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修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形成了理念科学、目标具体和路径明确的生态文明观,这既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观认识的新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和科学把握。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念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基础上,以大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标,达到整个社会文明生态化的文明形式。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论述,形成了理念科学、目标具体和路径明确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观,这是对我国长期以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观的新发展,更是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全新认识和科学把握。
一、理念科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生存和生活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这逐渐成为人类发展中的共识。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程度,在推动全球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导致生态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生态问题成为当今人類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共同课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经极力强调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提出“人定胜天”的豪迈口号。然而,在发展进程中,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日益显现的生态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些理念进行重新思考,也使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社会主义中国要生存、要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十六大以来,我党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这从根本上体现了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随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我党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坚持这一生态文明科学理念,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要求我们充分意识到自然环境恶化对人类利益和价值实现的损害,并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借助现代文明手段和道德规范来改变这种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既要尊重自然,还要更加重视对自然的顺应性,这个顺应不是被动的服从,而是积极遵循、契合的意思。只有尊重自然及其成长规律,才可能去遵循、契合它;也只有顺应自然,遵循、契合自然规律,才能比较有效地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顺应自然是衔接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必要环节,基于此,我们把原来一贯提倡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理念进一步提炼为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念。
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明确生态环境职能,根据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决策中兼顾发展与环境,提供保护环境的措施、政策和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环境新秩序,也就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同时,政府还应通过制定环境标准、加强环境管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台鼓励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政策来改进发展模式,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制度性规约来协调各方面的环境利益,对地方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作出长远的规划,从宏观上组织、执行和监督环保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鼓励环境合作。
总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我们在预见可能产生的结果上采取明智的选择,将有限自然资源的单纯经济利用转变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的综合利用,大力倡导节约、重复和循环的观念和行动,真正实现建设美丽中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
二、目标具体:“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当代出现的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的全球背景下,通过对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的反思,在物质生产、制度安排和精神观念等方面全面体现生态要求,提出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目标。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国情,结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追求进行了提升和具体化,首次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彰显出中华民族建设美丽中国惠及子孙后代的责任感,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发展高度负责的重要体现。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目标追求,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它是党和国家在对现实国情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不断重视、理论不断成熟的表现,是对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的积极应对,标志着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按照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人人共享、生态优美人人幸福,建成具有时代美、社会美、生活美、百姓美和环境美的小康社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舒适环境的需求。
首先,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国家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如果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就不可能获得丰富的物质财富,更不可能真正获得精神财富,美丽中国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推动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要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发挥综合治理效益。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使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清水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其次,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只有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美丽中国才能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成为现实。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必须逐步加强全体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绿色意識、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使人们能够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培养正确的自然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增强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真正做到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崇尚绿色、珍视自然的道德情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路径明确:“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重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遗留问题与新出现问题的累积效应加剧。因此,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成为我国发展的核心。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应“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对于我国的科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开展绿色发展。毁林造田、过度地放牧和捕捞、随意地污染环境,只会给人类带来负价值,而绿色发展是培育良好生态环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开展绿色发展,一方面,要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绿化大地,美化环境。另一方面,除了进行植树造草,退耕还林,涵养水源,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外,我国还应发展以生态现代化为目标导向的绿色工业,发展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技,维护生态平衡,为生态现代化提供动力机制。
二是推进循环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推进循环发展,要实行“谁治污,谁赚钱”的方针,对生产和生活使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做到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原始资源消耗、不增加甚至减少污染排放、不破坏甚至不断恢复生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而政府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制度框架,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使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激励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必须选择更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消费方式的转型、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国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迈进。○
责任编辑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