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璟,任工昌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西安710021)
说起动画,中国人似乎更提倡寓教于乐。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受教的艰辛也不能为一时之乐所冲决。现代社会,改变了对动画的态度,这可能也是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态度的转变反映了价值观的变化。笔者认为,动画应该具备一种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能力,动画角色便是帮助你实现这种需求的工具。
在角色造型对动画传播产生巨大的影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扮演重要角色的新成员——抽象角色,它模糊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边界,为造型之美赋予诗的表达。抽象角色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人、物的造型,是具有角色动态的非生物形象。正是由于它摆脱了传统卡通性或仿真因素的影响,才使抽象角色动画的风格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成为动画领域中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那么这种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是什么呢?
动画片能代替小说、戏剧赢得大众关注就在于,它不必仅有观众的想象与再创造,才能产生形象感并完成完整的故事,它叙述的故事是直接、具体、清晰的,直接诉诸于视听觉,展现具有具体可感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因此其能指与所指意义是高度一致的。如果说动画角色是动画片的灵魂,是合规律、合目的的创造,那么角色所表达出的情感就是动画片的生命源泉。观众对一个动画角色的价值判断不仅是来自其角色造型带来的视觉刺激,更主要的是对角色内涵的认同。动画角色是被赋予了生命并通过表演传达思想的模型,概括来说可以分为具象动画角色和抽象动画角色两类,它们是动画片的演员,承载着传达感情和意义的使命,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具有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
动画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类型,也具有使观众产生认同的目的,而只有人们在喜欢、悲伤、刺激等的情境下,与经验、思维、逻辑相契合发生快感,此时才能产生认同的感受。同时这也是情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或自然属性。在动画中,导演把要表现的意念、情感通过特定的感性媒介物——角色,使之变得直观可感,这种情感表达功能是符号的一种原始功能,即传播中实现信息单向流动的功能。这种功能能帮助艺术家把事实或存在于思想中的那些类似于现实的幻觉成分加以整合,让艺术真理能够在不同阶层受众中引发共鸣,并广泛流传。任何优秀的动画角色无不是对一个动画角色“概念”通过陌生化的符号构型手段塑造角色的“能指”形象。动画角色的“能指”之美,正是蕴藏于符号的创造之中。这里所说的陌生化指在动画角色的创作需要包含真实性、假定性、置入感等因素。
动画角色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符号,它具有深刻的内涵,是一个将模糊的语言符号意义变得清晰、将暧昧性的符号具体化的创作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要通过情感表达使其明朗化:具有情感符号特性的角色设计、体现心理空间的场景设计、主观意象性的色彩结构、情感概念的动作、精神化的时空建构等等。还需要根据导演对动画角色的定位,研究角色所承载的情感,然后根据形式与意义相匹配的原则找到具备创意源的事物,最终完成动画角色的塑造。角色的塑造是主观意识,但其意识本源还是以被观众所认知为基础的,这就是角色和现实的相似性。相似性需要我们从某种角度才能看出,相似是相对的,受到观众客观经历的制约,需要用心去体会。
抽象动画角色不同于具象动画角色,来自真实世界的人或物,而是一个具有角色动态的非生物体,例如角色造型只是一个没有五官的人形。正是由于抽象动画角色的特殊性,使得其动画的风格也别具一格,在情感表达上有着不同于具象动画角色的优势,赋予动画以新的魅力。
在造型上抽象动画角色常有简洁的特性,从视觉思维方面分析:一种表现为具象性抽象。“具象性抽象是一种不脱离具体形象的抽象活动,或是借助于客观事物形象的轮廓、外貌、特征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意指用理性归纳法,将创意源的自然形象进行高度概括、简化、摒弃具体的形象,构造抽象化的符号元素。当然,不同于具象角色细腻的处理各个局部、视觉效果柔和的特点,抽象角色是在保留素材的典型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减法”的艺术处理,视觉效果醒目、朴实、有力度。另一种是表现抽象。在表现被简洁化后的创意源,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情调,却也是与整部动画和谐统一的。但它必须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要懂得如何润饰自己的白日梦,使它们失去个人色彩不再令陌生人反感,进而能成为他人所共同欣赏”,这就要求设计师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角色中,一种对角色人物的感受抽象、一种角色的特征夸张,唯有情感的置入才能使角色赋予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到角色心跳的脉动。
角色的动作是塑造角色性格的关键,是角色内在情感外化的表现。角色的动作包括:常规表情动作、特殊表情动作和性格动作。常规表情动作,通常情况下能完全表达角色的感情及行为意义;特殊表情动作则侧重表达角色在感情发生转折或波动时的表情、动作,与常规表情动作相比更附有感染力;性格动作被用来表达角色所特有的个性动作,即招牌动作,一般是整部动画的亮点。“夸张、幽默与戏剧性动画角色的动作特点。”究其原因,是因为角色的动作在现实生活中原本动作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动作,同时这也是什么样的动作设计风格就有什么样的动画风格的原因所在。在抽象角色动画中,抽象动画角色的动作具有无限的可能,表现手法中的拟人、拟物,都可以用来表达角色的不同的状态、思想与情感。以抽象动画中的拟人手法为例,它将现实生活中的表情简化或夸张成为一个抽象的视觉符号,给人新奇、神秘的感受和心理反映,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这也正是抽象角色动画的独特魅力之一。
《机器人9号》(导演:Shane Acker)电影讲述的是一群小机械人在人类毁灭的世界中所发生的故事。一群“人”试图去拯救整个世界,但是一小群人出生入死去拯救世界,这样的电影我们实在看到太多太多了,但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运用了抽象动画角色,完全没有让我们感到乏味,反而充满了惊奇和意外。这9个机器人和“锯”,还有“锯”制造出的所有傀儡,构成了这个影片绝大部分的角色。9号是一个沉默寡言比较木讷的人,所有的情绪的表达都是通过肢体语言和眼神来实现的。不过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它的身上被投射的丰富情感。不知道有多少人跟笔者一样,产生了有许多小机器人的错觉呢?其实只有9个,身上都有科学家写下的数字,它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把它们所有的灵魂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科学家。影片从一个很新颖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毁灭性,是用抽象动画角色表现哲理性主题的一次尝试。电影所展示的空间、故事情节及造型都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提炼简约,就是为了具有表达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也许世界都将在这场充满着生命的大雨中得到重生吧,至于未来怎样,这是电影最终留给我们的遐想空间。这种概括抽象符号化表现的手法就如同精炼的诗歌或是文言文般,发人深思,同时抽象动画角色用最少的元素却表达出明确清晰的含义。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能够将受众引入一个忘我的境界,观者总是被一个看似无形的物体牵引着、劝说着、暗示着、强迫着进入作品之中,幻化成作品中的人物或伴其左右,与之同呼吸、共患难,或悲或喜。这里存在着一个物我交融的过程,是主客体间思想情感的交流问题。
抽象动画角色的简洁化与中国的写意画的提炼手法在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都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抽象动画角色的设计的目的就是对“意象”的表达,通过角色的艺象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正如康丁斯基所说的:“艺术家必须因感而发,有情可抒,因为对形式的驾驭并非目的,而是使形式与内在含义的相适应。”交流是吸引人的动力所在,抽象动画角色通过和观众的交流,达到映射人们心理意识的作用。弗洛伊德就认为梦是对人的意识愿望的实现,人的愿望如果被压制在潜意识中无法宣泄,就成为心理疾病。这为抽象动画角色对于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依据,导演最力图挖掘的是观众内心深处的原始意识,采用角色外在形式的简洁化,在已有具象造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对角色信息进行有选择的表现,使角色本身成为变量,产生出的效果可受人为控制,摆脱了生物规律的限制。虽然在造型上进行了提炼简化,但却在另一方面却给观众更强烈的感受:这种造型上的不完美刺激观众积极的进行思考,在心理上对其进行视觉补偿,产生出“这就是我所经历的”幻觉,从而使观众明了或想象出更深层次的含义。
扩展人们的想象空间是抽象角色动画的第二层特点。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都需要想象。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想象是一个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一般分为初级形式与高级形式。初级形式是“知觉想象”,是一种不完全脱离开眼前事物的简单联想。高级形式是创造性想象,就是在脱离开眼前的知觉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以无数的感知为基础的。抽象角色动画是概念性的感性构架,是一种感性的抽象,它要求离开感知,舍弃角色的个性特征,不是直接表示概念,而是通过想象创造出的抽象形象来感染人,使人从中体会到、领悟到某种非概念所能表达、所能穷尽的本质性或规律性的东西,它包含着情感和理解的想象。如果说感知是为进入抽象动画角色世界打开了大门,那么想象就是为进入这个世界插上了翅膀,任意飞翔。
第三层是对抽象动画角色融合着情感和想象的理解,也意味着直观性的把握,最重要的是深层次的理解。意象之于艺象,正如盐溶解于水,虽不露痕迹,但味道尚在。《机器人9号》中燃烧着的废弃物、烟雾笼罩下的几个机器人、近处被风吹乱的荒草等组成的画面,内含着机器人的内心情感,没有言情而情在其中,没有说理而理在其内。意境是含蓄的,意象是无穷的,所谓“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弦外之音”等就是这个道理。
上述抽象角色在动画中具有显著的特点与艺术传播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讨规律、证明规律,并尝试培育出适合这种特殊的动画表现手法的精神气候,使抽象角色借助动画的优势相互促进,展示出在动画王国中传递信息、传达思想的能力。动画已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构成了我们判断生活品质的依据,甚至为每个人保留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乌托邦,成为一种形式来装点人们的梦。
[1]康丁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7.
[2]周鲒.动画电影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周月亮.影视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陈赞蔚.三维抽象角色动画的特点[J].装饰,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