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对比分析

2012-01-16 03:39吴顺祥吕培聪徐志晖程远亮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方向距离区域

吴顺祥, 吕培聪, 徐志晖, 程远亮

(1.厦门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厦门 361005;2.95168部队,广州 510620)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对比分析

吴顺祥1, 吕培聪1, 徐志晖2, 程远亮1

(1.厦门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厦门 361005;2.95168部队,广州 510620)

将我国分为东、中、西3大区域,分别分析其1995~2010年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分析显示东部地区经济重心先南移后北移,中部呈现“南—北—南”趋势,而西部经济重心则持续北移,并据此趋势预测未来演变态势。强调加快西部地区南部省区的建设,深入分析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对3大地区的不同影响,为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及协调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东中西地区;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区域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目前,国家在宏观层面也采取了向中西部倾斜的经济政策,那么,这些政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对区域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经济重心就是描述经济活动在时间和空间的演变的有效工具,我国已经有不少学者对空间上多种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重心问题进行了研究[1-10],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更加合理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部3大地区,分别计算并绘制了其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在可视化的基础上定性与定量的从重心区位、移动距离、移动方向、演变态势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

1 重心的测度与内涵

1.1 经济重心模型

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假设某一个区域(如东、中、西部)由n个次一级区域i(其各自所包含的省域)构成,Xi,Yi分别表示第i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的中心经纬度值,这里取各省省会城市所在的地理坐标,Mi表示对应各自的经济指标属性量值,即地区GDP值。那么,用X,Y分别表示一个区域“重心”所在地理位置的经度值和纬度值,通常采用如下的计算方法[11]来表示:

1.2 重心移动距离和方向模型

区域经济重心空间区位年际移动距离的测度,如下公式

式中,D表示两个不同年际间重心移动的距离;s、k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年份;(Xs,Ys)、(Xk,Yk)分别表示第s年和第k年的区域重心所在空间的地理坐标(经度值和纬度值);C 为常数,取111.111,是把地理坐标单位(经纬度)转化为平面距离(KM)的系数。年际移动距离的不同能够作为不同年间经济发展速度的间接测度,迁移距离

式中,θ为重心年际移动的角度(-180°<θ<180°),正东方向为0°;当90°<θ<0°时,表示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当180°<θ<90°时,表示重心向西北方向转移;当-90°<θ<0°时,表示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当-180°<θ<-90°时,表示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当θ=0°或±180°时,表示重心向正东或正西方向转移;当θ=±90°,表示重心向正北或正南方向转移。大的年份说明某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对重心牵引力较大,而年际迁移距离均衡,则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变化态势稳定。

区域重心空间年际移动方向的确定,用如下公式表示:

2 结果展示及对比分析

采用《中国统计年鉴》[12]1996—2011年各省GDP数据。首先,根据经济重心模型计算出经济重心的坐标位置;而后,将经济坐标代入重心移动距离和方向模型,计算出经济重心的迁移距离和方向,得到图1和表1,分析结果如下。

2.1 东部地区

图1右下为东部地区经济重心的演变轨迹,1995年以来经济重心始终集中在安徽省境内,位于呈“S”形地理分布的沿海地带的拐点处,与其几何中心基本一致,这显示东部地区在南北方向上发展基本持衡。移动的规律性表现如下:① 就移动方向而言。纬度方向上以2003年为转折点,1995—2003年主要表现为南移趋势(5次西南方向),2003—2010年开始呈现北移态势;经度方向上2006年前主要表现为持续西移,之后则往南移。② 就移动距离而言。东部地区经济重心的年均移动距离为4.56km,各省市相对经济发展波动小;南北方向上的持续南移使距离曾一度扩大到23.97km,2003年后开始北移,至2008年距离缩小至10.63km;东西方向上移动距离均较小。

图1 3大地区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Fig.1 Shift trends of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regions

表1 3大地区经济重心年际迁移距离和方向Tab.1 Annual migration distance and direction

从深层原因分析,珠江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长期快速发展,同时20世纪90年代起浦东新区崛起,并一度呈现领跑姿态;因此,我国东部地区经济重心一度持续南移,南北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引人担忧。然而近年来,辽宁、北京、河北、天津和山东等地开始保持GDP高增长率,就2003年以来这些地区的平均GDP增长率达到近20%,2005年后,国家政策性辅助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又大大提升了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竞争力,尤其是2007—2008年,经济重心向东北方向表现为向北偏东方向9.47km的大距离迁移,从增长率数据分析,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广东这些位于东部地区南部的省域GDP增长率均有所下降,而同时辽宁、山东等地反而有所增加,尤其是天津市,甚至实现25.8%的高GDP增长率。近年来经济重心所开始表现的北移态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东部地区南北差距,也恰恰显示出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预期效果。

2.2 中部地区

图1左下为中部地区经济重心的演变路径,1995年以来,中部地区经济重心及其波动都在江苏省境内,大致位置为山东、江苏和安徽3省的交界处。移动的规律性大致表现为:南—北—南。就移动方向而言,纬度方向上,1995—1999年持续南移,1999—2003年持续北移,2003—2010年又持续南移,分别以1999年和2003年为转折点;经度方向上除1999—2002年表现轻微偏东移动外,主要表现仍为持续性西移,就移动距离而言,中部地区经济重心的年均移动距离为7.30km,南北距离变化波动大,东西距离持续扩大。

从不同省市的GDP增长率分析,1995—1999年,湖北和江西两省经济发展相对较快,1999—2003年,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省份增长率仅为个位数,许多学者开始忧心“中部塌陷”的问题,而吉林省异军突起,其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北移,2003年后河南、湖南和湖北省迅猛崛起,2003—2010年来,河南省最高GDP增长率为24.6%,平均水平也有22%。东西方向上,山西省GDP增长率长期位居中部前2位,河南省经济增长势头强大是经济重心持续西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中部部分省市的崛起与其经济增长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促进中部崛起应抓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加强合作协调发展[13-14]。

2.3 西部地区

图1左上为西部地区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71%,1995年以来其经济重心及变动都在四川省境内。移动路径清晰明朗,规律性表现为:就移动方向而言,1995—2000年北偏西方向迁移,2000—2010年主要向北偏东方向迁移,即纬度方向上持续北移,经度方向上先西后东。就移动距离而言,西部地区经济重心的年均移动距离为12.94km,是东部地区的2.84倍,北移的态势使南北距离不断扩大,1995—2010年这15年间距离已经扩大到了101.37km。

对比1995—2010年期间广西、贵州、云南、四川4省(西部地区南部)与陕西、甘肃、内蒙古3省(西部地区北部)的平均GDP增长率发现,北部3省的平均GDP增长率是南部4省的1.25倍,不可否认这是西部地区经济重心持续北移的主要原因。而2000年来,内蒙古地区增长率连年位居全国首位,被许多学者称为“内蒙古现象”,2005年甚至达到28%的超高水平,成为2000年以来重心西北方向移动的主要原动力。西部地区年均移动距离较东中部地区非常大,恰恰反映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迅猛,200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西部的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也的确取得了不菲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仍处于后发劣势,且内部省市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西部开发不仅迫切需要加快进程同时又要兼顾省市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差别对待,分类指导[15]。

2.4 影响3大地区GDP的因素分析

经济重心的迁移变化受各地区GDP值的影响,而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净流出)又是地区生产总值的产品表现形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深入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还可以通过研究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马力不同入手,找出支撑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有何差别,从而在不同区域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寻求稳定高速发展(见表2)。

表2 3大地区GDP与3大需求的相关系数Tab.2 Correlation between GDP and the three demands

分析东中西部地区GDP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者的相关系数,发现对于消费和投资需求,3大地区都表现很强的正相关,中部稍低,对于出口需求来说,东部地区由于实行开放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与经济增长保持了0.983的高度正相关,而中西部却表现为此消彼长的高度负相关,净出口与经济增长成反向运动,且从负相关系数看,西部对进口的依赖更大于中部。由此可以分析知,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总体上为供大于求的需求约束型经济,出口动力大,并以此带动GDP上涨,对于中西部地区,总体上为供不应求的供给约束型经济,通过增加进口补充市场上的供给,从而增加其最终消费量。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成熟,处于稳定上升期,中西部地区经济扩张,正处于蓬勃上升期,中部地区未来将向东部地区模式转变,成为衔接东西部发展的重要桥梁。

3 结论与启示

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部3大地区,就其经济重心的演变路径、影响因素及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分别进行了初步探析,综合分析说明。

(1)东部地区经济重心位于安徽省境内,1995年以来表现持续南移,南北经济差距持续扩大,2003年后逐渐显示北移态势,将南北差距从23.97km缩小至10.63km,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竞争力得以很大提升;中部地区经济重心位于江苏省境内,移动规律表现为“南—北—南”的迁移态势,东西方向上持续西移将差距持续扩大到39.78km,整体波动较大,但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省份近年来的经济“复苏”态势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中部崛起政策的初步成果;西部地区经济重心位于四川省境内,近年来甘肃、内蒙古及陕西等地区的迅速发展使其经济重心表现持续北移,南北差距已经扩大到101.37km,西部地区内部的南北差距问题值得注意。

(2)从重心演变路径初步分析未来趋势,东部地区经济重心南北方向上波动将持续,中部地区经济重心未来将迁移至河南省境内,西部地区经济重心可能迁移至四川与甘肃交界处,甚至甘肃省境内。有待依赖国家对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政策倾向,加强西南部省区建设来改变经济重心现在所表现的持续稳定地北移态势,加强西部地区内部同质竞争。

(3)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重心年均迁移距离分别为4.56km、7.30km 和12.94km,差异较大,且从拉动3大地区经济增长的3大需求对GDP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到,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成熟,中西部尚在扩张建设中。

我国整体经济重心呈现向中部靠拢的态势,结合相关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家的相关辅助性区域政策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政策都已初见成效。因此,根据分析建议:各地区因地制宜,针对“非均衡发展”实施“非均衡策略”;地区间协调发展要“帮扶协助”为辅,“竞争合作”为主,尤其是加强西部地区西南部省区的经济建设,缓解西部地区南北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要抓住产业转型有利时机,扩张内需,在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加大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地区差距存在的长期性现实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不断创新并长期贯彻实行。

[1]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路径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2]陆大道,樊 杰,刘 毅,等.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乔家君,李小建.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12-16.

[4]黄建山,冯宗宪.陕西省社会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演变路径及其对比分析[J].人文地理,2006(4):117-122.

[5]廉 莹.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就业重心演变轨迹比较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7.

[6]张 平,黄建山.1952—2005年我国消费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8):99-101.

[7]张 洁.江苏省沿沪宁线城市信息产业的产业重心演变路径分析及预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4):68-70.

[8]赵颖杰.内蒙古经济重心移动及成因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8.

[9]张兴榆.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14-20.

[10]曾 鹏.基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的新疆反边缘化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32-39.

[11]陈希华.山东省产业重心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1,3(4):28-29.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3]朱冬元,邹伟进.论中部崛起与循环经济[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25-27.

[14]熊 艳,李波平.中部六省经济梯度格局与合作战略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42-45.

[15]王为一.西部区域竞争环境与开发战略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14-16.

Shift of Economic Emphases of China's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A Comparative Study

WU Shunxiang1, LÜPeicong1, XU Zhihui1, CHENG Yuanliang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2.Troop 95168,Guangzhou 510620,China)

Considering the three parts of China,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this paper studies the shift trends of economic emphases in these areas during 1995—2010.It is shown that the emphasis of the eastern region moved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n turned back to the north again,while the central region followed a south-north-south pattern,and the western region showed a persistent northward trend.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forecasts of the future trend can be made.It is stressed that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provin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must be speeded up.Effects of the“three demands”on the growing GDP are analyzed,an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s laid for narrowing the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promoting the economical progress of all regions.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economic center of emphasis;shift trend;regional comparison

吕培聪(1986-),男,研究生,专业方向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E-mail:286052089@qq.com

F 120

A

2095-0020(2012)01-0053-06

2011-11-28

吴顺祥(1967-),男,教授,博士,专业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E-mail:wsx1009@163.com

猜你喜欢
方向距离区域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算距离
分区域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爱的距离
位置与方向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