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2012-01-08 02:48曾福生占金刚
湖湘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综合型综合性补贴

曾福生,占金刚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曾福生1,占金刚2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是党的重要惠农政策的之一。在分析当前我国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研究成果和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影响,以及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的实施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效果,就完善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成本收益;效果

粮食收入型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和农资增资综合直接补贴政策。2004年开始全面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2006年又开始实行的农资增资综合直补政策,该项政策是利用已有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渠道,采用的粮食直补政策的补贴方式,而且采取与粮食直补政策一样的对象进行补贴,直接进入大范围补贴;2008年国家将这两项补贴又合并一起发放。因而,一些学者也就将他们称为粮食综合性收入补贴。

一、当前关于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研究的主要成果

关于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由于农资综合直补是2006年才实行的,因此国内外对综合性收入补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直补政策上,对农资综合直补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外对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实施效果明显。刘凌鹏(2004)认为粮食补贴方式的改革达到了让农民受益、财政减负、活跃粮食购销市场、促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改善农业种植结构的效果;邓小华(2004)、曹芳(2005)、孔玲(2006)他们一致认为粮食直补政策最直接最明显的政策的效果就在于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的供给量已经开始大幅增加;陈波(2005)研究得出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均衡区间提升粮食产量;陈薇(2006)通过调查得出有近五分之二的农民因粮食直补政策而选择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李伟毅(2006)认为粮食直补政策不仅仅只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产生诸多的间接效益和潜在效益,如引导效益、政策效益、创新效益等。

二是认为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梁世夫(2005)分析认为,低标准的直接补贴还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也不能有效地增加粮食供给;谭向勇等(2006)利用安徽省5个县抽样调查获取的农户数据,分析得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净收益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补贴水平较低,作用不大;马彦丽、杨云(2005)认为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的种植面积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均较少,对农户每亩粮食生产的投入没有影响;闻海燕(2006)认为粮食直补政策对粮食主销区种粮农民的收入增长效应不明显;王金晖(2007)认为农资产品涨价较大程度抵消了补贴效果,使农民实际收益减少,对粮食安全保障作用也不明显;陈盛伟(2005)认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并没有根本改变种粮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变趋势,无法成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赵海东(2006)认为粮食直补政策在短期内对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破解“三农问题”等方面有局限性;此外,王姣、肖海峰(2006)通过研究粮食直补的操作方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得出,按计税面积补贴对农户粮食产量没影响,按实际种植面积补贴的效果好于按商品粮数量补贴的效果,但是不管采取哪种补贴方式,在当前的补贴标准下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都不大。

二、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执行情况

(一)关于补贴力度的执行情况。粮食直补政策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实施以来,国家按照“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这两种补贴的补贴资金。从表5.1可以看出,粮食直补资金在2004~2007年是持续增加的,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与2007年的粮食直补资金持平,都是151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从2006年实施以来是快速增长,在短短几年里,从2006年的12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60亿元,六年时间里增长了6倍多。从2004年到2011年,国家累计发放收入型补贴总额达4512.9亿元,扎实惯切了“多予”方针。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相比生产型补贴,综合性收入补贴的补贴水平明显较高,2004年生产型补贴总共才29.2亿元,在起点上就比综合性收入补贴低很多,两者差86.8亿元,到2011年综合性收入补贴达1011亿元,而生产型补贴也才395亿元,两者差为616亿元,两者的累积差就更大了,达3141.2亿元。可见综合性收入补贴的补贴力度在不断加大。

表1 2004~2011年收入型补贴金额单位:亿元

表2 2004~2011年生产型补贴金额单位:亿元

(二)关于补贴标准的执行情况。综合性收入补贴的操作方式是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而决定,因而其操作方式也各有不同。就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而言,有四类主要的补贴方式:一是按实际种植面积补贴,如江苏、江西等省;二是按计税面积补贴,如湖南、吉林等省;三是按计税常产补贴,如安徽、黑龙江等省;四是按商品粮数量补贴,如湖北、浙江等省。就农资综合直补而言,其补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大部分省份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实施,也有部分省份重新制定了补贴方案,如湖北省是主要根据2005~2007年粮食平均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商品量三个因素进行核定,再分别按0.4、0.4、0.2的权重进行分配。

由于粮食直补政策的具体补贴方式是由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而且粮食直补资金来源各省的粮食风险基金,粮食风险基金是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1:1.5承担,缺口部分按照1:1分担,这样由于各地的财政实力不同,各地的粮食直补资金的标准也就不同。如2004年上海市的粮食直补标准为60~80元每亩,而同期的河南省只有12.3元每亩、湖南省是11元每亩。

尽管各地的补贴标准不一样,但是随着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补贴标准也在持续提高。2008年上海市的粮食综合直补已达到192元每亩,河南省也达到了81.9元每亩,湖南省达到109元每亩(双季稻)。补贴标准的持续提高无疑会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三)关于补贴工作的执行情况。针对粮食直接补贴,各地普遍以县为单位建立农户基础数据资料库,农村信用社为每个农户开立账户,实行“一折通”方式发放直补资金,并严格按照面积申报—核实公示—资金划拨—发放补贴的工作流程发放补贴资金,这就降低了行政执行成本,提高了直补资金的发放效率。农资综合直补一开始就采取粮食直补的渠道,采取粮食直补的方式发放,2008年采取将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一起发放,这就无疑节约了补贴发放的行政成本,提高了补贴资金的发放效率。

三、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从三种粮食平均收益来看。从表3可以看出,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每亩补贴收入主要是综合性收入补贴,可以根据该调查结果来反映总体的补贴水平和变化趋势。2004年种粮直补政策在全国范围推行,三种粮食(小麦、玉米和稻谷)平均每亩补贴收入仅为8.33元,补贴率(补贴率是每亩补贴收入占每亩实际收益的比重)仅为2.18%。2006年开始实施农资综合直补政策,三种粮食平均每亩补贴收入增加到16.58元,补贴率也提高到4.44%。2007年和2008年三种粮食的平均每亩补贴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的每亩补贴收入提高到近50元,比2006增长了约3倍。但是2008年的补贴率只有10.2%。2009年每亩补贴收入为59.29元,补贴率为11.3%。由此可见,实行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以来,补贴力度在不断加大,每亩补贴收入由2004年的8.33元增长到2009年的59.29元,增长了6.12倍;补贴率虽然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补贴水平较低。

再计算表3中每亩现金收益的增长额、每亩补贴收入的增长额和每亩实际收益的增长额,得出每亩补贴收入的增长额占每亩实际收益增长额的比重,具体见下表4,2005年由于粮食价格的下跌导致每亩现金收益增长额为-55.14元,每亩补贴增长额为1.51元,弥补了价格下跌带来的一点点损失。2006年每亩补贴收入增长额占实际收益增长额的比重为15.1%,2007年该比重又下降为14.8%,2008年由于农资综合直补的补贴力度加大,该比重剧升到了45%,2009年又下降为23.7%。

表3 2004~2009年三种粮食平均每亩现金收益表单位:亿元

由此可见,每亩补贴收入增长额占实际收益增长额的比重不稳定,总体上看还是上升的,也即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长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还是上升的,对农民增收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是很强。

表4 2004~2009年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收益的增长情况

(二)从三种粮食平均成本来看。从下表5可以看出,三种粮食的每亩现金成本在不断上涨,从2004年的218.01元涨到了2009年的326.1元,增长108.09元,增长了49.6%,这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料的成本较快增长。同样每亩补贴收入由2004年的8.33元增长到2009年的59.29元,增长了6.12倍。成本补偿率(成本补偿率等于每亩补贴收入除以每亩现金成本)从2004年的3.82%上升到2009年的18.18%,上升了14.36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实施粮食直补补贴政策以来,确实能弥补部分粮食生产的现金成本,特别是在农资综合补贴实行后弥补现金成本的程度在加强,但是整个补贴程度还不够深,还低于20%。这里的成本还只是现金成本,若考虑生产总成本,该补贴程度就更低了。

表5 三种粮食平均每亩现金成本表(单位:元,%)

(三)从三种粮食品种来看。从表6可以看出,稻谷、小麦和玉米粮食三种粮食的每亩补贴收入都在快速增加,稻谷的每亩补贴收入从2004年的13.08元增加到2009年的67.78元,增加了54.7元,增长了4.18倍;小麦的每亩补贴收入从2004年的5.21元增加到2009年的56.73元,增加了51.52元,增长了9.88倍;玉米的每亩补贴收入从2004年的6.7元增加到2009年的53.36元,增加了46.66,增加了6.96倍。可见小麦的每亩补贴收入的增长速度最快,但是稻谷的每亩补贴收入的增长额最大,且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稻谷的每亩补贴收入高于小麦和玉米。

2004年,三种粮食的补贴率都很低,稻谷的补贴率为2.63%,玉米的补贴率为2.06%,小麦的补贴率最低仅为1.61%。到2009年,三种粮食的补贴率分别增长到了11.05%、10.35%和12.63%。其中小麦的补贴率增长最快,增长了6.8倍多,且从2005年起小麦的补贴率就一直高于稻谷和玉米的补贴率,说明小麦的每亩补贴收入对每亩现金收益的贡献程度要高于稻谷和玉米。尽管这三种粮食的补贴率在不断上升,但是他们最高的也只有12.63%,这就说明三种粮食的补贴力度还较低。

同样,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成本补偿率也在持续快速的增长,到2009年它们的成本补偿率分别为17.43%、17.45%和20.18%,且玉米的成本补偿率基本高于稻谷和小麦。但是每亩补贴收入对每亩现金成本的弥补程度还比较低,基本上低于20%。

表6 2004~2009年稻谷、小麦和玉米补贴收入与成本收益情况(单位:元,%)

四、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方法

2004年实施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以来,由于实行的时间比较短,因而能够获得的数据资料非常有限,但是该政策目前已经覆盖全国,包括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四个粮食品种,时间上更是跨越了6个年头(因资料限制只能分析2004年至2009年),具备了面板数据的二维结构。因而为了分析综合性收入补贴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本文选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

在一定资源约束条件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在做生产决策时,主要考虑粮食价格、经济作物的净收益、粮食补贴收入、土地成本和其他要素投入等。但是在做实证分析时,考虑到经济作物净收益的资料获取困难将其去掉,而土地成本和其他要素都可以归为生产成本。同时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会当期成本利润率和上期成本利润率来调整生产决策。因而,在此用成本利润率来代表粮食价格和生产成本。那么该面板数据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为粮食补贴额、当期成本利润率和上期成本利润率,被解释变量为粮食播种面积。通过上述的分析,该面板数据模型为:

i=1…4(即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四种粮食品种)t=2004…2009

其中BZMJit为被解释变量播种面积,BTit为解释变量每亩补贴收入,SLRLit和LRLit为上期和当期的成本利润率。这些变量的资料来源为2010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2010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二)模型估计结果

在确定了变量和模型后,该部分就得检验综合性收入补贴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效果。为了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模型形式来拟合综合性收入补贴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需要先对上述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以选择是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用随机效应模型。其结果如下:从表7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由于Hausman检验显著不为零,所以拒绝零假设,选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再对该模型用Stata11.0进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其结果见下表:

表7 Hausman检验结果

表8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不同估计结果

从上述的回归结果来看,本模型是较为理想的。首先是本模型调整后的拟优合度(Adj R-squared)较高,它反映在被解释变量BZMJit的变动中,有98.4%可以被本模型的三个变量解释,本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其次是在进行固定效应估计时做了个体固定效应回归估计(fe)、个体固定效应稳健性回归估计(fe_robust)和个体固定效应自抽样性回归300次估计(fe_bs300)。从显著性来看,体固定效应回归估计(fe)比较显著,而体固定效应稳健性回归估计(fe_robust)和个体固定效应自抽样性回归300次估计(fe_bs300)的显著性只满足于P<0.1,这也正好说明综合性收入补贴对粮食播种面积有影响,但是影响不是很显著。因而,该固定效应模型可以表述为:

其中反映个体差异的C+i的估计值由下表给出:

表中dum1、dum2、dum3、dum4是四个虚拟变量,分别代表着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的个体截面值对平均单产的偏离。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四个粮食品种的偏离值都很显著,也就是说常数项和干扰项的模拟效果很好。

表9 各粮食品种对平均播种面积的偏离

五、完善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粮食综合性收入补贴的操作方式。目前我国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和补贴标准,造成了地区差别,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监督。因而,应统一全国综合性收入补贴的标准和发放办法,实现对所有种粮农民的公平;在补贴发放办法上,统一按照计税面积或计税常产发放,每年按照当年的补贴标准将补贴资金打入农民在农村信用社开设的专门账户。

(二)建立稳定的财政补贴资金增长机制。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的有效实行需要稳定的财政补贴资金增长给予保障。因而,应加强粮食补贴立法的建设,只有将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纳入到法律法规中去,才能继续提高财政支农的比重,提高财政支农的增长速度,确保各项补贴资金的来源,有效建立起稳定的财政支农增长机制。

(三)完善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的监督管理机制。目前,我国粮食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等部门监督实行。为了提高它们的监督效率,首先是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与协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建立统一共享的粮食补贴项目数据库;其次是减少补贴环节,各项补贴政策的补贴环节越少,越易于监督管理,政策效果也就越好;再次是加强宣传,提高补贴政策的透明度,将粮食补贴的品种、程序、资金、计算方法、结果等公布或上网公示,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

[1]刘鹏凌,奕敬东.安徽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9).

[2]曹芳.粮食主产区粮食补贴改革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3).

[3]陈波等.直接补贴、科技兴粮与粮食生产[J].统计与决策,2005,(11).

[4]陈薇.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评价与改革探讨——对河北省粮食直补试点县的个案分析[J].农业经济,2006,(8).

[5]李伟毅.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效应与完善思路[J].农村经营管理,2006,(3).

[6]梁世夫,王雅鹏.“直补”政策实施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商业时代,2005,(1).

[7]谭向勇.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净收益的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1).

[8]闻海燕.主销区粮食补贴政策效应分析[J].中国粮食经济,2006,(9).

[9]马彦丽,杨云.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5,(2).

[10]王金晖等.对粮食直补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6).

[11]陈盛伟,韩晓翠.山东省落实“一减三补”政策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2]王姣,肖海峰.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06,(12).

F3

A

1004-3160(2012)01-0041-06

2011-12-02

1.曾福生,男,湖南祁阳人,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贸易;2.占金刚,男,湖南祁阳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责任编辑:肖琴

猜你喜欢
综合型综合性补贴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打破传统框架的综合型LED光源投影机 ViewSonic(优派)TX500K
综合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营造综合型大学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
经济新常态,综合型工程咨询机构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