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山
(贺州学院 艺术系,广西 贺州 542899)
贺州客家竹板歌探究
——贺州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研究之二
黄 山
(贺州学院 艺术系,广西 贺州 542899)
贺州客家竹板歌,是流传于贺州市客家地区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说唱曲艺,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源于古代中原,与南方各土著民族交流、融合,经过长期演变、发展,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地方特色。贺州客家竹板歌,明显整合了瑶、壮和其他汉族支系的民歌元素,曲调优美动听,别具一格。传承、发展、保护客家竹板歌,符合人民的精神需求,也是党和政府大力建设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
贺州客家;竹板歌;文化艺术研究
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地区,是广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贺州客家人是明末以后从广东迁入,主要来自广东梅县、揭阳、揭西、河源等地,也有少数来自江西与湖南[1]7。客家竹板歌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客家曲艺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成型期与成熟期在明清时期,客家竹板歌起源于客家人南迁过程中,中原文化与南方土著文化的交流融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
客家竹板歌,是流传于贺州市八步区客家地区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说唱曲艺。这里的客家地区,历来盛行以民间说唱来反映他们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男女爱情。客家竹板歌源远流长,传说“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客家先民避乱南迁,路途中有难友8人结为兄弟,按年龄排列为“经、皮、抓、盏、风、火、狳、瑶”八家,分别从事算命卜卦、行医卖药、卖弄武艺、看相摸骨、撑船运输、劫富济贫、抬棺扛轿、说书卖唱等行业。其中说书卖唱的最小,称为“满”。以后客家地区说唱艺人,多称艺名为“满”。清代后期,广东兴宁著名说唱艺人“朱满”在兴宁设立“忠义堂”,收徒传授说唱技艺。制定了严格的堂规堂训,学徒拜师,在学三年,师傅有绝对权威,学徒触犯堂规,轻则打骂,重则抽六筋等。三年后出师称“满”,还须熟背二十四个长篇唱本,并能在师门中唱和讲,对答如流。如此代代相传,至解放前夕。贺州八步区流传的客家竹板歌由清代中期广东说唱艺人朱满西迁时传入,在吸收壮、瑶文化基础上,逐渐形成其独特风格。
贺州客客家竹板歌由于其边唱边打,所以相关曲艺道具亦与歌舞有关。顾名思义,客家竹板歌最常见的道具就是竹板。客家竹板歌,说唱艺人所用伴奏道具,通常由四块竹板组成,场所不拘,随时可以配合说唱进行敲击。其次,就是传本。即,说唱艺人记录民间长诗的手抄本,为艺人学艺及出师说唱表演常用。此外,客家竹板歌可根据需要另设伴奏乐队,主要乐器为胡琴、秦琴、鼓、板、锣等,常根据说唱艺人节奏及情绪要求进行伴奏。
客家竹板歌是在民间山歌、民间文学、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气息浓郁。在旧社会,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常在街头巷尾传来“沙乐、沙乐、沙乐、沙乐、沙沙乐……”的竹板响声,一些衣着褴褛的艺人走街串巷,沿街卖唱,得点钱米,苦度岁月。竹板歌艺人因其衣着褴褛,四处卖唱乞讨,故被人称为“叫化佬”。竹板歌亦被称为“叫化歌”。客家地区的下层劳动人民旧时生活贫苦,没有闲钱去戏院观赏大戏,他们的娱乐生活,便是请艺人说唱,花得三五文钱,得到艺术享受[2]62。因此,客家竹板歌植根于民众,多以幽默、生动、风趣的言语叙述故事,借以表现客家人的生活,体现客家人乐观幽默,勇于面对生活的乐观性格。
客家竹板歌以说唱为表演载体,常为说唱结合,或说中有唱,以说为主,或唱中有说,以唱为主。由于客家竹板歌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说唱中配以竹板演奏表演亦成为其一大特色,归结为“说、唱、奏”。竹板演奏其表演中占有较大比重。竹板歌艺人常常亦说亦唱,每一个长篇叙事串本分若干唱段,唱段前后,都用竹板演奏过门,演奏时,竹板用手掌挟持,以虎口为支点,拇指根骨卡板右缘,食指、中指一、二指节卡板外缘,握中段,用手劲力伸震使两板发出紧密碰击声,打板方法有单击、联珠、抓击、拉刮等多种,并有平板、单摇板、双摇板、七星板等板花,其中摇板是用手批量的内劲摇动竹板,使其发出均匀柔缓又清脆悦耳的节,最富技巧。演唱时,表演者即兴发挥,边打边唱,唱腔优美,歌词内容贴近生活,客家人听来是“句句落肚”,为广大群众耳熟能详。
客家竹板歌的唱腔曲调与客家山歌紧密相联,主要是各种原腔山歌和民间小调,并从广西彩调、本地采茶戏中吸收养料,形成广西客家曲艺上的独特风格,主要有平板、吊腔、哭板等,以山歌基调类几个旋律为基础,进行板式变化的唱腔体式,以旋律为动向,音区为变化;加上各种歌谣小调,形成自身唱腔的独特风格,客家竹板歌就其演唱形式可分为几类,主要有“四句落板”、“五句落板”等。“四句落板”即每个唱段有四句,唱完之后,用竹板过门,每句由七个字组成,押一、二、四句尾韵,歌词通俗易懂,以物喻理。“五句落板”即每个唱段有五句,唱完五句即以竹板过门,其唱腔有固定曲调,歌词有七言、九言、十一言等,多为七言、押一、二、四、五句尾韵,演唱时既有一韵到底的“连贯韵”,和谐动听,感染力强;又有随兴发挥的“梅花韵”,音均转换频繁,流畅优美,显出音韵色调的多择性,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
客家竹板歌的说唱内容多为代代相传的“传本”(唱本),有历史故事、劝世文、虚玄歌、过街溜、风流散谈等,实为客家民间长诗,通过竹板歌传唱,流传在八步区的“传本”,经过各地歌手不断补充、完善,使作品更加丰富,“传本”有长有短,长篇达几百段、几万字,就题材可分为歌颂忠贞爱情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如《韩云贞》;反对丑恶,塑造真善美形象的,如《白蛇传》、《秦香莲》、《张四姐下凡》等,多以七言四句体为主,情节生动、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客家竹板歌是客家传统曲艺之一,源于古代中原,与南方各土著民族交流、融合,经过长期演变、发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地方特色。贺州客家竹板歌,明显整合了瑶、壮和其他汉族支系的民歌元素,曲调优美动听,别具一格。一些著名的传统客家竹板歌艺人对客家竹板歌的发展影响深刻。
黄仕茂,男,汉族,1937年5月生,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新莲村农民,是远近闻名的客家竹板歌艺人。
黄仕茂自幼喜爱客家山歌、客家竹板歌等客家民间艺术,常常在田间地头、乡间村寨聆听客家竹板歌演唱。自青年时代起,跟随竹板歌艺人张亚亮学唱竹板歌,三十多岁就可以独立演唱竹板歌。解放后,常常为群众演唱。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了竹板歌的演唱。改革开放以后,黄仕茂又重新拿起竹板,歌颂新生活。他演唱的竹板歌字正腔圆,竹板演奏生动传神,不但能演唱二十多个唱本,而且能根据需要,随编随唱。黄仕茂多次参加贺县客家山歌比赛,获得好成绩,1999年参加在深圳市举办的中南六省客家艺术节客家山歌大赛获得优秀奖。其演唱的客家竹板歌由广西电视台、贺州电视台录制播放。是贺州客家竹板歌的代表性人物。
客家竹板歌是在客家的原腔山歌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曲艺曲种。它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歌舞性。由于客家竹板歌植根于民间艺术,亦歌亦说,边打边唱是客家竹板歌表演的一大特色,唱、说、打、舞,其中打击舞动竹板对曲艺表演气氛营造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文学性。客家竹板歌用于传诵的“传本”,是一种民间长诗,流传至今的“传本”具有完整的内容、题材,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充分反映客家人的生活,具有强烈的文学性。
第三,通俗性。客家竹板歌植根于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草根性,无论其唱腔、表演、语言、音乐伴奏,都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充满生活气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3]70。
贺州客家竹板歌以其质朴的表演艺术,反映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劳动与爱情、悲欢与离合。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幽默诙谐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是在八步区广泛流传的重要文化艺术形式。另外,客家山歌作为客家竹板歌中的核心元素,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老一代歌手相继谢世,新歌手有待成长。这样,客家山歌作为客家竹板歌的主要营养,也亟待保护。要保护和发展客家竹板歌,就必须同时保护抢救客家山歌,二者缺一不可。因为客家竹板歌是客家山歌进一步发展的高级阶段,保护和发展客家竹板歌对保护抢救客家山歌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保护和发展客家竹板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客家竹板歌这一客家文化的标志,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党和政府重视和关怀下,在文化部门的精心培育下,客家竹板歌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深入到乡镇村寨为群众长演不衰。传承、发展、保护客家竹板歌,符合人民的精神需求,也是党和政府大力建设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客家竹板歌具有客家人独特的审美价值,其“唱、说、打、舞”的表演程式,独特的喜闹诙谐风格,抒情风趣的山歌式唱腔,内容丰富深厚的长歌歌词,贴近生活、幽默而又具音乐美的客家语言,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掘、保护[4]5-6。发展客家竹板歌,具有重大的审美价值。
[1]韦祖庆.贺州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客家山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李恒.谈客家山歌艺术特色[J].艺术评论,2006(12).
[4]贺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客家山歌”申报书[C].2010-03-01.
Hezhou Hakka Bamboo Song Research:Hezhou Folk Music Culture and Arts Research(2)
HUANGShan
(Department of Art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99)
Bamboo clappers songs of Hakka people which are popular in Hakka district of Hezhou in Guangxi,are one of the traditional Hip-hop Chinese folk art forms as well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Hakka culture.It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central plains and then exchanged and combined with many native nationalities in the south.Through long term change and development,it owns its unique style and vivid characteristics.Bamboo clappers songs of Hakka people in Hezhou obviously integrate the elements of the folk songs of the Yao nationality,the Zhuang Nationality and other branches of the Han nationality,resulting in its exquisite and appealing tone.To inherit,develop and protect Bamboo clappers songs of Hakka people accords with people’s spiritual requirement as well as the need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o construct a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society.
Hezhou Hakka;bamboo clappers songs;study of culture and art
I06
A
1673-8861(2012)01-0054-03
2011-09-03
黄山(1970-),男,广西藤县人,贺州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贺州民间音乐文化。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对外开放项目(编号:KF201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