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影响

2012-01-16 08:40程凯
经济师 201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影响

摘 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以后在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和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经过传播、积累以及和各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 中国共产党民族观 影响

中图分类号:A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37-02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经过发展和相对完善以后,在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但是,大量地、自觉地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正如毛泽东所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①其中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中国的老一代革命者,特别是我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到法国、德国和俄国(后为苏联)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民族理论,回国后在实践中研究和传播了民族理论。一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民族理论的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得以传播。②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下,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在实践中组织革命团体、创办革命刊物和撰写发表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开始传到中国。早期的先进知识分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经过1908年的《共产党宣言》译本和恩格斯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部分文稿。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在上海出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也被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它们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经典著作。值得一提的是瞿秋白对斯大林《关于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的翻译,译述了斯大林阐述的俄共(布)十大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和政策,也加进了瞿秋白自己的认识和评论。他认为苏维埃俄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唯一原则、大政方针是“提携各幼稚民族越过资本主义时代,而直达于共产主义的建设”;而“从共产党民族政策上看来,确为世界历史上开一新纪元。”③他的这篇文章是1920年上海出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新青年》译载《论民族自决权》之后,又一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著作的系统论述,完全有理由称之为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形成、发展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这些是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国内的初步传播。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瞿秋白继续撰写了一些论述民族问题的文章,成为我党早期在民族理论方面较有成就的理论家。他涉及民族理论的重要文章有:《十月革命与弱小民族》(1924年),《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国民革命》(1926年),《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1927年)等。他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在民族问题上造成的两种趋势,一是“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的而非民族的”,“各民族因之而日益趋于同化各自消灭他的特殊性;这种过程实足以造成将来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之物质上的前提”;二是“先进民族压迫剥削弱小民族”,而使弱小民族“互相联合的必要,愈益显露”,“造成将来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之精神上的前提”。④他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民族理论上的重要提法,即民族问题是“党的程度之测量表”。⑤1924年蔡和森出版《社会进化史》,运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基本原理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读摩尔根的学说进行了介绍,因而被誉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最早著作。1920年、1923年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过中文节译本,1929年6月全译文在上海出版。

从建党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共发表中译列宁著作30多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央苏区和国统区出版和发表的中译列宁著作有38种。其间,斯大林所提的著名的民族定义传入中国。1929年李达《民族问题》一书中,邓初民在《政治科学大纲》一书中介绍或引用了斯大林的定义,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的理性认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思想和著作传入中国,对我党的民族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当承认,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理论上受苏俄模式的影响较大,提出了民族自决权和联邦制等口号。在随后的长征转移中,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日益接触少数民族,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抗战期间有50余种中译列宁著作得以出版,包括《论民族自决权》(1938年)和《列宁选集》8卷。1938年11月郭沫若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翻译成中文;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也被译成中文。值得一提的是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杨松在延安做了“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讲座”,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殖民地民族解放学说。他的三篇讲座《论民族》、《论资本主义时代民族运动与民族问题》、《论帝国主义时代民族运动与民族问题》是1949年前中国共产党内论述民族理论问题的重要文献。解放战争时期,列宁著作《论民族殖民地问题》传入我国,斯大林的《论民族问题》1948年由张仲实翻译出版。

建国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相继出版,其中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也逐渐被收集整理,出版了专门的文集。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中央民族学院,1980年)、《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列宁论民族问题》、《斯大林论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7年10月,1987年12月,1990年4月,1994年7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很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民族问题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开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科研论文和著作,如何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和王炳煜、王力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经过传播、积累以及和各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逐步得到发展和应用,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自身的发展,更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各民族各项社会事业的实际发展产生了历史深远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1.在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民族的平等团结方面比较重视。其民族平等的内涵是:第一,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平等。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来说,全世界所有民族都完全平等。第二,主张和坚持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即不仅在政治权利上、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艺术、科技、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完全平等。第三,要求消灭剥削阶级,实现彻底的民族平等。第四,既要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更要实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特别是大民族为了共同发展的目标,要帮助后进的弱小民族获得平等权利。在民族团结方面,马克思曾说过,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⑥民族团结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在互动中的认同和整合关系。民族团结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民族团结是一个历史范畴;第二,民族团结是民族与民族在互动中的认同;第三,民族团结的实质是一个民族之间的整合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民族平等团结,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平等的理论主要致力于推翻民族压迫剥削制度,实现各民族政治上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当家作主;他提出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的基础、条件、实质、目标和民族内部团结与民族之间团结的关系,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到1982年党和国家在宪法中重申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把民族平等载入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并贯穿于其他各项法律法规之中。而且,为保障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也作出了专门的政策规定。可以说,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在各方面都逐步得到贯彻落实。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极大丰富和重要理论突破。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在民族平等团结理论和政策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为推进我国民族平等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实保障,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有关民族自决(自治)的论述(特别是列宁主义中的一些论述)对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较大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方式有自决权、联邦权和民族区域自治。多民族国家基本上没有采取自决权的政治方式解决反帝、反民族压迫胜利后的国内民族问题。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采用联邦制的形式解决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搬现成的模式,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慎重地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它不仅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也符合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现实利益,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做了重要的论述,阐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成果。

3.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是一个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发展与创新过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逐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体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成功之路;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又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从阶级斗争学说向科学发展观的跨越。⑦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没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和丰富的实践内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双向互动的历史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识别、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民族解放理论的中国化,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⑧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阐述的“十二条”,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创新体系的价值和意义,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引入新境界的标志。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70-1471页。

②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③瞿秋白.共产主义之人间化.北京《晨报》,1921.6.22

④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⑤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论波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7页。

⑦龚永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体系.民族研究,2007(2)

⑧马海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回顾与展望.云南社会科学,20l0(1)

(作者简介:程凯,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广东女子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政教育 广东广州 51000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