幸福安康的生活,还可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校老同志目前的健康水平、生命质量不容乐观,推行和倡导体育生活化可使国家和社会受益。据2006年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我国7~12岁的学生中,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继续下降,成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水平有所降低。澳大利亚政府文化体育观光部1988年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运动能预防的心脏病和腰腿痛的患病人数随参加运动而以5%的比例减少,当有规律地定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加10%时,总收益可达5亿9020万澳元,增加40%时总收益为23亿6080万澳元,即每天可带来646万澳元的收益。由此可见,促使公民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会获得无法预计的经济效益。通过大众体育促使每个社会成员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运动,对国家来说是最能获得效益的投资。
3.践行体育生活化,最大受益者恐怕还是老同志自己。生活质量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生命质量,即人的健康水平,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促进和保持本人的身心健康,为国家节省大批医疗开支,同时也减轻了自己的经济负担,对家庭和睦及维护社会稳定,都有极大的作用;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扩大了人际交流和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社会团体等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自由的迸发和肢体的舒展等活动获得愉悦和享受。
20世纪50年代西方各国先后跨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寿命大幅度延长,由此带来了国家医疗保健费用的急剧增长等社会问题,迫使各国纷纷采取相应手段和措施,如利用体育活动来维持健康平衡。风靡全球的大众体育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从发达国家开始走向世界的。1985年美国发布了1990年健康目标,并制定了90年代初的四项努力目标。在第一项“增加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中提出,18~65岁的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应超过60%,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应有一半人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日本以举办1964年东京奥运会为契机,颁布了日本最重要的体育法律《体育振兴法》,之后又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全民体育”等目标。日本现已成为世界最长寿的国家,据悉,2008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6.1岁,男性的平均寿命为79.3岁。日本政府认识到单纯依靠增加国家拨款维持庞大的医疗费来保全老年人的健康已越走越艰难,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办法就是鼓励国民参加体育锻炼,以达到健体防病的目的。当前,体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纳入日常生活。参加体育活动,可改善生活方式,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实际上就是鼓励将体育活动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期望在每一个人身上形成稳定的包含体育生活内容的生活模式。
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人们“加强身体素质锻炼”。当时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在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动员大会上讲,纲要“是一项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发展战略计划”。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通知》(国发[2011]5号)已正式发布。“计划”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工作措施”中,专门提出“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要广泛开展经常性的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等。
2011年颁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阐述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这一主要任务时,也重点强调了“加强老年体育健身工作”。规划说,“在城乡建设、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中,要安排老年体育健身场所。加强老年体育组织建设,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老年人达到50%以上。”
可见,推行体育生活化与“纲要”、“计划”和“规划”的目标都具有一致性。
随着学历的增高,人们在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增进人际交往的体育价值取向上,也随之加强。人的文化程度越高,越希望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身心全面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将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体育活动的主体就是活动的人本身,包括个人和群体。从体育活动主体的意识、体育价值观、人的需要理论、人活动的动力与动因等方面分析,不难看出,人对体育的需要是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因。一些专家学者曾对我国不同阶层人口的体育需求程度进行过调研,对体育需求和对自己健康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对体育需求和健康都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表示需要体育,甚至作为生活必需的人口占被调查人口的82.23%;表示关心自己健康的人口占被调查人口的92.65%。调查还显示,相当一部分人中,存在着“需要体育锻炼,但没有时间,没有条件锻炼”的情况,而这对离退休老同志,特别是高校的离退休老人,恰恰能成为优势条件,他们不仅有时间,也有条件锻炼。
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曾对全校退休教职工进行过日常生活需求的调研,共发放问卷1538份,回收有效问卷1509份。从对“退休教职工锻炼身体的方式”和“退休教职工精神生活内容”两项调查结果显示,退休教职工参加各项锻炼活动的比例较高,接近90%,但锻炼身体的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人的主要活动是散步和步行;他们的精神生活内容比较缺乏,整个群体的精神生活同质性高,缺乏多形性和丰富性。这些都说明,高校老同志这一主体更加需要具有足够的信息沟通与人际交往、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体育活动需要的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人的自身条件。体育活动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包括所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人工条件主要指各类体育活动设施。高等院校自然地理条件大都比较优越,校园面积广大,生活环境优美;可供活动锻炼的体育基础设施相对齐全;各高校均有为老同志专门修建的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总之,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高等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倡导体育生活化,是践行“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0年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章程中关于健康的经典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因此,“健康老龄化”应该是老年人群的健康长寿,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近十余年来,“健康老龄化”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受到普遍重视。“积极老龄化”是一项推动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实现的目标。为此,不仅要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也应做出积极的响应。
1.高等院校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对广大离退休老同志的体育文化引领作用,高校理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高校应站在世界人口老龄化社会来临的高度,不断促进加大老年体育健身的指导和宣传力度,宣讲、普及体育健身科学知识,教授运动健身方法,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倡导体育生活化,提倡老同志积极参与全民体育运动,让体育融入生活的理念被更多老同志所接受,进而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政府、社会和高校要形成合力,加大投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挖掘现有老年活动场地的潜力,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应加强社区体育场地的建设,有计划地新建、扩建文化娱乐场所,为体育运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障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使他们的老年生活变得更加健康、愉快和有意义。
3.为广大老同志服务的高校离退休工作部门,应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大力提倡和宣传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经常性地开展老同志所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尤其是动静结合、舒展自如的太极、气功等东方传统的健身活动,门球、柔力球等适合老同志身体特点的比赛活动等,吸引越来越多的老同志走出家门,自觉加入到体育生活化的行列中。
4.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体育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强老年体育研究工作。任海在《老年体育对传统体育观念的挑战》一文中指出:“在现代体育近200年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已积累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关于青少年体育的宝贵经验,而对身体机能日益衰退的老年人的体育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要进一步探讨体育与老龄问题的互动关系,发掘体育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老年体育的发展,都来关爱老年人的健康和幸福。
[1]郑杭生.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李之俊.体育生活化:让运动成为生活的“第五元素”[J].大众医学,2009(4).
[3]张枝梅,李月华.构建体育生活化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7).
[4]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日本经济复苏,关键在吸收移民与女性就业[N].老年文摘,2012-02-09.
[6]王飒.银川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7]李树怡.我国不同社会阶层人口体育需求程度的调查与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
[8]李娜.北京市部分高校离退休教职工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