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议论文要写出“议论味儿”,才能令人信服、让人爱读。但怎样才能写出“议论味儿”,却是很多同学颇感憷头的问题。从本期开始,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的李玉山老师,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此问题做具体、详细的解析。
写议论文需要方法和技巧,但如果将方法与技巧提到一个不恰当的高度,甚至到了迷信与依赖的地步,那么,写作也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流水线作业”。这样的议论,基本上就是在做无用功,因为缺少令人信服的分析、阐释,缺少内在的逻辑张力;这样的习作,除了外在的整齐、光鲜外,又能有多少真实的思想与独到的感悟呢?
议论上的“无用功”,在以下两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在无需论证的地方过度用力,二是简单重复终极结论,缺少过程推演。
在无需论证的地方过度用力
所谓“无需论证”,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如“专注铸就成功”“消除顾虑,直奔目标”“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稍有些理性判断的人都不会怀疑它们的“真理性”,所以写作时没有必要把重心放在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或“成立”的证明上。然而笔者所见到的一些所谓高分作文,或多或少地犯有这类低级错误。谈“专注铸就成功”,便举王羲之、杜甫、李贺、居里夫人等等,他们都是因为专注才在其各自的领域成就辉煌的;谈“消除顾虑,直奔目标”,便举花木兰、陶渊明、毛泽东等等,他们都是因为及时、适时地消除各自的顾虑才成就功业与美名的;谈“勿以善小而不为”,便举林清玄、本杰明·富兰克林、丘吉尔、雷锋、郭明义等等,他们为善不分大小留下佳话。
“议论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这样的理论仍牢牢占据着很多师生的头脑,直接的结果就是,只要写议论文,考生便常常条件反射般列举大量的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
不能说“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表述完全错误,但这种表述却是片面的。如果作者在文中提出一个新观点、新看法,或一个大众尚持怀疑的论断,当然需要“论证”,且这种“论证”并不局限于“用论据证明”,而应以“分析”“推理”“解说”“阐释”为主。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他们尚不具备这样的“论证”能力,他们写议论文更多的是把“公理”式的论断置于特定的背景下,作有自我特色的解读。这个意义上的议论文写作,其实是通过分析、说理,让读者接受这一解读的过程。写作成功的关键,是要准确发现最需展开阐述、最需要深入解剖的地方,并进行“重点突破”。比如前面提到的几个例子,写作时应该思考的是,既然明明知道“专注铸就成功”,为什么有人就偏偏做不到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呢?明明知道只有消除顾虑,才能直达目标,可为何就有人做事总是顾虑重重,以至与成功擦肩错过?明明知道眼前是举手之劳的“善事”,为何就是不肯伸出援手呢?抓住这些关键,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给出对策。这样的“议论”做的才会是“有用功”,退一步说,即便从功利的角度,考场上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也绝对是令人眼前一亮的鹤立鸡群之作。
在此我要提出一个概念,即写议论文要有“读者意识”。这个“读者”其实就是你阐释、说理的倾听者,而这个倾听者在某些方面有认识上的偏差,也就是有“思想问题”了,你要结合他的具体情况给他作“思想工作”。这很像老师与学生谈话。比如有三个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的学生,老师对甲说要勤奋要刻苦,对乙说要注意方法,对丙则说要提高学习效率。为何?三个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不同之故也。这可以说是“因材施教”,也可以叫“看人下菜碟儿”。再打个比方,同样是咳嗽发烧的症状,高明的大夫开出的处方绝对不会是雷同的,因为病因不会完全相同,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也有差别。写议论文,与老师跟学生聊天、大夫给患者看病是一个道理。
下面我就以写作“勿以善小而不为”为例具体示范一下。
从理论上讲,这样的立意只能针对以下两种人才有展开的必要:一是“不屑”为小善的人,二是“不愿”为小善的人。这两种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知道眼前的事是“善事”,他们不是善恶不分的恶人与混蛋,在他们心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还是分得清的。也就是说,别看他们不为小善,但他们也绝对不会去为小恶。那么,明知是善,却为什么不去做呢?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说理,才能让他们有所改变,真正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第一种人,目光只盯着大事,要做就做感天动地、天下皆闻的大好事。比如拯救全人类,让天下的受苦人都解放,让千万民众过上好日子;或者行侠仗义、铲除邪恶……整天幻想的是这些理想化的东西,对身边举手之劳的小善根本就看不上眼,当然也就不可能去做。当然,这样的人生活中极少极少,可以暂时屏蔽掉。第二种人,现实生活中的比例不是个小数目,为小善就像修船工“顺手”补上船的漏洞一样简单、容易,可偏偏就能袖手旁观,视若无睹。何哉?既有社会环境、机制的原因,也有个人认识、修养的因素,文章自然要落脚在营造良好的“鼓励为善”的社会环境(包括机制),呼吁为善者强化自身的“为善意识”,并付诸行动等等。
简单重复终极结论,缺少过程推演
很多考生写议论文,往往大量列举古今中外与中心论点相关的事例(包括正面的、反面的),通过“因为他如何如何,所以如何如何”或“因为他不如如何,所以才不如何如何”之类的僵化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如何如何,才能如何如何”,所以“我们要如何如何”。这是为说理而说理,为议论而议论,这种无的放矢的泛化的“议论”,大多数情况下,别说得其精髓,就是连话题的皮毛也还离有八丈远呢!
比如今年高考大纲卷的一篇高分作文《消除顾虑,直奔目标》里有一段话:
消除顾虑,直奔目标,在乱世中方显英雄本色。“唧唧复唧唧,木兰户当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远方已响起了催人的号角,木兰,你还在顾虑什么?难道爹爹还要被征入伍?难道要让“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话语成为过眼云烟?不,消除顾虑,直奔目标,保家卫国才是你的本色!“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啊,你的伟绩,你的胸襟,让无数人叹服,你是中华英雄儿女的榜样!
这是典型的简单重复终极结论式的“论证”(严格地说其实没有论证)。文章简单化地反向因果推论:如果木兰不能“消除顾虑”,也就是木兰如果因为“顾虑”重重而不去替父从军,那么会有怎样的后果?后果就是爹爹“要被征入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话语会“成为过眼云烟”。前一点有些道理,后一点则有些玄虚。接着引用诗句,从正面强调木兰终于消除顾虑,在战场上巾帼不让须眉,立下令人叹服的“伟绩”。但木兰到底“顾虑”什么?作者到底没说。其实,稍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女扮男装去从军会有诸多不便,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会不会暴露,这些才是木兰的“顾虑”;此外,还需重点分析木兰是如何消除这些顾虑,毅然效命于疆场,“成为中华儿女的榜样”的。
在此我提出另一个概念:“过程推演”。也就是要对核心概念加以界定与细化,对概念之间的因果、条件等逻辑上的关联做具体诠释与推断,对与论点相关的因素做主次、先后、正反等方面的甄别,最后确定总体思路与着力的轻重详略等等。如写作以“消除顾虑,直奔目标”为中心的议论文,审题立意阶段可做如下“过程推演”:①何谓“顾虑”?词典上的解释为“因担心对自己、对别人或对事情不利而产生的顾忌和忧虑”。请注意,顾虑本身是个中性词,并非所有的顾虑都不可取。②“多余的顾虑”包含哪些方面?比如过多考虑自己的面子,自信心不够,害怕他人的嘲笑,犹豫彷徨等等。“多余的顾虑”主要是由于人被并非是成功决定因素的“名”或“利”所困而产生的。③“多余的顾虑”有何危害?或甩掉“多余的顾虑”有何意义?妈妈的话“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见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材料)就是答案。④怎样甩掉“多余的顾虑”?答案是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这需要个人的主觀努力,涉及心态、修养、文化积淀等。
当然,上面的分析,并不一定在习作中都“明示”出来,但既然是议论文,就必须对其中的关键节点有清晰的解析。写作的针对性不同,侧重点也各异。比如就“消除顾虑,直奔目标”这个话题,还可以论述消除顾虑的重要意义(或不能消除顾虑的危害),但我觉得,怎样甩掉“多余的顾虑”才是突破的重点。为什么?因为对大多数人成年人来说,只有消除顾虑,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才能实现目标,这样的道理谁都理解,关键是如何消除顾虑,很多人找不到门径,或者因“身在此山中”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已顾虑缠身而无法挣脱。
急患者之所急,才是好医生;论读者之所需,方为有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