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响
(广东警官学院 公共课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232)
随着言语行为理论、社会语言学、语言心理学、人类文化学、语用学以及话语分析的发展与交融,对话语的研究不仅从文本走向话语实践,从话语结构走向话语功能,也从日常话语走向职业话语、机构话语,如法庭审判、新闻访谈、医疗对话、课堂话语等。Levinson认为机构话语是一种目标式或任务式会话,它包括为实现目标或任务而产生的种种限制,以及参与者解释话语的特殊推理形式。[1]顾曰国指出:“机构话语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机构或组织机构的实际社会情境中,两个或更多的参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系列互动交流,尤其是谈话交流。”[2]警察讯问是办案民警在公安机关与违法犯罪嫌疑人之间的言语活动,受到国家法律的制约,属于典型的机构话语,应该具有不同与日常话语的话语目的、结构、策略和话语权势。随着法律语言学的兴起,对该类话语的研究不再集中在法学领域,从语言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不断增多,如黄萍探讨了中国警察讯问话语的对应结构,指出了该类话语的三种典型对应结构,即I-R,I-R-F和 I-R-Ii-Ri结构;[3]叶宁年探讨了警察讯问中的机构性话语语类和立法语篇语类的混合和移植现象;[4]廖传风基于情景语境理论对外国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英语问话语篇的结构模式、特征和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5]袁传有运用评价理论所建构的警察讯问介入系统对讯问笔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人际意义的调节来实现讯问的程序正义,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6]这些学者以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为基础,对警察讯问话语的语言结构、语篇模式和人际意义作了深入的探讨。但是,人类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言语也是行为,因此任何正常人的话语交流都是在一定目的下进行的。那么,警察和犯罪嫌疑人之间的话语互动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又是采取何种策略实现的呢?以何种言语行为实现的呢?这正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
语言学家J.L.Austin理论认为“言语是行为,说话即做事”。[7]社会学家Pervin认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实现目的。[8]VonCranach认为行为实际上是目的的心理表征。[9]语言学家Tracy and Coupland认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有的言语和行为都因目的而起,目的和话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9]
警察讯问主要通过警察与犯罪嫌疑人之间问答互动完成,即通过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活动完成“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供述和辩解,查明案件事实真相”这一目的。但是目的有层次和等级之分,包括总目的,各阶段的主目的和子目的。[10]警察讯问作为机构话语,在完成特定的目的过程中,问答双方受到立法语言的限制,形成了特定语篇结构,其模式为程序性问话→实体性问话→程序性问话。依据目的原则理论,警察讯问目的可以按层次分解,其目的层次结构如下图:
在警察讯问过程中,警察的话语的总目的总是和嫌疑人的总目的相冲突。目的冲突或一致导致会话的冲突与合作,目的冲突的程度不同也决定了合作的程度不同,合作程度不同影响着答话的“质、量、相关和方式”。因此,可以把整个警察讯问的过程是一个“negotiation”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通过问答言语行为逐渐缩小距离,采纳对方目的,最终达成一定程度地合作。但是,任何目的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策略,在目的和言语行为之间还有一个策略选择的过程。廖美珍认为,策略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对各种资源进行选择和利用的方法,而话语策略就是怎么选择、利用话语资源最有效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话语策略不是空洞的,一定要借助语言形式实施。[10:]40基于以上理论,警察讯问的目的、策略和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本研究的语料来自广州市公安局和中山市公安局民警的真实讯问,语料所涉及的案件都已经结案。其中盗窃案3宗、卖淫嫖娼4宗、故意伤害罪2宗、贩毒1宗、强奸1宗、诈骗2宗。作者根据需要对原始语料进行了一些标注,—— 表示拖音、被打断用▲,打断用▼表示、抢话用 ||表示。
程序性问话的目的是弄清犯罪嫌疑人的个人情况。由于个人情况通常不影响犯罪事实,并且不如实回答个人情况对犯罪嫌疑人不利 (我国刑诉法第一百二十八第二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也可以按其自报的姓名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鉴于此,大多嫌疑人会主动在程序性问话阶段配合警察弄清个人信息。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问答双方的目的关系是合作关系。
1.告知权利时话语策略和行为
在告知犯罪嫌疑人权利的问答互动中,警察通常是按照讯问笔录纸上打印的或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条款逐条宣读,告诉嫌疑人具有的权利。问答互动结构相对简单,基本上都是Q-R型对应结构。但是,需要提出的是,由于口头告知是侦查讯问人员在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后的第一次讯问时依法履行的程序,是在实体性问话之前的问答互动。因此,为了突出讯问语境的特殊话语基调,体现问答双方不同的法律地位,从气势上压倒犯罪嫌疑人,警察讯问时通常采取威慑策略,重读“可以”、“应该”、“依法”,“如实”等词语,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嫌疑人具有的权利和义务。
2.查明个人信息时话语策略和话语行为
问答双方目的关系决定问话的策略,策略决定话语行为。因为问答双方目的关系并非是冲突的关系,所以警察讯问通常是目的导向性问话行为,即直接指向目的的问话。下面截取一段语料所进行分析。
(语料代号:002,案件性质:盗窃,时间:2010年,地点:预审大队,P警察S嫌疑人)
廖美珍认为一个对应涉及一个问题。[10]133根据他的话语互动模式和对对应的定义,上面节选的这段讯问互动分为4个对应,其结构如图所示。从这些问答互动行为可以发现:问答双方言语都十分简洁,直接指向目的;警察的问话都是严式特指问话,具有较强的索取信息功能,但控制力相对较弱;为了获取准确无误的信息,当警察觉得嫌疑人的言语行为不清楚时,会在一个对应中采用多个相领对和复杂的对应结构达到问话目的;程序性问话并不一定全部是问答行为,有时也采用指令等非问话行为。所有这些策略和问话方式与程序性问话警察话语目的和双方目的关系并不冲突的原则一致。统计作者收录的相关问话语料发现,警察在索取嫌疑人个人信息时最常用的对应结构是Q-R结构。
实体性问话的主要目的是问清涉案要素,还原案件真相,获得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同时根据刑法对案件进行初步判断。要想实现讯问目的,前提必须获得嫌疑人的会话合作。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包含“质、量、关联、方式”四个准则,其核心是会话中双方所说的话都符合交际目的,其基础是人在交际中的期待趋向[11]。但是,现实生活中利益和目的的冲突造成会话参与者不可能完全遵循合作原则,尤其是在根本目的关系冲突的警察讯问中。由于在话语活动中,合不合作是会话双方的选择,但是任何选择必定受到自己的会话目的决定。在问答双方目的不同的情况下,警察讯问策略的重点是如何使犯罪嫌疑人采纳自己的目的,在话语活动过程中不断分析双方的合作程度,根据合作程度调整问话目的,改变问话策略,以便争取犯罪嫌疑人最大程度和合作,获得最大的“量”和最高的“质”。所以,警察讯问从根本上说就是采取一定的策略来争取犯罪嫌疑人最大程度的合作。可以说,整个讯问过程都是警察的讯问策略和犯罪嫌疑人的答话策略指导下的攻防过程。在一个问答系列甚至一个问答对应的过程中,警察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策略来争取嫌疑人的会话合作。下面以警察和犯罪嫌疑人的一次问答交往为例,探讨警察在讯问中常用的策略。
(语料代号:005,案件性质:入室盗窃,时间:2010年4月,地点:**分局预审大队)
警察讯问的劝诱策略指的是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使用劝勉、诱导的语言行为来打动嫌疑人,促使嫌疑人接纳警察的问话目的,提供警察需求的话语信息。劝诱的方式通常有替对方考虑、援引例证、承诺保证、亲情打动等。问话示例如下:
P:你只偷2次?怎么可能,是吧?你自己技术不差,你又不是不知道,是吧?你这次只交待这两宗,我敢肯定说,你过不了多久又要进来。为什么呢?张**,跟你是老乡,一起干过吧。你们一般2人一起干吧。上次他交待不够清楚,结果怎样?坐了两年牢出去不到半年又进来了。为什么呢?其它的人进来了,交待了案件又牵涉到他。他当时不听我劝,不肯说。结果没捞到主动认罪,判得不轻。(劝诱策略:援引例证)你劝你还是主动交待清楚,我保证在报告中写明你认罪态度好,主动配合,交待其他案犯。这样一定会从轻处理的,是吧。(劝诱策略:承诺保证)
友情策略指的是在讯问过程中,警察展示出对嫌疑人的同情、理解,通过为嫌疑人着想、坦言相告、小恩小惠等话语行为来打动嫌疑人,获取合作,实现问话目的。问话示例如下:
P:我看你这几天没睡好吧,人瘦了一圈,精神也不好。来,抽只烟 (友情策略:小恩小惠)。…其实哪个在里面都过不好,尤其是你这样当过领导的。想也白想不是,反正已经犯了,不要老是想隐藏什么,这样啊,你在仓里更不好过。老实跟你说吧,你们这些当官的最好搞了,心里落差大啊,是吧。受不了,迟早还是交待了。迟交待不如早啊,这个道理你懂啊。法你懂啊,国家政策你也懂啊。我劝你还是早点交待,顶多算个经济诈骗什么的,找个好律师,你家里帮你跑跑关系,坐不了几年。(友情策略:坦言相告)你交待清楚了,我帮你换个仓,换个环境好点的,少受些苦,怎么样?(友情策略:小恩小惠)
威胁策略指的是在讯问过程中,警察通过故意夸大量刑后果、夸大案情社会影响、案件类比、威胁换仓等手段来威慑不愿配合的嫌疑人,从心理上对嫌疑人进行压迫,以便实现自己的问话目的的策略。问话示例如下:
P:啊,张**,你看,今天我们市局缉毒大队领导亲自过来看望你了。你应该感到荣幸啊。你知道你坐的这个位子谁还做过吗?(停顿5秒)坦白告诉你啊,这个位子到现在只有两个人坐过,一个是张*强,就是绑架香港***那个,另一个就是啊,我们的老领导,陈**。你算是有面子了。
P:吴**,你给我老实点。你要是还这样嘴硬,啊,在事实面前还不老实交代问题,今天就给你换个地方住。去重刑犯、强奸犯那个号子怎么样?
打断指的是在会话过程中,一方没有等到另一方完成自己的话论,就打断对方的话语,抢过话论的话语行为,其目的和功能是控制会话的发展方向。本研究的语料发现,当犯罪嫌疑人的答话不能满足警察在“质”和“量”上的要求时,警察通常会主动打断嫌疑人的答话。打断的其它原因有催问,支配嫌疑人,在重点问题的细节上进行确认,指出犯罪嫌疑人前后矛盾,即违反了“质”的原则,没有说真话。此外,作者的语料显示,打断多发生在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低,表达不清楚的讯问中。
P:那,哦,他喊你两次是吧?
S:喊我两次,我当时那个盘里不是还有一个
▲(打断策略:违反“量”原则)
P:▼什么时候喊的?那一天喊的?
S:同一天。
P:就是拉冰箱那天
S:嗯。
P:你拉三轮车的是吧?
S:嗯嗯。我是搞▲ (打断策略:违反“质”原则)
P:▼你又说你收废品?
S:是啊,我是搞三轮车的啊。帮人家拉货,有时也装废品。
……
P:那你以往看着这冰箱没有啊?放在那里?
S:那冰箱老往这里▲ (打断策略:修正问话,直接指向本问答对应的目的,即犯罪意图)
P▼那你以往有没有想过动它嘞?
S:以往我从来没有我压根没想。我每天从那回去,我七点钟就准时看那个那个新闻联播▲
P:▲那么你上午去那里啊?你不怕人家会抓你或怎么样吗?(打断策略:违反“量”原则)
S:他们说不要的。
P:谁说的啊?
S:装修的人说的。那个餐馆不是在装修吗。听装修的说的,老板不要,我就▲
P:▼不要的话,人家会卖的吗?要你卖?老板不会卖吗?装修的人不会卖吗?你还说话不老实。(打断策略:违反“质”原则)
问话的目的和功能可以分为两种,目的导向性问话行为和会话控制性问话行为,即直接指向目的的问话和间接指向目的的问话[12]。迂回策略正是利用控制性问话的辅助功能,在讯问处于僵局,犯罪嫌疑人的答话不能实现警察讯问的目的时,为了使得会话成功,警察放弃目的导向型问话行为,实施会话控制性问话行为。也就是说,在发出直接指向目的的问话行为之前,加上几个辅助性的问话行为,迷惑犯罪嫌疑人,不让嫌疑人弄清讯问的目的,以便进行会话合作。
P:你是怎么强迫她发生关系的?
S:我没有强迫,我们是自愿的。
P:女方说你是强迫的,还打她。她身上有伤,有证据啊。你还狡辩。
S:啊——。她瞎说,她事后想敲诈我。当时她愿意。要不我叫她到我宿舍去玩,她怎么会跟着去呢?是吧。这说明她对我有好感。我们一起吃东西,我哄她,她就愿意了。
P:那她身上怎么有伤?
S:这个——,嗯,这个是这样的,阿sir。我们玩花样,玩SM。
P:(脏话***)。(沉默15秒)周**,我跟你说啊,你他妈的牛啊,搞了个处女。你把人家搞出血了,你知道不?(开始迂回策略)
S:啊——处女。是吗?
P:出血没,你还记不清了?
S:好像是的,是出了一点血。我以为是月经没干净。
P:放屁。人家不是那个日子。
S:那——,我不晓得她是处女。恩,可能是处女,||要不怎么有血。
P:||处你妈个头。到现在还撒谎。人家去年就结婚了。你以为你是陈*希啊,有魅力,个个想跟你搞,还玩SM。你老实交代你的强暴过程。身上有伤可能是SM的,下面难道也是搞SM……
在上面的讯问中,警察讯问目的是查清犯罪嫌疑人是否采取武力,胁迫受害人与之发生性关系,这是甄别强奸案的重要依据。在前三个问答互动行为中,警察采取直接指向目的的问话行为,但犯罪嫌疑人矢口否认在性行为过程中对受害人使用了暴力、胁迫手段,违背受害人意志。在沉默了15秒后,警察采取迂回策略,让嫌疑人承认受害人下体在性交后出血这一事实,从而打开突破口,进而迫使嫌疑人口头承认强奸事实。
问话预设,指的是在问话时预设命题,是问话人控制答话人,使答话人的答话符合自己的推理,从而实现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 [10:491]。由于问话形式不同,预设也不一样。在警察讯问中,警察通常使用特指问话和前导来实现命题预设。示例如下:
P:你怎么强迫她发生关系的?(预设策略:带预设命题的特指问话。预设命题:发生了性关系和违背妇女意志)
P:你每次拿货的地方都是同一个地方吗?
(预设策略:是非问话。预设命题:拿过货)
通过分析警察讯问的语料发现,问答互动是这一特殊机构话语最主要的行为。由于警察讯问的问答互动具有和日常话语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策略,所以也就造就了特殊的话语行为以及实现话语行为的问答对应结构。在程序性问话阶段,由于问答双方的目的冲突并不激烈,所以会话通常能以简单的问答Q-R对应结构运转,警察通常使用直接指向目的的问话。但是在实体性问话阶段,问答双方矛盾冲突激烈,警察总是对嫌疑人的话语持怀疑态度,尽量将嫌疑人往坏处想,想通过讯问尽可能的还原案件真相,挖掘有用的证据和线索,而嫌疑人总是想趋利避害、避重就轻,力图掩盖、减轻自己的罪行。因此,问答互动结构变得复杂,警察大量使用间接指向目的的问话,而且通常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问话策略,如劝诱、威胁、友情、打断、预设、迂回等,以期获得犯罪嫌疑人不同程度的会话合作。
[1]Levinson,S.C.Activity types and language.In P.Drew,& J.Heritage(Eds.),Talk at work:Interaction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pp.66-10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2]Gu Yueguo.Toward a model of situated discourse analysis.In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vol.1.K.Turner(ed).Elsevier Science Ltd,1999.
[3]黄萍.中国侦查讯问话语的对应结构研究-讯问话语系列研究之一 [J].外语学刊,2010,(4).
[4]叶宁.警察讯问中的语类混合和移植现象探析 [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4).
[5]廖传风.外国人违法犯罪案件英语问话语篇研究[J].政法学刊,2010,(10).
[6]袁传有.警察讯问语言的人际意义-评价理论之“介入系统”视角 [J].现代外语,2008,(5).
[7]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8]Pervin,L.A.Personal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in situations.In.A.Furnham(ed.),Social Behavior in Context.Newton,MA:Allyn & Bacon,1986.
[9]王彦.商品买卖互动话语的谈判策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工作场所话语分析模式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0]廖美珍.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1]Grice,H.Paul.Logic and conversation [J].In The logic of grammar,ed.D.Davidson and G.Harman,64-75.En - cino,Calif.:Dickenson,1975.
[12]Bunt,Harry.Conversational Principle in Question-Answer Dialogue[J].In Zur Theorie der Frage.D.Krallman and G.Stickel(eds.).Tubigen:N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