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琼
(江汉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2005年与2010年武汉市中小学学生贫血情况分析
万琼
(江汉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目的:了解武汉市中小学学生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教育及卫生部门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为2010年和2005年武汉市城乡7岁、9岁、12岁、14岁和17岁男女学生。方法:利用WHO1972年标准筛查贫血,将贫血程度分为 “边缘性”、 “轻度”、 “中度以上”3度,对城乡各年龄组男女学生两次调研的贫血率及贫血程度构成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5-2010年的5年中,武汉市乡村学生的贫血率有大幅度下降,城区学生的贫血率有较大幅度上升,城乡贫血学生大多数为边缘性贫血。城乡男生多数年龄组边缘性贫血的比率增加、轻度贫血的比率下降,男生的贫血程度总体有所减轻。而城乡女生则相反,贫血程度总体有所加重。城区男女学生和乡村女生在学龄初期(7岁、9岁)和青春期的中后期 (14岁、17岁)更容易出现贫血率的上升和贫血程度的加重。乡村男生的贫血率和贫血程度均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趋势较为乐观。城区女生是突出的薄弱群体,不仅贫血率上升,贫血程度较重的比率也较高。结论: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城区学生贫血情况较大幅度恶化的趋势,应将防治重点放在城区学生 (尤其是女生)群体,特别是学龄初期和青春期这两个阶段。
武汉市;中小学生;贫血;对比研究
血红蛋白水平低下是反映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1]。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旺盛,容易因铁摄入不足或各种原因引起的铁储备不足导致缺铁性贫血[2],低血红蛋白是学生的常见健康问题之一。WHO将缺铁性贫血列为全球需重点防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笔者对2005年和2010年两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武汉市中小学学生的低血红蛋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了解武汉市中小学学生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教育及卫生部门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武汉市城、乡分别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各2所学校(原监测点校),按照年级分层,以班为单位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对象为城、乡,男、女,7岁、9岁、12岁、14岁、17岁5个年龄组学生,2010年城乡男女各年龄组均为100人,共2 000人;2005年城乡男女各年龄组 83~100人,共1 902人。
使用WHO推荐的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制备血红蛋白稀释液,现场采血、比色,对测试过程的质量检控,均按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细则》实施,由武汉市教育局委派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业人员完成。
依据血红蛋白 (以下简称 Hb)检测结果,按 1972年 WHO标准筛查贫血:6~13岁,Hb<120 g/L;14岁及以上男生,Hb<130 g/L;14岁及以上女生,Hb<120 g/L。
为衡量学生缺铁性贫血程度和变化趋势,将贫血划分为3度:Hb在正常值以下,与正常值的差值在10 g/L内,称 “边缘性贫血”;Hb<边缘性贫血界值,但 >90 g/L,称“轻度贫血”;Hb<90 g/L,称“中度以上贫血”[2]。
对武汉市2010年与2005年两次调研学生的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及缺铁性贫血程度构成比进行比较,对各年龄组城乡男女学生两次调研的低血红蛋白检出率进行差异显著性u检验。数据统计采用Excel统计软件完成。
表1、表2数据显示,2005-2010年,城区各年龄组男女生的贫血率均大幅上升,城区男生平均上升17.1个百分点,其中14岁增加显著,增幅达37.8个百分点,贫血率高达55.0%;城区女生平均上升18.3个百分点,其中7岁和17岁也增加显著,增幅均超过25个百分点,7岁的贫血率高达50.0%。乡村各年龄组男女生的贫血率则均有大幅度下降,乡村男生平均下降16.4个百分点,其中14岁降幅最大,达24.1个百分点;乡村女生平均下降 22.8个百分点,也是14岁降幅最大,达31.0个百分点。这表明5年来武汉市乡村学生的贫血情况有大幅度改善,而城区学生的贫血情况有较大幅度恶化,2005年城区学生的贫血情况总体好于乡村学生的局面2010年转变为城区学生的贫血情况总体差于乡村学生。
从表 3~表6的数据中发现以下特点:
1)2010年与2005年一样,4个学生群体中各年龄组的贫血均以边缘性贫血占大多数。
主要施工流程:新托架制作→挂设吊篮→定位钻孔→清孔→锚固螺栓→安装新托架→扶正并焊接原托架→拆除吊篮→恢复原状。
2)城乡男生多数年龄组边缘性贫血的比率增加、轻度贫血的比率下降,男生的贫血程度总体有所减轻。城乡女生多数年龄组边缘性贫血的比率下降,但轻度贫血的比率上升,女生的贫血程度总体有所上升。
3)城市男生7岁,城市女生7岁、14岁和17岁,乡村女生9岁和14岁均为边缘性贫血比率减少,轻度贫血比率增加,这一结果与 “学龄初(7岁、9岁)和青春期性发育高峰阶段(14岁)是缺铁性贫血相对的易感年龄”的报道[2]一致;但乡村男生14岁边缘性贫血的比率大幅上升、轻度贫血的比率下降,这一结果与2000年及2005年中国学生贫血情况的报道[1-2]不一致。
4)2010年城市男生和乡村女生中度以上贫血较低,但城市女生和乡村男生均在 12岁出现了中度以上贫血,且比率分别达到4.8%和6.7%。
2005-2010年的5年中,武汉市乡村学生的贫血率有大幅度下降,城区学生的贫血率有较大幅度上升,城乡贫血学生大多数为边缘性贫血。城乡男生多数年龄组边缘性贫血的比率增加、轻度贫血的比率下降,男生的贫血程度总体有所减
表1 2005年和2010年武汉市城区部分年龄组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
表2 2005年和2010年武汉市乡村(郊区)部分年龄组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
表3 2005年和2010年武汉市城区部分年龄组男生不同程度贫血构成比比较 /%
注:不同贫血构成比为边缘性贫血(%)+轻度贫血(%)+中度以上贫血(%)=100%,下表同。轻。而城乡女生则相反,贫血程度总体有所加重。城区男女学生和乡村女生在学龄初期 (7岁、9岁)和青春期的中后期(14岁、17岁)更容易出现贫血率的上升和贫血程度的加重。乡村男生的贫血率和贫血程度均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趋势较为乐观。城区女生是突出的薄弱群体,不仅贫血率高,贫血程度较重的比率也高。
表4 2005年和2010年武汉市城区部分年龄组女生不同程度贫血构成比比较 /%
表5 2005年和2010年武汉市乡村(郊区)部分年龄组男生不同程度贫血构成比比较 /%
表6 2005年和2010年武汉市乡村(郊区)部分年龄组女生不同程度贫血构成比比较 /%
综合各方面资料分析,造成武汉市中小学学生贫血的原因为:
1)全社会的健康教育滞后,人群普遍缺乏人体生长发育及营养科学知识。
武汉市2005年的GDP为2 2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 128.6亿元[3],2010年武汉GDP达5 565.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 523亿元[4],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之相适应的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却尚未建立。中小学缺乏专职的健康教育教师,中小学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健康教育相对滞后,人们普遍缺乏人体生长发育知识及营养科学知识,学生的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均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2)近年来武汉市城乡学生发育趋势迅猛[5],对铁的需求量大。
7岁和9岁分别代表青春期前和青春早期;12岁时多数男生处于生长突增高峰,而女生大多刚来月经;14岁和17岁分别代表青春中期和青春后期,其中14岁(尤其男生)因生长和性成熟迅猛等因素,通常是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阶段[2]。近年来武汉市城乡学生生长趋势迅猛,对铁的需求量大,本次研究武汉市城区男生、城区女生和乡村女生3个群体的结果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但乡村男生12岁和14岁的表现与此观点不一致。
3)较多中小学学生没有每天吃早餐,且优质蛋白质摄入量严重不足。
对2010年武汉市9岁、12岁、14岁、17岁受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为教育部统一制定)的结果显示,城区男生、城区女生、乡村男生和乡村女生每天都吃早餐的分别只有68.5%、67.5%、75.3%和73.5%,每天喝1~2袋牛奶的分别只有42.0%、39.1%、24.5%和22.5%,每天吃鸡蛋的分别只有16.5%、9.7%、7.3%和4.8%。这表明武汉市城乡学生的饮食情况不合理,较多学生 (尤其城区学生)没有每天吃早餐,学生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中小学学生代谢旺盛的需要。从城乡学生的差异看,乡村学生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比城区学生更少,但其贫血情况却好于城区学生,可能与乡村学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比城区学生高有关。这一观点与其他报道 “不吃早餐是贫血的危险因素”[6]一致。
4)城区中学生偏食挑食情况明显,较多中学生盲目节食减肥,造成营养供给不均衡或不足。
有研究表明,武汉市城区的初中男生、高中男生、初中女生、高中女生偏食、挑食的分别占61.2%、70.5%、53.6%和40.0%,经常吃零食的分别占48.0%、47.4%、50.7%和44.4%,经常吃水果的分别只占60.2%、51.0%、76.7%和55.0%[7]。不少中学生受自己崇拜的明星及媒体宣传的影响,片面追求苗条的身材而盲目节食减肥,经常或有时节食减肥的初中和高中男生分别有18.2%和24.3%,初中和高中女生分别有33.4%和32.2%[7]。
要改善中小学学生贫血状况,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面向全社会大力进行健康教育,促使中小学学生科学安排膳食。
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中小学专职健康教育教师,切实加强中小学学生健康教育。有关部门还应利用各种媒体面向全社会进行健康教育,开办家长学校,通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广大学生家长宣传青少年生长发育和科学营养的相关知识,广泛介绍早餐的重要性及推广富含铁及优质蛋白质的食物。让学生转变生活方式,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每天按时吃早餐、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主动选择富含铁及奶、蛋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同时多吃能促进铁吸收的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提高科学营养水平。
2)政府在学生保健上加大投入,定期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贫血情况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和发展是渐进和连续的过程,包括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和缺铁性贫血3阶段。随着病程的推移,储存铁耗竭,如未作相应补充,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进一步不足,血红蛋白的量则进一步减少,贫血程度加重[8]。因此,定期对中小学学生进行贫血情况筛查,可以早发现、早干预,避免贫血对中小学学生造成多种伤害。
3)应加强学龄初期(7岁、9岁)和青春期的中后期学生贫血的防治工作,并将城区学生、尤其是城区女生作为重点防治对象。
4)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美学教育,帮助中小学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向学生讲解科学控制体重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增加体育活动时间和体育活动量来保持健美身材,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避免因追求苗条的身材而盲目节食减肥造成贫血。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6.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28-237.
[3] 肖常谷.人均GDP过3000美元对武汉意味着什么[N].湖北日报,2006-01-19(10).
[4] 李小萌.2010年武汉GDP 5565.93亿 15副省级城市保持第五[N].长江日报,2011-05-25(2).
[5] 湖北省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2005年湖北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报告[R].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0-80.
[6] 张义琼,朱易萍,周晨燕,等.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和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1):174-175.
[7] 万琼,刘胜.武汉市中学生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2):108-112.
[8] 齐建华,任传忠,代林远.在校大学生贫血及诸多因素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2(8):408-41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nemia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Wuhan in 2005 and 2010
WAN Qi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han University,Wuhan 430056,Hubei,China)
Objective:To know iron deficiency anemia status and its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Wuhan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and health sectors.The subjects are the boy and girl students of 7,9,12,14 and 17 years old in 2010 and 2005,in Wuhan City.Methods:Using screening for anemia ofWHO standard of 1972.The degrees of anemia were divided into"borderline","mild","moderate".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investigation anemia rates and anemia degrees of the boy and girl studen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remade twice.Results:Within five year from 2005 to 2010,the anemia rate of rural students has dropped dramatically in Wuhan City,while that of urban students has relatively risen substantially.Most of them suffer from borderline anemia.Borderline anemia rate increased in most age groups,mild anemia rate decreased,the degree of anemia overall decreased in boys.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re opposite.And the degree of anemia overall increases.Urban students and rural students in early schooling (7 and 9 years old)and in later period of puberty(14 and 17 years old)aremore prone to anemia rate increase and anemia severity.The trend for the rural boy's rate of anemia is optimistic.The urban girl's is the highlight of the weak groups,not only with the increasing degree of anemia,but also with deterioration in the severity.Conclusion: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deterioration of the urban students'anemia and focus on urban student(especially girls)groups,especially in early schooling and puberty stages.
Wuhan City;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anemia;contrast research
陈 旷)
R556;R179
A
1673-0143(2012)02-0103-05
2012-02-15
万 琼 (1966—),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青少年和儿童体质健康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