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诸惠伟
今年,我国吸收外资已经连跌8个月,创下近两年新低。1-7月,浙江引进外资项目数同比下降11.1%,合同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9.8%,实际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9%。欧美经济的持续低迷、成本的连续上涨以及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等都使得未来浙江吸收外资形势严峻。浙江利用外资中,日资占据重要地位,而近期围绕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中日政治关系形势严峻,未来影响到两国之间经贸关系的可能性很大。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战略会否产生影响变化?浙江如何应对?值得关注。
作为东亚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实体,中日两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一直以来,日本投资在浙江吸引外资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日本是浙江十大外资来源国之一。一直以来,日本是浙江外资来源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十一五”期间,全省引进日资项目累计459个,合同外资17.55亿美元,实际外资16.07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比重为3.8%、1.9%和3.2%。2010年,日资合同外资排名第六,实际外资排名第四。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大地震及核泄漏导致了本土制造业遭遇重创,像普利司通、夏普、久保田等大量跨国企业都有向海外扩充产能的计划。加大对日本的招商引资,成为浙江不少地区吸引外资的工作重点。这一年浙江引进日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日资项目100个,比上年增长40.8%;合同外资4.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5%,实际外资4.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
——日本是浙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首要来源地。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标杆企业和全球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其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地缘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世界500强企业在浙投资较多,截至2006年底,日本世界500强在浙江投资企业数占比达到50.7%,高居首位。
近年来,中日关系可谓是一波三折、麻烦不断,中日之间的这种“政冷”或多或少给两国之间的“经热”带来了影响。从近些年浙江引进日资的运行轨迹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近几年来,日本对浙投资一直在3.4亿美元上下浮动,项目平均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1-7月,在浙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9%的情况下,日本对浙江直接投资金额2.11亿美元,同比增长22.3%,但是投资项目数同比下降5.5%,合同外资同比下降2.3%。
全球化的加深使国家(或地区)之间吸引外资的竞争加剧,因而运用投资强度指数进行分析可以较好地反映哪些国家对某一国家(或地区)有较其他国家(或地区)更多(少)的投资兴趣。投资强度指数等于1,说明A国对B国的投资为正常水平,大于1或小于1,则表明A国对B国的投资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投资强度指数越低,投资潜力越大。从表2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日本对浙江投资强度指数明显变小。说明尽管日本是浙江外资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与日本的对外投资能力相比,近几年其对浙江的投资强度下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这一层面说明,除去生产成本上升、土地供应趋紧等影响因素外,不排除中日关系变化对浙江引进日资存在一定影响。
今年以来,中日围绕钓鱼岛之争持续发酵,中日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尽管当前中日经济并未遭受严重影响,但是日本政府于9月10日最终通过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的方针,给中日关系带来了严重破坏。未来中日之间经贸关系很大可能将受到严重干扰和影响,在浙日资企业及未来日企对浙投资都将可能受到冲击。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可鉴于国家对日经济关系主基调的整体考虑,未来浙江对日招商引资的强度、热度会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日本从其自身的战略出发,必然要分化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例如分散投资、去周边国家搞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东西走廊等,都有其战略因素的考虑在其中。当前日本对中国很多周边国家的大规模投资已经付诸行动,如日本宣布将从2013年起向东南亚5国提供为期3年、总额高达6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62亿元的政府开发援助贷款。日本将免除缅甸3035亿日元 (约合37.2亿美元)债务并时隔20多年重新启动日元低息贷款援助。日本对华投资战略的逐步转向,将对浙江吸引日资产生不确定性和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果中日政治关系进一步恶化,那么对日招商引资的后果可能会是“断裂式”的。
表1 2006-2011年浙江引进日资情况
表2 日本对浙江投资强度指数
对于未来日资企业可能出现的撤资现象须从多个角度来看。其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浙日资企业也面临外部需求萎缩的大环境,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一步追加投资的意愿普遍降低,不少日资企业由于自身经营不善而非法撤资,撤资外逃及弃企外逃现象有可能发生。其二,由于近些年我国取消了外资的税务优惠,外资在政策优惠上的受益越来越少,尤其是在浙江,随着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融资成本的大幅增加,在浙日资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在投资区域选择上出现了战略转移的趋势。其三,日资企业由于中日之间的政治危机,对短期内中日关系回转缺乏信心,更担忧中国会采取制裁措施,可能对在浙投资前景看淡,不可避免会出现日资企业正常或非正常撤资现象抬头趋势。
当前在浙江日资企业未出现大规模的撤离,但是未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政府层面来说,要为在浙日企继续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经商环境,同时也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有所准备。具体来讲:
进一步稳定招商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浙日资企业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较强的活力,浙江历来是吸引日资的主要地区,尤其是杭嘉湖地区。要努力做好在浙日资企业的稳定工作,主动提高服务水平,引导群众理性爱国,防止对日资企业的冲击,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打消日资企业在浙发展顾虑。
健全政府工作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力度。一方面要积极帮助在浙日资企业协调和处理因政治因素导致的经营困难,对于正常撤资日资,取消地方部门的障碍和壁垒,设置单独清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允许其合法、合理退出,并对企业后续接管、收购、资产重组等进行协助;另一方面,对非法撤资、转运财产逃避债务的企业,要加大诉讼力度,有效控制被诉企业的财产,依法制裁逃避债务行为。
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引导企业趋利避害。各部门要关心和了解日资企业经营变化情况,加强对日资企业的调研,对可能撤资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提前风险预警。利用日资重点区域的杭嘉湖地区,可以由县区、街道、社区对日资企业进行动态跟踪,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可以更准确地掌握企业信息。
推动民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要改变过去“外资并购”的局面,让浙江民营经济发挥作用,政府就应该在金融、财政等各个方面给予民企扶持,优先辅助本地优势民企进行并购扩张,鼓励给原日资企业进行中下游配套的本土民企开展针对性并购,完善民企产业链,走上产业链高端。
积极拓宽引资渠道,扩大多元化发展趋势。香港、日本、美国、台湾、新加坡一直是浙江外资来源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但是到了“十一五”时期来自日本的投资项目数占总项目数比重由7.3%下降到3.8%、合同外资额占合同外资总额比重由5%下降到1.87%。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对除日本区域以外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继续举办欧美国家浙江周、港澳浙江周等活动,加大吸收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投资的力度;充分利用CEPA政策安排和“两岸三通”有利时机,发挥省级台商投资区作用,进一步做好吸收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的工作。充分发挥浙江侨省优势,进一步重视引进华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