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璐, 王海彦, 高 媛
(1.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甘肃兰州730050;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辽宁抚顺113001)
利用轻烃芳构化过程可以将廉价的轻烃资源,如裂解轻烃、油田轻烃、直馏汽油、焦化汽油、重整拔头油和重整抽余油等转化为价值较高的芳烃,用于生产轻质芳烃或改质劣质汽油,生产高辛烷值汽油。ZSM-5分子筛具有独特的三维中孔结构,使其具有卓越的择形催化效果、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和较低的结炭量,广泛应用于异构化和芳构化等催化过程[1-3]。因此,在ZSM-5上的芳构化反应引起了人们较大的兴趣。
然而,目前对ZSM-5催化剂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目前用于芳构化的ZSM-5催化剂的稳定性还不是很好,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ZSM-5催化剂的金属改性,使其既具有高活性,又具有良好的稳定性[4];另一方面,目前长链烃在ZSM-5催化剂上的芳构化反应机理文献报道很少,因此长链烃的芳构化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对ZSM-5催化剂反应性能的进一步改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5-6]。
氯铂酸(分析纯),正庚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天津南开大学生产的硅铝比(质量比)为50的HZSM-5分子筛。
抚顺石油二厂FCC汽油,其组成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芳构化原料的族组成Table 1 The group compositions of feedstock for aromatization %
表2 FCC汽油不同馏分的烃类族组成Table 2 The hydrocarbon compositions of the different FCC gasoline fraction %
用去离子水将一定量的氯铂酸溶解并配成浸渍液,将HZSM-5焙烧后,再逐滴滴入浸渍液。静置12h后,放入干燥箱,在120℃的条件下,干燥4h后,在马福炉中程序升温达到550℃,焙烧4h,生成催化剂Pt/HZSM-5的前体。再将其粉碎、压片、筛分(取20~40目中间体)后,并在干燥器中放置,以备使用,且Pt在催化剂Pt/HZSM-5中质量分数确定为0.5%。
将10mL催化剂装入实验室中小型连续流动式的固定床反应器,催化剂前后各充填石英砂35 mL,并且采取热电偶进行温度控制。在临氢条件下,用每15min升高25℃的速率将其升温到400℃,恒温4h后继续升温至450℃等待反应。在1.5 MPa的反应压力下,反应器催化剂床层通过具有稳定流速的原料,分离出反应产物后,将液相产品收集,并采用1002型气相色谱仪对产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将已制备好的催化剂用日本理学D/max2200PC型X射线衍射仪进行测定,管电压为40 kV,Cu靶,管电流为40mA,在20°~80°扫描。
图1为铂负载量为0.5%的Pt/HZSM-5催化剂和纯Pt的XRD曲线图。
Fig.1 XRD patterns of catalyst sample图1 催化剂的XRD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Pt单质的XRD谱中,分别在28.05°,32.10°,43.14°,57.08°,64.88°和67.51°等处显现出典型Pt的特征衍射峰[7],在Pt的负载量达到0.5%时,该催化剂的XRD图谱中出现了Pt的特征衍射峰,说明制备出的催化剂中Pt是以晶体形式存在的。当金属活性组分负载量达到一定值时,会有Pt的特征衍射峰出现,这是因为在其表面已经形成了较大Pt颗粒的缘故。综上所述,说明该实验中已制备出催化剂Pt/HZSM-5。
2.2.1 反应压力 反应温度450℃,氢油体积比800∶1,体积空速2.0h-1的反应条件下,考察了不同的反应压力下3种原料在催化剂Pt/HZSM-5上的芳构化反应,结果如图2所示。
Fig.2 The change of aromatics olefin content with pressure of different materials图2 不同原料芳烃含量随压力变化
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压力的增加,以正庚烷为原料的液相产品中,芳烃含量均达到一定值后开始下降,在1.5MPa时有最大的芳烃含量。以FCC汽油50~100℃馏分和80~120℃馏分的原料的液相产品中,当压力在1.0MPa时,分别有较高的芳烃含量。其主要原因是该反应为分子数逐渐减少的反应,从热力学角度来看,反应压力的提高有利于生成芳烃,但芳构化反应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反应,该过程中由于烃类的裂解和脱氢使得分子数增加,所以反应压力的提高抑制了中间产物的生成以及其脱氢生成芳烃,压力过高,将导致稠环芳烃的生成,并增加焦炭产率,覆盖催化剂活性表面,使活性中心逐渐减少,从而降低了催化剂稳定性。此外,当压力升高时,氢气在催化剂表面上的浓度增大,催化剂表面的液层厚度会加厚,影响芳构化反应的速率和稳定性。因此,综合考虑,选取反应压力为1.5MPa为正庚烷的最佳反应压力,1.0MPa为FCC的最佳反应压力。
2.2.2 反应温度 在1.5MPa的反应压力,氢油体积比800∶1,体积空速2.0h-1的反应条件下,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下不同原料在Pt/HZSM-5催化剂上芳构化反应,反应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以正庚烷为原料的液相产品中,芳烃含量不断升高,达到一定值后继续增加温度芳烃含量变化幅度较小。以FCC汽油50~100℃馏分和80~120℃馏分为原料的液相产品中,当温度在450℃时,分别有较高的芳烃含量。当温度由450℃升高到480℃时,芳烃含量变化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催化剂芳构化的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但是裂解现象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小分子的烃类数量逐渐增多,因此液相产品的收率逐渐下降。裂解反应和芳构化反应二者皆是一种吸热的过程,温度升高对两者都有利,但不利于液相产品收率。此外,提高反应温度也加速了催化剂的结焦失活,导致芳构化活性降低,不利于催化剂的长周期稳定运转[8-9]。当反应温度为450℃时各组分的含量达到最优。因此,综合考虑选取最佳反应温度为450℃。
Fig.3 The change of aromatics olefin content with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materials图3 不同原料芳烃含量随温度变化
2.2.3 氢油体积比 反应温度450℃,反应压力1.5MPa,体积空速2.0h-1的反应条件下,考察不同氢油体积比下不同原料在Pt/HZSM-5催化剂上芳构化反应,反应结果如图4所示。
Fig.4 The change of aromatics olefin content with H2/oil volume ratio of different materials图4 不同原料芳烃含量随氢油体积比变化
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氢油体积比的增大,以正庚烷为原料的液相产品中芳烃的含量明显增加,当氢油体积比由400增加到800时,芳烃含量约增加14%。以FCC汽油50~100℃馏分和80~120℃馏分为原料的液相产品中,芳烃含量随氢油体积比的增加先增加到一定值后开始下降。这表明随着氢油体积比的增大,该催化剂对芳烃的选择性增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氢气的存在减缓了催化剂的积碳失活,保证了芳构化反应的稳定性。因此,从纯粹对催化剂有利的角度看,应该尽可能选择高氢油体积比以增加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综合考虑选取氢油体积比为800∶1。
在Pt/HZSM-5中的Pt质量分数为0.5%,温度为450℃,压力为1.5MPa,体积空速为2.0h-1,氢油体积比为800∶1的工艺条件下,Pt/HZSM-5催化剂对正庚烷的芳构化活性和稳定性最佳;温度为450℃,压力为1.0MPa,体积空速为2.0h-1,氢油体积比为800∶1的工艺条件下,Pt/HZSM-5催化剂对催化裂化汽油50~100℃馏分和80~120℃馏分两种原料表现出较好的芳构化性能,并且对前者的芳构化性能要高于后者。
[1] 王德举,李学礼,刘仲能.裂解汽油重质馏分轻质化增产BTX芳烃技术进展[J].上海化工,2008,33(2):18-21.
[2] Pekka T,Tuula T P.Modification of ZSM-5zeolite with trimethyl phosphite part 1,structure and acidity[J].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1998,20:363-369.
[3] Csicsery S M.Catalyst activation process:US,4002578[P].1977.
[4] 张舜光,董群,刘林林,等.芳构化催化剂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2006,20(3):23-26.
[5] Jose L,Sotelo J L,Maria A,et a1.Deactivation oftoluene alkylation with methan ol over magnesium-modified ZSM-5 shape selectibity changes induced by coke formation[J].Appl catal A:General,1994,114(2):273-285.
[6] 曾昭槐.择形催化[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4.
[7] Stinner C,Prins R,Weber T.Formation,structure,and HDN activity of unsupported molybdenum phosphide[J].Journal of catalysis,2000,191(2):438-444.
[8] 赵乐平,李扬,胡永康,等.OTA全馏分FCC汽油芳构化降烯烃技术开发研究[J].抚顺烃加工技术,2004(1):19-32.
[9] 张怀科,郝代军,郭益群,等.直馏汽油芳构化改质催化剂结焦失活规律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6,36(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