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五行 科技贯通
——探寻杭州科技助力民生发展的几大要素
在杭州,有这样一批科技人员——
他们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他们的足迹却遍布山区的田间、地头,整日为农村发展方面的问题费尽心思。他们是一支强大的科技“生力军”,他们被村民视为“科技财神爷”。农民们说:“城里来的专家,说的话句句值钱!”他们就是科技特派员。
2007 年,杭州的夏天酷暑难耐,市林水局的科技特派员周建金背上一个工具箱,进驻余杭区鸬鸟镇。几天内,他走村串户,上山头下田间,跑遍了几十个自然村。通过周密的调查,针对该镇5万余亩毛竹山的实际,周建金向镇政府提出了竹业发展思路,并负责起草了《余杭区毛竹低产林示范项目的可行性建议报告》,通过了省林业厅专家的审议。而在此之前,周建金同志已协助了鸬鸟镇山沟沟景区申报省级森林公园获得成功。他说:“扎根田野,熟知民意,这是一名科技特派员最基础的工作。”
周建金是杭州市扎根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一个缩影,也是科技助力民生发展的一个微小、却熠熠生辉的案例。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民生科技”到底是什么?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发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最新型的冰箱中,包含了“民生科技”;冬天也能吃到的新鲜西瓜,包含了“民生科技”;办公大楼的二氧化碳零排放,也包含了“民生科技”。民生科技的内核在于“科技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化幸福生活。
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循环,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互相影响着,五行学说是其中的代表。民生科技内涵广博,分类多样,每个类别的科学技术看似互相独立,实则综合地提升着人民大众的生活品质,缺了哪一块,老百姓都会觉得不幸福。如果,以“金、木、水、火、土”来象征杭州科技助力民生发展的几大要素,那么,只有五行圆满,才能交出一张完美的“科技促进民生”的答卷。
杭州市市三医院皮肤科是国家中管局白癜风重点专病、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和杭州市医学重点学科,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色素病研究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中心、杭州市皮肤性病研究所、杭州市皮肤激光治疗中心。
在学科带头人许爱娥的带领下,科室大力开展临床应用性研究,以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诊疗为特色,皮肤色素病为主攻方向,重点在白癜风的临床和科研方面已达到国内先进、部分领先水平。
市三医院皮肤科是杭州市属医院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典范,近年来共承担科技项目105项,其中包括科技部5项、卫生部2项、省科技厅3项、省卫生厅11项等。获得包括1项科技部、5项省科技厅在内的各类奖项31项。“通过医疗卫生及重点专科专病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设,各市属医院科研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市科委农社处林霄处长说。
为引导杭州发展医药卫生领域科技进步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杭州市科技局在杭州市科技计划中设立了医疗卫生及医学重点专科专病科研专项。
“通过医疗卫生及医学重点专科专病科研专项的实施以及各医院在资金投入、设备配置、人才结构、临床科研等方面的大力扶持,杭州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呈现出向高、深、精方向发展的态势,初步显示了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楼健人说。
“十一五”期间,医疗卫生及医学重点专科专病科研专项以不断创新为动力,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重点开展医疗卫生及重点专科专病的关键性技术研发和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培育杭州市医学科技优势,全面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力地推进了重点专科专病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批省内领先、诊疗水平较高、临床疗效显著、创新能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社会影响较大,具有显著特色和示范带头作用的优势专科群。
数据统计显示:五年来,杭州市科委共下达医疗卫生科研项目127项和医学重点专科专病项目148项,资助经费达1911万元,市科委重点支持了市中医院肾病科、市三医院白癜风病、皮肤性病学科、市一医院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等近80个国家、省、市重点专科专病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受资助的市级医院培育发展了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医学学科和科研创新基地,突破了一批重大、重点关键技术,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获得了一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大大提高了全市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医疗水平。
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是一切个人幸福的根源。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提高全民健康水准是最重要的民生。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全民健康,进一步发展健康事业,要靠投入,要靠制度,还要靠科学技术。经过广大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和有关方面的长期努力,杭州的健康事业将为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套上一层又一层保障的“金盾”。
2012 年7月,杭州开了一家新的科技馆——杭州低碳科技馆,是全球首家低碳主题的大型科技馆,已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证书,这是国内第一家获得此项认证的科技馆。“整个科技馆总建筑面积达33656平方米,场馆内部的布展材料及施工、展品材料及制造过程等均坚持绿色低碳。”杭州市科协副主席姚树列说。
整个科技馆共分为四层,分别设置了“碳的循环”、“全球变暖”、“低碳城市”、“低碳科技”、“低碳生活”、“低碳未来”、“儿童天地”等七个常设展厅,此外还有巨幕和球幕两座特种影院,一个序厅、一个临时展厅、一个学术报告厅和多个科普实验室。
科技馆采用了包括建筑综合遮阳应用技术、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日光利用与绿色照明技术、水源热泵和冰蓄冷技术等在内的十大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建设过程中,科技馆采用可循环再利用的钢材等节能建材,减少了在运输过程中对能源造成的浪费。科技馆采用了2000平方米的中空双层玻璃窗,既增加了建筑的室内自然采光、节约能源,又增加建筑本身的通透灵动感,可坐视室外绿化景观。
科技馆还采用了8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组件为场馆提供太阳能发电;部分房间和地下室的照明采取了采光筒系统,通过外面阳光的直射,使自然光通过这个系统照亮房间;LED导航图采取了自然采光折射的方式,不需要消耗电源;建筑综合遮阳的应用则可根据各部位实际接收太阳辐射强度大小,来智能调节百叶倾角、织物开启关闭,降低太阳辐射的热量。
低碳科技馆成为了杭州推进低碳建筑的标杆。
低碳建筑,是国际建筑的主流趋势,也是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大势。杭州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有限,通过大力发展低碳建筑,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加快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杭州建筑节能工作从2002年起步,目前,在新建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节能改造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并率先在经济适用房推行建筑节能试点,建成三里亭、九堡、丁桥等约500万平方米节能型住宅小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纵观杭州低碳减排工作的大环境,2009年年底,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提出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2011年,杭州在生态环保、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中组织实施科技项目40项,下达市级科技经费824万元。杭州的科技工作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在节能减排、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进展和示范效果,为生态市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试想,未来,杭州的房子,都是以绿色建筑,低碳城市为准则打造的最具有科技水准的建筑,杭州的城市建设不论从环境上,还是碳排放量上,都是名符其实的“青山碧水、风景如画”,这有多么惬意?
自古以来,杭州就是个温润如水的城市:钱塘江磅礴砣大气、京杭运河古朴怀旧、西湖美名满天下、杭州湾波澜壮丽、西溪湿地清幽雅致——江、湖、河、海、溪“五水共导”。杭州以水闻名,杭州的老百姓一天都离不开美丽的水景。
所以,“治水”,对杭州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临安市的“植物系统去除水体中氮磷污染的原理与关键技术”项目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为杭州市做好护水文章又添新笔。
作为浙江省重点科技项目,临安市环保局与浙江大学、杭州市环保局合作,利用青山湖水库的3675平方米淹没区,由临安污水处理厂开展日处理2000吨尾水的试验。监测数据表明,试验区域水中的氨氮去除率为95%以上,亚硝态氮去除率为99%以上,总氮去除率达60~80%,总磷去除率为60~80%。实验还表明,这套系统去除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效果优于常规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后的水体清冽,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
几年前,太湖大面积蓝藻曾集中暴发,众多的人工治理措施没能有效解决湖水的富营养问题。这一课题的核心,就是用植物来解决水体污染,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微生物联合作用,对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进行聚集、分解、转化和吸收。这套系统净化技术从营养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出发,设计了物理、微生物等5个生态子系统,发挥物理、化学、微生物学、植物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把生物膜技术、物理-生物脱毒技术、陆生植物浮岛技术及传统的农业轮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太阳能,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的植物生态系统,将污染水体中的氮磷转化为生物资源取出和再生利用,形成良性生态循环,从根本上解决地表水系富营养化难题。
在工程现场,你所见的是一个绿色的“生态公园”:沟渠中流淌着清清溪水,小鱼小虾怡然自得,成群畅游,鲜花绿草相得益彰,既能护水治水,又能美化环境,对杭州全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将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水体保护延伸开去,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十二五”时期,是杭州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时期,是“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关键时期,只有落实“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环境立市”的环境保护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才能探索和实践出杭州特色环境保护的新道路。
从2008年到2010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太阳能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微笑曲线”:从全球性的对产业的极度乐观迅速降至对产业怀疑、乃至绝望,而后太阳能市场需求又开始回升,企业又开始接到雪片般的订单。经历过震荡,光伏世界的市场聚焦点已经彻底改变,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
而在这聚焦点上,一家位于杭州市高新区的太阳能研发生产企业分外耀眼,它就是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2006 年,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博士研究生杨立友抱着专业的执着探索和创业的梦想,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待遇回国,加入了正泰集团控股的正泰太阳能。这位曾在美国太阳能行业从事过20多年的科学研究,拥有18项专利发明的“海归”人才,为正泰带来了至关重要的核心科技。
杨立友认为,自己只能选择相对成熟的晶硅技术作为切入点,而不是老本行非晶/微晶薄膜太阳能电池。“当时国内的产业配套还不成熟,这两年我们大量时间是在做供应链培养。”杨立友说,如果回国时就上太阳能薄膜生产线,国内几乎没有对应的供应商,设备、原料绝大部分依赖进口。经过研究和铺垫,正泰和设备提供厂家一起研发“技术相对有谱”的薄膜生产线后道工序层压机。3个月时间,才研发出适合薄膜生产线的产品。那时,德国、日本厂家都有现成的机器,但进口机器每台60万美金,而自己研发,每台不到50万人民币。
在全球光伏产业不断走下坡路的2009年,正泰太阳能却凭借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迅速“打败”因为经济危机、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盛极而衰的全球大型企业,在国内产能“过剩”的洗牌浪潮中站稳了脚跟,迅速发展起来。正泰的产品得到全球11个国家20多家知名大客户的认可,2006年在太阳能行业默默无闻的“新生儿”,一跃成为太阳能行业响当当的企业。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势不可挡,这也是应对全球气候环境不断恶化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还是新生事物,属于新兴产业,市委市政府一直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给予了关注、重视和支持。《杭州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把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重要内容,制定完善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旨在加强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和企业服务。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杭州将以“创新为先、人才为要”,大力推进技术、管理、经营模式创新,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加大示范应用的力度。
猪、蚯蚓、鳖、稻草、梨、茶、羊——这些名词放在一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大部分人的回答一定是:这些都是农业产品。没错。然而让你吃一惊的是,这些都是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园里被放在一起养殖、种植的物种。
这种蓝天生态农业园所独有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这样的:春末至秋末,猪场粪污经干湿分离后,猪粪熟化至20亩大棚养蚯蚓,蚯蚓活体用作生态鳖基地的饵料,污水经生化处理后,用作水稻田施肥用水。秋末至春末,猪场粪污水经干湿分离后,熟化干粪到茶园、梨园施冬春肥,污水厌氧酸化处理后用于牧草田种植墨西哥玉米及黑麦草养羊。在生态鳖基地也形成生态小循环。采用猪场粪便养殖的蚯蚓成体富含粗蛋白、氨基酸、大量微量元素和活性酶,用作生态鳖饲料成份可大大提高生态鳖的免疫力和存活率。甲鱼排泄物给水中鳙鱼吃,鳙鱼排泄物给池塘底层螺蛳吃,螺蛳作为水中清道夫,净化有机物生成小螺蛳再给甲鱼当饵料,甲鱼的池塘底泥又给堤坝上的梨树做有机肥。最终,形成了围绕猪场废弃物污染生态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园区逐步发展形成了蚯蚓养殖、生态鳖养殖、湖羊养殖、水稻、牧草、黄花梨、大棚蔬菜种植及周边山地茶叶种植的农业产业结构。
依托科技手段,绿色产品附加值可增加20%,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已经建成,效益十分明显。种猪养殖区110亩,年出栏种猪5000头、商品肉猪15000头;蚯蚓养殖场的蚯蚓反应器有1.2万平方米,蚓粪有机肥年产量975吨,年创经济效益60.5万元;农产品种植区1200亩,含蜜梨园、水稻田、蔬菜地,四季轮作;羊场30亩,配套青饲料基地56亩,年产湖羊种羊2000头、商品羊3000头。“彪”牌生态鳖产品已获取国家级“无公害”和“绿色”双认证。
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成功探索出的“猪场养殖废弃物生态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创建了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调整和扩展了产业结构,形成种养结合的农业产业链,形成了多个相互关联的功能区块,建立物质和能量高效良性流转的循环经济结构。浙江蓝天用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充分回收了废弃物中的有效成分,促进了场区及周边种植业的无公害生产,也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复合效益。目前,该模式已成为全省的模版。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传统农业解决不了这一问题,只有依靠科技创新、科学指导,才能将传统型、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在杭州,除了“循环生态农业园区”,还拥有多种特色农业典范:解决了城市土地瓶颈的“设施蔬菜”技术、利用废弃桑枝条培植食用菌的“桑枝黑木耳”技术、使山核桃蒲变废为宝的新山核桃资源开发技术等……它们让人们看到了农业科技的魅力。
五行合一民生科技发展要积跬步、致千里
杭州的民生科技工作已经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未来,要脚踏实地,稳步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占据产业高地。在科技工作上,杭州还有许多目标要一一实现。
“十二五”期间,杭州要争取在民生科技领域,组织实施更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卫生技术等科研攻关与成果示范项目,继续做好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培育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要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提高杭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效益。重点在良种培育、节水灌溉、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农村民生等与农产品生态安全优质生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相关的技术集成创新,突破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要加大对有机物净化、高效膜过滤、安全消毒(除毒)等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和“三江两湖”水环境保护与控制技术研究,保障居民城镇饮用洁净水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大力发展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综合治理科技示范;开展土壤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开展大气PM 2.5及与其他污染物联合控制的技术和高效低耗脱硝、脱硫、除尘等煤燃烧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保障良好的大气质量。
要重点加强杭州市重点专科专病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社区(农村)适宜卫生技术推广以及生物治疗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技术、介入治疗技术、无创和微创技术、核医学和物理医学诊疗技术等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健康促进中的研究与应用,开展重大传染病、代谢病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精神与神经疾病、视觉健康和致盲性疾病、老年病等高发疾病早期诊断、预防和诊疗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快研制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多发性和常见病的创新药物,研制治疗职业病、出生缺陷、心脑血管疾病、抗真菌、抗排斥、免疫调节剂、新型抗生素等药物。
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预警监测、信息报告和应急管理网络;加快开发和建立城镇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技术装备。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依靠先进科技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测、预警、溯源、控制等技术支持和保障。加快发展台风、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灾害的精细化预警预报技术,建立完善灾害气候预报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预测监测和应急技术创新,增强抵御重大地质灾害的能力。
要加强节能建筑新材料、光热电建筑一体化技术、建筑能源系统优化运行等建筑节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与智能管理关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智能交通与交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强LED规格化模块集成技术及照明灯具的示范应用;高效、可靠、低热阻的LED路灯、隧道灯、公共照明与室内照明等灯具的示范应用。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规模产业化技术;高功率、长寿命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技术;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及系统规模产业化技术及新能源汽车整车平台开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杭州在民生科技上取得的成果数不胜数,“杭鳢1号”推动乌鳢产业转型升级、水体修复技术解决农村污水排放难题、杭州自主知识产权抗癌新药成功上市……近年来,杭州科技在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关心百姓需求,践行科技服务民生的理念。
对于杭州来说,民生科技的本质是支撑和谐社会建设,这与“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发展民生科技与“打造东方品质之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金、木、水、火、土”,杭州市民生科技发展五行具备,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关键在于杭州市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切实践行着“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工作要求。我们相信,随着杭州市民生科技工作的发展,杭州这个“最美城市”,将很快可以增添上一道新的头衔——“最宜居品质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