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政府办公厅 杭州市林水局
杭州市民生水利发展对策研究
杭州市政府办公厅 杭州市林水局
杭州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强的城市。杭州的水兼具江、河、湖、溪、海等多种水景资源,美丽的西湖依城而栖,蜿蜒运河穿城而过,天籁西溪城中湿地,汹涌钱江划城而出,丰富的水形态构成了杭州多彩的水文化,造就了杭州独特的水景观,也决定了杭州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建设杭州水利的挑战性。
2009 年,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系统论述了民生水利的基本内涵:民生水利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为重点,是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为途径,以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人水和谐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保障,着重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民生水利问题,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成果。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始终把水利工作作为立足民生、服务民生、惠泽民生的重要抓手来强势推进,统筹各方资源,凝聚整体合力,强化综合治理,做好江、河、湖、溪、海“五水共导”文章。为此,杭州市相继荣获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华环境奖等荣誉称号,初步实现了建民生水利、促生态文明、享品质之城的良性互动。
杭州水系分属两个流域,即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干流的钱塘江流域和以苕溪、运河为主的太湖流域。钱塘江为浙江第一大河,流域总面积55558平方公里,其中杭州境内河长322.7公里,流域面积约1322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22条,浦阳江为最大支流。杭州市地处中北亚热带过渡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600毫米之间,4月~7月为梅汛期,雨量约占全年1/3左右。
杭州的历史,就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从李泌开凿“六井”以解杭人卤饮之苦,到白居易修白堤以改善西湖进排水,再到通过西湖综保工程还湖于民,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解决民生水利的重点和标准也不相同。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水源保护、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引配水和生态修复等,努力营造“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亲水型城市。
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彰显了杭州“五水共导”的城市特色。加快推进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和市区河道四大综保工程,以及钱塘江水系生态保护、“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萧山湘湖和余杭南湖的开发等工程,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把保护水生态环境作为水资源开型水库、重要闸站及重点堤防视频监控全覆盖。不断完善重要河道断面视频监视系统、暴雨网格化预警系统、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取水实时监控系统、东苕溪水资源预警系统,对全市84个水功能区95个常规水质监测断面水质水量进行同步监控,确保城市和农村供水安全,走出了一条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管理现代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新路子。
切实加强水工程统筹,彰显了杭州“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强势推进。出台了一系列水工程建设城乡统筹补助政策,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资金支持各县(市)水利建设,走出了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成为杭州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十一五”期间,全面开工建设闲林水库和三堡排涝工程,落实市城投集团和钱江新城管委会分别作为投资主体,累计融资5.83亿元,如期完成东苕溪干流整治、七堡排涝闸站、下沙排涝闸站、严家水库、六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重要城镇防洪等一批重点骨干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平方公里,解决和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人口164万,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224座、山塘整治961座,中小河流堤防加固300公里,建设清水河道2500公里,完成农田灌溉渠系改造1600公里。
发利用的底线,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变“水害”为“水利”,走出了一条江、湖、河、海、溪“五水共导”的独具特色的治水之路。
切实加强水生态整治,彰显了杭州“环境立市”的核心战略。坚持综合治理,将水生态环境整治工程与引水工程、抗咸工程和截污纳管工程有机结合,实现了河道清淤、截污、护岸、绿化、配水、造景、开发、改造、管理、拆违的同步推进;坚持多管齐下,把水生态环境整治与西湖、西溪、运河、“三江两岸”综合保护开发有机结合,形成了同步整治与同步保护的良好局面;坚持配套整治,把水生态环境整治与城乡整治、道路整治、景区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以水建景、以景兴水的相互促进的整治格局,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综合治理、城乡互动的城市有机更新之路。
切实加强水文化建设,彰显了“精致和谐、大气开发”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不断强化水文化意识,花巨资在开展综合整治修复水生态环境过程中充分挖掘并重现原有的水文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工程建设与展示水文化内涵相结合,努力使水工程成为体现地域特色,集人文性、观赏性、休闲性于一体的水文化精品亮点。在杭州,白堤、苏堤、杨公堤,现在是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在历史上无一例外都是水利工程。在杭州,水文化意识得到大力弘扬,水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尤其是成功筹建完成中国水利博物馆,成功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功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切实加强水环境监控,彰显了杭州“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明确提出防汛防台防潮工作确保实现“江河不决口、水库不垮坝、城镇不进水、人员不死亡,杭城及重要城镇生产生活正常”的“四不一正常”防御目标,先后建成了水利地理信息系统、水文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水利GIS系统、防汛远程视频高清会商系统和东西苕溪远程视频监视系统,实现了“会商到乡,视频到村,信息到户”和所有大中
经过长期努力,杭州市水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随着杭州市进入人均GDP超1万美元发展阶段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水利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但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水利基础仍然薄弱,保障水平依然偏低。主要表现在:
水资源调蓄依然是杭州市防洪排涝抗旱的明显短板,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还不够强。一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衡,常年7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的梅汛和台汛季节,雨水来得快、下得猛、留不住,易造成洪涝台旱灾害,现有防洪排涝功能远未达到规划城市防洪治涝标准20年一遇标准。二是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杭州过境水资源丰富,而淡水资源并不富裕。全市水资源年人均拥有量2190立方米,略低于全国2200立方米的水平,仅为世界水资源年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随着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供需矛盾随之出现,水质性缺水尤为突出。市区人口占全市的近二分之一,而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市的十分之一。
水资源配置依然是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瓶颈,保障城市供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还有差距。一是城市供水水源单一,80%取自钱塘江、20%取自东苕溪。由于钱塘江下游取水口易受咸潮影响,东苕溪取水口易受下游平原河网水倒流影响,目前杭州主城区各取水口水质状况不稳定,水质基本为Ⅲ~Ⅳ类水,原水水质超标情况时有发生,远远低于水源地Ⅱ类水质目标要求。二是蓄水排水功能弱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地下排水管网改造相对滞后,不少区域经常遇大雨便积水成塘,水漫金山,而且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效率低下,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566。杭州市旱涝保收面积占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70.1%,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66,与节水先进国家的0.70-0.80相比差距明显。
水生态环境依然是杭州市生态系统修复的薄弱环节,调节区域气候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能力不容乐观。一是河道整治任务繁重。虽然全市已基本实现河道保洁全覆盖,但70%以上河道尚未实施清水河道整治,存在河床淤积、河岸坍塌等现象,不少河道“水浑、水脏”问题依然存在,改善水环境任务还很繁重,仍有111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7%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二是城市热岛效应缓升。由于城市发展进入加速期,老城区土地利用空间趋于饱和,原有水网、绿地系统时有被蚕食,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杭州城市热岛呈现“均质”和“条带”分布,城市热岛效应从2000年开始基本呈减弱趋势,但2007年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缓升态势,老城区最为显著,最高最低温度差可达15℃,而钱塘江边也因兴建了大量的商务楼宇和住宅区形成了局部新的热岛效应。
杭州地处江南水乡,保护和利用好杭州的“一方秀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后一个时期,杭州将大力实施八大重点工程,着力推进“五千百”行动,确保防洪、供水、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四大”安全,全面建成防灾减灾保障、用水安全保障、河湖生态健康、科学发展管理“四大”体系,努力实现平安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科技水利“五水”共兴目标。
充分发挥水资源调蓄的民生保障功能,让城市亲近青山秀水。积极打造“南水北调、东西湿地、东西南北中互济”的水资源调蓄格局。实施“南水北调”,就是在建设闲林水库备用水源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千岛湖引水工程建设。实施“东西湿地”,就是在继续推进西溪湿地综保三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规划在城东建设临江新城江海湿地公园。规划在萧山大江东新城建设临江新城江海生态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湿地面积为27平方公里。实施“东西南北中互济”,就是通过湖泊整治修复,不断提升水资源存储总量。在杭州市范围内形成城中有西湖的基础上,城东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下沙金沙湖项目,城西在余杭区继续推进南湖滞洪区整治,城南在萧山区继续推进湘湖整治工程,城北在余杭区规划建设北湖滞洪区整治。实施重点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以杭州南排工程为重点的城市排涝工程建设,建成三堡排涝工程、钱江水利枢纽,启动八堡排涝工程,全面完成钱塘江、东苕溪两大流域主要堤防加固建设,提升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实现洪水资源化。加快青山水库库区移民工作,建立健全监测、预报、预警和避灾体系。
充分发挥水资源配置的清水畅流功能,让城市彰显活水循环。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改善杭州城郊河网丰富而城中遇阻梗塞的实际情况,积极实施贯通全城水网通道的“畅流”工程,充分发挥水资源配置的清水畅流功能,全面建成水资源配置合理高效的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城市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在积极推进千岛湖引水工程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城市应急备用和抗咸供水为主的闲林水库工程建设。强化城市河道畅流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全力推进大江东新城和杭州科创产业集聚区水利配套工程建设,致力于建设一张贯通全城的水网线路图。强化农田水利基础工程建设,加强对钱塘江干堤建设、中心镇中心村防洪工程、农业“两区”水利配套基础工程建设,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积极开展防渗渠道、小型闸站改造、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民饮水保障工程建设,全面解决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将达到100%。同时,积极谋划新的农村水源地保护和建设,如钱塘江流域规划中的临安双溪口水库,淳安武强流域的洄溪水库,萧山苍坞水库,以及1958年就曾计划开发的壶源江上的狮子岭水库电站工程等,建成后既可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供水保障力,又可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充分发挥水生态环境的宜居宜游功能,让城市延缓热岛效应。结合生态型城市建设,坚持走生态路、举生态旗、打生态牌,积极实施“五千百”行动方案,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水生态环境的宜居宜游功能,全面建成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河湖生态健康体系。一是大力推进“千公里河道整治工程”,营造宜居宜游环境。结合中心镇、中心村建设,采取清淤、护岸、截污、绿化等综合措施,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加快“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将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干流及两岸基本建成一条“山水秀美、生态宜居、城景交融、和谐发展”的中国“莱茵河”和江南的“多瑙河”,满足沿江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大力推进“千万米河道保洁工程”,改善河道环境面貌。充分发挥防汛指挥系统作用,科学调度防汛排涝闸站,改善提升城西水环境承载能力。三是大力推进“百亿方环境配水工程”,改善河道湖泊水质。加快推进德胜坝泵站改建工程、小砾山西水东引工程、运西区配水工程、富阳市城区河道清水工程、萧山区城区河道配水工程等,进一步优化配水方案,切实提高引配水技术水平,增强水体流动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四是大力推进“百平方公里水土治理工程”,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加快实施坡耕地、园地、经济林地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30平方公里。大力推进“百电站更新改造工程”,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在现有农村水电开发量已达可开发量85%的基础上,继续将水电这一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有力抓手稳步推进,尽最大可能增加装机容量,提高机组效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