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峰
(长治学院 音乐舞蹈系,山西 长治 046011)
上党八音会音乐形态分析
郝 峰
(长治学院 音乐舞蹈系,山西 长治 046011)
上党八音会是流传于山西省长治、晋城一带的民间乐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章从上党八音会的乐队组成、曲牌、音乐形态等方面展开阐述。着重对八音会的曲牌在宫调、曲式结构、旋法与转调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地分析。
上党八音会;音乐形态;乐种;民间器乐;曲牌
地处黄河中段、太行山南麓、山西东南部的长治,是一个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历史悠久的风水宝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一个个美丽的古代传说,都发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神农炎帝也在此留下过垦荒的足迹。二千多年前,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置三十六郡,长治为其一郡,称“上党”。勤劳智慧的上党人民,热情、纯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培育出大量的音乐艺术形式,色彩缤纷,各具特色。
上党八音会是流传于山西长治、晋城一带的民间吹打乐。它的主要功能是娱神、娱鬼、娱人,即服务民众。大如古代的宫廷官府礼仪祭祀、军队的迎送助威,小到民间的迎神赛社、婚丧嫁娶、满月开锁都有八音会的身影,几百年来在晋东南地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典型的北方乐种,八音会地方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吹打并重,配合默契,音乐粗犷、高亢、热情奔放。
一个地方乐种的乐队组成不是随意组合的,是当地的历史传承。了解乐队组合的特征对于认识其音乐形态艺术个性具有重要意义。上党八音会最早是由锣、鼓、钹、鍹、唢呐、笙、箫、管等乐器组成。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小钗、梆子、胡琴、笛子等乐器。兼吹兼打,吹打结合。乐队组成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人数不等,所使用乐器主要有唢呐、笙、管、笛、胡呼、锣、鼓、钗、梆子等。其中,唢呐是主奏乐器。
在上党八音乐会的乐队形式中,唢呐是最重要的主奏乐器。演奏者通常是八音会的领导者,旧时被称为“王八头”。在吹奏间歇或吹奏同时,有时还兼任打击乐的领奏者,可谓是八音会的灵魂人物。常使用的唢呐有: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嗨笛)。
大唢呐:又称低音唢呐,是低音乐器,低音浑厚、音量大,一般为两个八度。适合表现悲愤、忧怨的乐曲;
中唢呐:又称高音唢呐,是最重要的主奏乐器,音色明亮、高亢,一般为两个八度。
小唢呐:又称嗨笛,是高音乐器,声音伶俐、尖锐、明快,一般为两个八度,适合表现热情欢快的场面。
除唢呐之外,笙、笛、管、口咪,构成上党八音会乐队中与唢呐相互映衬的管乐器。
笙:是这一乐种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伴奏乐器。它的使用使唢呐音色得到中和,使乐队音色的整体性得到改善。常用高音笙与低音笙两种。常以两个以上组合使用。
口咪:是八音会特有的一种高音吹奏乐器,用芦苇管制成。以手握咪吹奏,发音高、细、尖、亮。唢呐与口咪的交替演奏,常常模仿戏曲中的对手戏,欢快、喜庆、风趣,极大地提高了旋律的叙事性与戏剧性。
管:常用高音管和中音管,音量大、穿透力强、略带鼻音,有两个半八度,擅长表现深沉、悲壮的场景。
上党八音会中较多使用的弓弦乐器是胡呼、二胡、巨琴、二把等。这些弓弦乐器的使用,主要是与当地戏曲如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结果。
在上党八音会的乐队组成中,打击乐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构成武场的打击乐,除作为乐队演奏其中的一组外,打击乐本身的演奏部分就是八音会演出中的一大亮点。乐手们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夸张的动作,非常具有观赏性。堂鼓、花盒鼓、小鼓、板鼓、大锣、小锣、大钗、小钗、梆子、挎板等构成乐队中打击乐组。
作为典型的北方音乐,上党八音会所使用的曲牌与山西民间音乐风格一样大都体现出高亢、粗犷、音域宽、大跳多等特点。曲牌来自于当地民歌、秧歌以及上党落子、上党梆子等,是长期以来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曲牌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往往根据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曲牌。
使用于民间社火的曲牌有:备马牌、绿牡丹、过街红、大八板、小八板、大观灯、小观灯、大十番、小十番、闹花灯、打酸枣、打辽县、摘花椒、摘豆角、叫嫂嫂、碾糕面、上党十样锦等等。
使用于举行婚庆喜事时的曲牌有:喜童鼓、节节高、四季红、满堂红、靠山红、红绣鞋、马家寨、三套板、一串铃、开花调、放风筝、满天红、绣荷包、二番、葡萄架、戏牡丹、迎新鼓、小开门等等。
使用于办丧事时的曲牌有:哀思鼓、太平鼓、千秋岁、长寿歌、大赐福、大开门、五生福、月儿高、劝金杯、迎仙童、大朝天子、一枝花、万年欢、朝元令、大道情、青天歌、教子等等。
上党八音会所使用的曲牌,徵调式使用较多,其它如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角调式也多有使用。音乐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加清角、加变宫、或两个都有。尤其是加变宫的六声居多。此时的变宫绝不属于偏音,偏音不偏。而大量使用变宫也是这种乐曲形式的重要特征。
例1、节节高①
上党八音会所使用的众多曲牌中,各种民间音乐结构形式种类繁多,单牌体、复牌体、循环体、变奏体、套曲体应有尽有,充分显示出这一乐种形式的悠久历史与多姿多彩的音乐形态。而各种曲式的形成同样取决于这种音乐旋律的的发展手法。其中,重复、变奏、连缀是该乐种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曲式结构形成的的基本原则。
1、单牌体的曲牌:这是最小的曲式结构,由单一的曲牌构成。前后常有打击乐,音乐短小,利用重复、变奏、转调等手段将其丰富。如:备马牌、小八板、叫嫂嫂、叫妹妹、闹花灯、弹银花等等。
例2、小八板
2、变奏体的曲牌:变奏体的曲牌常常是单牌体结构,经原板加花、增值或减板、局部变化等变奏手法形成。
例3、靠山红
上例作品中的变奏形式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中的普遍使用的变奏形式。主题是一个3+3的乐句,徵调式。乐曲前、后以及主题重复之间用打击乐相连,这种变奏也是八音会变奏中的典型用法。
3、套曲体的曲牌:或称联曲体结构,由多牌子或多段组成,它们均在一定的统一基础上形成对比。如上党十样锦、哀思鼓、绿牡丹、喜童鼓等。
例4、喜童鼓
上例作品为套曲体结构,由多段曲牌组合而成,其间穿插打击乐。各段之间显示出平面铺开、对称并置的结构特点。速度上形成慢、中、快的速度布局与一气呵成的体裁特点。
1、联缀法——是指主奏与其它不同乐器的重复或变化重复形成的前后句的形式。一唱众和的音乐形象与不同乐器音色的对比表现出热烈奔放、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是民间器乐中旋律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上党八音会音乐中,联缀法多有使用。如绿牡丹、大观灯、迎新鼓等。
例5、绿牡丹
2、变奏法——包括板式变奏、犯调变奏等(这里主要阐述板式变奏,犯调变奏在下面的转调手法里介绍)。
在我国传统器乐曲中,用增值加花技法发展主题的例子很多。从乐曲的整体结构来看就是结构成倍扩充的变奏体。上党八音会中的小八板、大八板就是典型的例子。
例6、小八板
例7、大八板
上两例中,从小八板到大八板在节拍上表现为1/4-2/4的扩展变化。两例的骨干音相同,大八板的每一个小节都是小八板相对应小节的增值加花变奏。
其它的旋律发展手法如递增的“金宝塔”,递减的“螺丝结顶”(也称蛇脱壳)、先递增后递减的“金橄榄”、先递减后递增的“鱼合八”等变奏手法在上党八音会的曲牌中也能觅得。
如:靠山红中,先是3+3的主题,之后递减到2+2,再之后递减成1+1(见例4)。此例即应用了“螺丝结顶”的变奏手法。
除联缀法、变奏法之外,其它的旋律发展手法还有重复法、循环法、展衍法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在上党八音会器乐曲中使用的转调手法一般有我国传统的变宫为角、清角为宫、犯调变奏等形式。犯调变奏又可分为换音变调(借字)、移调指法变奏、连环变调等三种。
例 8、教子
上例中,17小节音乐使用清角为宫的转调手法将前面的宫调式转到下属方向调。
其它的转调手法如换音变调(借字)、移调指法变奏、连环变调等也都有使用。如喜童鼓中(见例4),调性分别建立在宫、徵、羽、角、宫,属同宫系统转调,即连环变调手法(缺商调式)。
下例中的调性分别建立在宫调式(开场音乐)、羽调式、徵调式、商调式、宫调式(缺角调式),也是连环变调手法。
例9、绿牡丹
上例中每段主题的结束都使用相同手段,从而使音乐结束在不同的调式主音上,而且与喜童鼓相同,从宫调式开始,经过同宫系统内转调,最后结束在宫调式上。两个作品一个缺商调式,一个缺角调式。
作为我国北方乐种,上党八音会的曲牌与音乐特征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具有很强的传统民间音乐共性。因为很多的曲牌千百年来随着人们的迁徙、经商在我国广袤的民间流传,各地音乐相互影响,所以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旋法、宫调、演奏法等多方面都体现出汉族传统音乐的共同特征。所以对上党八音会音乐的分析既是对这一地方乐种音乐形态的研究,也是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本体的探索。
申双鱼,宋爱龙.上党八音会[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
J607
A
1673-2014(2012)01-0018-04
2011—12—15
2005年长治学院教学课题:“上党音乐研究”。
郝 峰(1965— ),男,山西长治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基础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柴广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