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及经验启示

2012-01-21 18:09边和平
关键词:理论课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边和平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党和国家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和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回顾和总结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理清其改革与创新思路,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回顾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变迁,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起步与探索(1950~1962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内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等重大任务的需要,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的建设人材,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31,因而迫切需要对旧教育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倡导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1950年,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试行研究生招收工作。1953年11月,高等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要求马列主义理论列入研究生教学计划之内。在这一时期,招收研究生的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了以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中国人民大学针对研究生普遍缺乏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少数研究生只想学习专门业务,忽视政治理论的学习等问题,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即研究生入学后首先进行1年至1年半的系统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然后用1年至1年半的时间学习科学课程,政治理论学习约占总学时的28%。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当时国际国内情势及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出现的思想波动,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适应这一形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同年12月,教育部作出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要求“全体学生和研究生必须无例外地参加学习”[1]31。1958年我国兴起教育革命,高校教育教学秩序被打乱,研究生培养工作受到很大影响。196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北大等高校据此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行了改进,并对研究生开设了政治理论课。

由以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着重强调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二)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规范与停顿(1963~1977年)

1963年1月,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开创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1963年4月29日,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学习年限、招生工作、培养工作、领导与管理、待遇与分配工作以及建立研究生院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统一组织研究生学习政治理论课,并列入培养计划。8月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草案),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报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主要是选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同时也选读部分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文件”[1]48;“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主要是向研究生做国内外形势、党的方针政策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报告”[1]49。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时间,文科各专业一般按250~300小时安排,理工农医各专业一般可按160~200小时安排;思想政治教育报告原则上应同本科学生一起听课,讨论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与所在教研室的教师一起进行。此外,为了使研究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有一个阅读范围,该草案还根据文科和理工农医各专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研究生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阅读书目”。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校研究生的必修课,这标志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步入规范化、稳定化的轨道。然而,从1966年开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随之停顿下来。

(三)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恢复与稳定(1978~2004年)

1978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恢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也被提上了日程。1981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列为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之一。

1985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研究生阶段的思想理论教育,应当在大学本科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并注意与专业适当地结合起来。”[1]107同时,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要求,1987年6月,国家教委颁布《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明确了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任务,并对课程设置作出具体规定,即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内安排36学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各专业开设,课内安排70学时)和“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农医科各专业开设,课内安排54学时);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文科专业开设)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工农医科专业开设)。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原则上按课内外1:1安排,在1年内学完;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均按200学时安排,其中教师讲授和集体讨论应不少于50学时。此外,该文件还对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考试要求及教学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相对应,这一课程设置亦可称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

此后,这一课程方案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1998年6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保持了“85方案”的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调整(2005~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出现新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新的理论成果。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够适应和薄弱环节,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05方案”),对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其中有些教学内容与现行研究生阶段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同时,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教育培养方式改革不断深化,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调整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呼声日益高涨而迫切。为更好地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适应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2010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决定从2010年秋季开始在部分高校先行试点,2011年秋季起在全国有关高校普遍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

新的课程方案规定,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必修课程(占2学分,36个学时),并须从“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程中选择1门作为选修课程(占1学分,18个学时);博士研究生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必修课(占2学分,36个学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选修课(列入学校博士生公共选修课)。

新的课程方案突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教育主题,注重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科技前沿问题以及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等,帮助研究生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经验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与建设,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育人为本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及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而展开。比如,在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社会转型、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肃清旧教育体系的影响、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但是为了建立和巩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应当提倡和鼓励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这种提倡和学习,目的是在保证和贯彻目前历史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1]4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任务而开始的。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发展变化,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成为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为此,“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应有更高的要求,要根据他们的特点,结合所学专业,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信念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并用以指导科学研究。”[1]159进入新的世纪,面对国内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①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2010年8月6日)教社科[2010]2号。。由此可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事业发展、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定位和根本宗旨。也正因如此,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二)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与时俱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自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制度确立以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由起步探索到初步确立、由恢复建设到稳步发展的历史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连,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要求和理论创新。建国初期,由于“中国的旧教育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产物,是旧政治旧经济的一种反映,和旧政治旧经济借以持续的一种工具”[1]3。因此,必须由反映新的政治经济的新教育取而代之,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设置以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此后每一次课程设置的调整,也都是根据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并在其教学内容中回答着时代提出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崭新课题,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相应调整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和内容。另一方面,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特色,还体现在它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研究生的头脑。比如,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研究生系统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重点突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和确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先后通过两次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指导研究生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推动了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和优化,增强了教育教学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三)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和根本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洗礼而依然保持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具体体现在:其一,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阅读书目乃至考试要求上,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层次(硕士、博士)、类型(脱产、在职)以及文科和理工农医各学科的不同特点,注重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研究生专业学习适当结合起来,这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次调整中均可得到印证。其二,在教学方法上,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研究生思想实际,“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专题讲授要采取启发式、研究式,避免简单灌输抽象理论或单纯注释。对于有争论或正在探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教师应当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用严谨、科学的态度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自己的见解,同学生一起探讨”[1]130。同时,“各高等学校还应当把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同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在接触社会实际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130其三,在教学理念上,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这同样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早在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提出:为了有效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理论学习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课程以少而精为原则。此后,这一原则多次写入党和国家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之中,并体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次调整与改革方案里。事实证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才能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说服力。

此外,大力推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也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思考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六十年的发展轨迹及其基本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一)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进一步巩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地位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研究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立和调整,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在高等学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曾经指出:“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他们的思想政治情况如何,对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1]12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高等学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青年学生,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为此,在总结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认识和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并以全局的观念统揽、协调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将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与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逐步优化,教材建设取得成效,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如在教育理念上,忽视研究生这一群体的思想特点及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定要求;在教学模式上,多为单向理论灌输而疏于双向互动研讨;在教学思路上,重观点注释或知识传授而轻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大多采取单一的理论讲授等。针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摆脱沿用本科教学的惯性思维,认真研究和把握研究生群体的年龄特征和思想特点,明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和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深刻而透彻的理论讲授、多元而灵活的教学方式,激活研究生的主体意识,训练他们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努力创新教学模式,按照新的课程设置及要求,积极探索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及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手段的应用,不断拓展教育教学的思路和途径。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不断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局面,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1]216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往往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投入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而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着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学术领军人物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独立的学科依托。2005年12月,“马克思主义理论”升为一级学科,不仅使我国高校一级学科体系更为合理和完善,而且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和组织教师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不断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素养,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此外,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以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总之,打造一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关键环节和组织保证。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理论课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