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萍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1231)
水利旅游是指社会各界利用水利行业管理范围内的水域、水工程及水文化景观开展的旅游、娱乐、度假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的总称(国家水利部水利管理司,1997)。水利旅游发展至今,30余年来,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障水工程的安全运行,2006年国家水利部出台了《水利旅游项目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个需要行政审批的旅游项目。近两年来,为了解决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等问题,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中央政府及水利各级部门更加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水利生态旅游会议明确了水利风景区生态建设与水利旅游的开展,能够提升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有利于我国的生态安全(2010年全国水利生态会议),2011年第一个政策性纲领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间接推动了水利旅游的发展。
但是,水利旅游如何快速发展?哪些是水利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第一部分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角度阐述我国水利旅游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从水资源管理部门、水利经济、水利景观的角度分析我国水利旅游发展的驱动条件;第三部分从社区与景区互动、旅游供需互动的角度分析水利旅游发展的旅游驱动条件;第四部分进行总结。
1949年建国后,为了兴利除害,我国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伴随着水利工程而衍生的水利风景资源并没有机会展露。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分流劳动力及提高经济效益,一些水管单位摸索出了水利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21世纪初,在水利部的积极倡导下,水利旅游获得认可。为了规范水利旅游的发展,一系列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评定、管理政策应运而生,进一步带动了水利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黄金周的制度化,休闲旅游逐渐成为生活时尚,水利旅游捷报频传。以山西省为例,按照水利部部署,自2000年起,正式启动山西省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截至2006年,共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13个,各类型水利旅游企业28个,开发水利旅游项目40余处,“十五”期间全省水利旅游收入达到2 230万元,年平均增长17%,仅2006年水利旅游业为全省水利行业直接、间接地提供了3 000个就业岗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湖北省江河湖泊众多,水利风景资源得天独厚,截至2010年,全省依托水利工程建成旅游景点54处,其中国家水利风景区10个,省级水利风景区44个,从事水利旅游的人员已达5 000余人,已形成水利旅游总资产近20亿元,旅游收入3亿多元,社会反响强烈[2]。实践表明,水利风景区结合农家乐、水库渔业、生态景观、红色文化等因素,吸引社会基金,改造旅游设施,积极发展水利旅游,不仅为水管单位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还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成为职工收入的重要来源。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评定了10批42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平均每省13.6个(见表1),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衡特征。
表1 我国各省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数量(截至2010年,共423家)
山东和河南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数量最多,共84个,接近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总量的20%。如果就水资源总量来看,2009年河南水资源总量是328.8亿m3,山东水资源总量是285亿m3,分别排在全国的第21和第23位;如果就人均水资源来看,2009年河南人均水资源量是347.6m3/人,山东人均水资源量是301.7m3/人①,分别排在全国的第24和第25位,这些数据表明,并非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水利风景区数量多,相反地,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为了解决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设施,山东有大型水库32座、中型水库134座、小型水库5 000多座,并有众多的拦河坝闸,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依山傍水,风景优美[3],这些水利工程设施又成为水利风景区的依托,也是水利旅游开发的基础,因此,水资源匮乏之地,也是可以开发水利旅游的,典型代表是山东和河南两省。
将2005-2010年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分布状态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我国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分布是不均衡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倾向于向优势地区集聚,预计未来数年,山东、河南、江苏、浙江、黑龙江、湖南、安徽、内蒙古等省区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会快速增长,一些水利旅游基础好的地区会呈现水利风景区集聚的规模效益。
水利旅游的驱动分析实质是如何开发水利旅游,检索CNKI数据库2007-2011年的文献,在学界同仁的45篇水利旅游研究成果中,水利旅游开发的文献占近2/3,学者们结合个人研究专长,从不同角度探讨水利旅游发展:如钟林生[4]侧重旅游环境质量,刘国明[5]、丘萍[6]侧重旅游空间分布,谢祥财[7]从水土保持的角度,黄金文[8]从水利工程的角度,廉艳萍[9]从水利资源的角度。以上探索水利旅游发展的文献,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个角度:水利、旅游。
纵观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发展脉络,水利旅游快速发展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水利条件允许。即水利旅游涉及的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还担负着防洪、灌溉、调节水位、水力发电、生态养殖等多重功能,只有当发展水利旅游不妨碍这些水利职能正常运行时才能有生存空间,只有当发展水利旅游的效用高于这些正常职能时,水利旅游才能在水利经济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旅游条件允许,即水利旅游资源优势的显著、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需求的旺盛等旅游业条件也需要满足。下文即从水利和旅游两个角度,分析水利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
根据各自的行政权限,政府各部门从不同角度对水利旅游进行政策指导:
1.水利主管部门对水利旅游的政策导向
国家水利部及其各级行政隶属机构(省水利厅、市水利局、水利风景区评定委员会等)从保护水资源及水利设施的角度,规范各级水利风景区、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等的旅游开发行为。相继出台《水利旅游区管理办法》(1997)、《关于加强和建设水利风景区管理的通知》(2001)、《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2004)、《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2005)、《水利旅游项目管理办法》(2006)、《水利旅游项目综合影响评价标准》(2008,水利部标准)、《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2010,水利部标准)等7个指导性文件。人们由此可以明显感受到前几年的政策侧重于水利风景区的指导,而最近几年的政策侧重于对水利旅游的指导,例如水利旅游项目管理和评价、水利风景区旅游规划编制等。
2.旅游主管部门对水利旅游的政策导向
国家旅游局及其各级行政隶属机构,每年开展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活动,其中也在水利风景区采集数据,为水利旅游的开发提供基础性客源数据。在黄金周期间,国家旅游局将32个重点监测的景区纳入了“全国/省/市假日旅游统计预报系统”,其中以水利旅游资源为特色的有3个:三峡大坝②,千岛湖③,云台山④。三峡大坝是以三峡大型水利枢纽为主要特色的景区,千岛湖是人工水库型风景区,云台山是集山景和水利一体的综合型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表2是近3年这3个水利风景区“十一”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次,从表2看,靠近客源市场的水利旅游区效益更好,例如长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出游意愿强,故地处浙江杭州的千岛湖景区2010年居民“十一”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次就达到64.29万人次,而地处中部的云台山和地处西部的三峡大坝黄金周旅游人次相对较少,云台山2010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次31.71万人次,三峡大坝2010年黄金周旅游人次约10万人次。
表2 2008-2010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次统计
随后,各地旅游局也纷纷效仿,一些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也纳入了省市级假日旅游统计预报系统,例如江苏南京市金牛湖、溧阳市天目湖、姜堰市溱湖风景区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自2006年开始,成为南京等各市旅游局黄金周重点监测的景区,并在当地旅游资讯网站上公布相应的旅游数据和黄金周旅游状况小结。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有利于推动水利旅游快速发展。
开发水利旅游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水利旅游并不是水利工程及其附带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创造效益的唯一途径。水资源、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利工程资源是有限的,创造资源效益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在水利经济中必然存在竞争。
1.水利经济结构竞争分析
水利工程属于公共产品,投资大,水利旅游业属于盈利性产业,能通过门票、餐饮、住宿和娱乐等收入形成经济效益;水利旅游是低技能高密度服务性行业,能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这是水利旅游的社会效益;通过水利旅游活动,人们可以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还产生生态效益。但是水利旅游在水利经济结构中竞争优势较小。以湖南邵阳水利经济为例,2006年邵阳水利旅游收入2 000万元,占水利经济收入的3%;供水收入4 000多万,占水利经济的7%;小水电收入4.86亿元,占水利经济收入的81%。假设水利经济的主体是经济人,毫无疑问,会利用水利及周边条件选择发展小水电。
虽然旅游业被誉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在《水利产业政策》中也将水利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但由于仅仅有防汛抗旱、农田水利专项补贴资金,缺乏对水利旅游的资金支持或补贴,无法形成政府支持的示范引导作用,加之水利旅游收益太小(仅占3%),因此水利旅游在水利经济结构中不具备竞争力,发展滞后。
为了解全国水利旅游在水利经济中的竞争状况,笔者收集了1998-2009年水利经济结构的相关数据,包括水利旅游收入、水利经营总收入、水电生产量、供水量、生态用水量和中型水库数共6类数据(见表3)。
表3 水利经济的收入结构
由表3可见:
(1)水利旅游收入在水利经营总收入中所占比例非常小,1998-2009年,平均比例仅为0.52%,占水利经营收入中主要部分的仍然是城乡供水收入和水力发电收入。1998年,全国水电生产量是2 080亿千瓦小时,到了2007年全国水电生产量达到4 852亿千瓦小时,是10年前的两倍,由于水电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水电生产成本较低,水电站建设积极,2006年和2007年的水电收入分别是244.01亿元和279.55亿元⑤,分别占当年水利经营收入的22.33%和22.96%,水电收入是水利经营收入中的第一主要来源。1998-2007年,供水量均值是5 617.43亿m3,变化不大,2006年和2007年的供水收入分别是165.69亿元和177.74亿元,分别占当年水利经营收入的15.16%和14.60%,供水收入是水利经营收入的第二主要来源。水电效益高,水电事业发展比较活跃,供水涉及民生,不可或缺,历年的水电收入都占我国水利经营收入的20%以上,供水收入占我国水利经营收入的15%左右,水利旅游收入约占我国水利经营收入的0.52%(限于统计口径不足,水利旅游收入统计并不完全),显然,水利旅游对水利经济的贡献是无法与水电或供水相提并论的,水利旅游在水利经济中的竞争力弱。水利旅游经济效益低,水利供给方对水利旅游效益并不关注,而且接待过多的旅游者也会对水及水工程的安全造成影响,同时也由于水利部门开发水利旅游的经验不足,从“吃皇粮”的水利岗位转移到“看人脸色”的旅游服务性岗位,适应期太短,导致水利旅游开发主观能动性不强,旅游基础设施不全、水利旅游规划工作不实、经营水平不高、融资渠道不宽等一系列问题,成为阻碍水利旅游快速发展的负驱动因素。
(2)水利生态日益受到重视,水库资源丰富,这是水利旅游的正驱动条件。一方面,我国生态用水量以年均6.01%的比例逐年增加,至2009年,生态用水量达到108亿m3,这表明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逐步确立,依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利生态旅游前景广阔。另一方面,学界同道的研究表明,大中型水库,例如千岛湖等,是发展水利旅游的优良载体,我国大中型水库以年均2.23%的速度较快增长,至2009年,已经达到3 803座,这些大中型水库是水利旅游快速发展的基础。
虽然目前水利旅游经营收入较低,但我国水库资源丰富,水利景观独特,水利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发展水利旅游的目的不仅仅为了经济效益,更注重的是水利风景区和水利旅游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水资源及水工程的科普传播意义、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美学的生态效益、水利旅游提供就业机会的社会效益等,水利旅游发展正是水利工程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
2.水利旅游竞争态分析
我们不妨引入竞争态的概念研究近年来水利旅游的发展态势。市场竞争态函数可以用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来表示,公式为:
一般而言,市场增长率越高,该市场发展潜力越大,市场占有率越大,成为市场主导者的概率越大。用水利旅游收入增长率来代表市场增长率,用水利旅游收入占水利经济收入的比重来代表市场占有率,得到水利旅游竞争态,如图1所示,并用水利旅游收入占水利经济收入的平均比重0.52%作为市场分界线。按照公式(1)和表3的水利旅游收入数据,得到水利旅游竞争态函数值,如图1所示。
图1 1999-2007年水利旅游竞争态
图1表明,水利旅游发展不稳定。假设在公布数据的统计口径、方式准确的情况下,1999-2007年,我国水利旅游处于明星市场(第Ⅰ象限)和瘦狗市场(第Ⅲ象限)的概率较大,有两极分化的态势;水利旅游有4年处于低增长、低市场份额的瘦狗市场(第Ⅲ象限):分别是1999年、2000年、2002年和2007年;水利旅游有3年处于高增长、高市场份额的明星市场(第Ⅰ象限),分别是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根据竞争态原理,瘦狗市场应采取撤退性战略,减少投资,缩小规模,将投资转向其他产业,但明星市场完全相反,应采取扩张性策略。这说明,水利旅游的发展,有必要采取优胜劣汰的策略,不需要在全国全面展开,而是在发展较好的地区扩大规模,增强这些地区水利旅游的吸引力,促进水利旅游收入的增长,淘汰掉一批经营不善、长期处于亏损的水利旅游经营单位。
早在2001年,国家水利部就开始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申报评定工作。2001年,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占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88.89%,然后逐年减少,到2008年,水库型水利风景区仅占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30.95%。造成减少的一个原因是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与水利旅游发展的不协调。例如水源地型水库一般位于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保护完好的地区,虽然水利旅游吸引力很大,但同时担负着向重要城市供水和应急补水的任务,例如册田水库向北京集中输水,会无暇顾及水利旅游的发展。当洪峰过境工程正常行使其调节水位功能时,也会和水利旅游相矛盾。例如2006年是长江枯水年,2006年6-7月由台风派比安、格美造成了汛期洪水,安徽淮南山区、广东东江上游、山东半岛发生较大洪水过程,安徽佛子岭水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广西北海洪潮江水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大型水利工程在拦洪错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⑥,但也错过了水利旅游的最适宜期,导致水利旅游收入锐减。因此,考虑到水利工程和水利旅游的协调性,近年来水库型水利旅游景观申报评定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增长速度已经趋缓。
水利景观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近年来,城市河湖型和湿地型水利风景区异军突起,在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比例从2001年的空白增加到30.95%,形成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库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和湿地型“三分天下”的局面,水利景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城市河湖型水利景观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治理城市主要河流及沿岸脏乱差的状况,结合防汛抗旱工程,提高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在防洪堤坝地域结合城市休闲绿地规划,为市民提供滨江休闲绿地,如南京外秦淮河的石头城公园、武定闸口公园等,都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由市政府财政收入负担河道绿地日常费用,向市民免费开放。由于获得公共绿地的财政支持,经费稳定充足,城市河湖型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发展游憩业、旅游业的积极性比较高,从而推动水利旅游的快速发展。
从宏观上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都得到较大发展,许多水利工程主管单位看到了机遇,在巩固水利本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水利旅游业,将水利社区向水利景区转化。
水利规划是为了防治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制定的,水利工程的选址和建设有一定限制条件,例如,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水库选在人口密度较小、人为干扰较少、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河流上游地区。水利工程一旦建成,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为核心,水利工程及附近景观就成为一个社区,这个社区内有可能包含着极具审美特征的水利旅游资源或其他旅游资源,如果社区主体愿意开发水利旅游,划定开展水利旅游的范围,为此范围确定水利风景区名称,进行功能分区,制定水利旅游发展规划,修建游览步道,完善旅游设施、开发水利风景区导游词和商品、景区宣传造势等。原来的水利社区就被开发成了水利风景区,社区景区化的过程也就完成。如果没有成为水利风景区,客源地潜在旅游者就无法获得水利旅游信息,水利旅游吸引力很小或几乎没有,水利旅游就无法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观念就仍然停留在“工程水利”而不是“资源水利”的陈旧观念中,造成水利风景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一部分水利工程及其附近的自然、人文景观属于国有资产,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及公益性,在一定条件下有免费开放的要求,像普通社区一样可以自由出入,限制门槛比较低。这是景区社区化过程,并非是水利旅游过程的倒退,相反,水利旅游吸引力仍然是增长的。在此,以南京的外秦淮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例,说明景区社区化的演变。外秦淮河是连接长江和内秦淮河(国家5A级景区)的纽带,21世纪初对城市河道外秦淮河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除了具备防洪排涝的基本水利设施功能,还增加了环境容量,具备了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平常周末日接待量超过2万人次,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开放性公共绿地,允许其他商业或社会组织或市民自由进入,这个时候已经和普通社区无太大差异了,这便是水利景区社区化的典型案例。这种依托城市防洪设施景区社区化的过程唯有水利风景区才有,这是由水利是财政投入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的。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景区社区化的情况,即当水利风景区已经陈旧,或者水利工程设施已经接近使用年限后,水利风景区景观已不足以收取门票而演变成公共绿地的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人次、出游率在逐年提高。为了解全国旅游需求发展状况,选取了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花费、人均旅游花费、可自由支配收入、出游率、观光游览比例共7个指标进行说明,得到表4。
表4 2000-2009年全国旅游需求方状况表
由表4可见:
(1)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需求增长较快,出游率逐年上升。表示旅游需求的指标中,国内旅游人次平均年增长11.23%、国内旅游花费平均年增长14.49%、人均停留时间平均年增长13.91%,都超过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1.85%)。这表明,我国旅游需求增长比收入增长速度更快。
(2)我国国内旅游以中短途旅游为主。虽然我国旅游需求增长较快,但人均旅游花费年平均增长仅2.71%也是事实,这说明人们旅游花费增长不多,按年人均旅游花费500元以内(人均旅游花费最低是2003年395.70元,最高是2009年535.40元,历年平均值455.31元)来看,我国国内旅游仍以中短途旅游为主。
(3)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旅游需求旺盛的原因之一。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初的6 28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 174.70元,已将近翻了两倍,而且居民出游率也由2003年的100.57%增长到2009年的143.20%。这说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休闲的重要方式,2003年以来,我国旅游人次以每年1亿多的速度增长,年均38.81%的旅游者纯粹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水利资源主要是各类型的水利枢纽工程和水利文化,因此,现阶段的水利旅游仍然是观光游览为主,与国内旅游的观光休闲游的主流方向是一致的。
我们从旅游景区、酒店、交通和旅行社4个方面来考察我国旅游供给能力的基本状况,其中旅游景区选择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数量、国家4A级景区数量作为具体指标,旅游酒店选择星级酒店数量作为具体指标,旅游交通选择公路里程、铁路、民航运输量作为具体指标,旅行社选取旅行社总数作为具体指标,将2000-2009年的旅游供给状况汇入表5。
表5 2000-2009年全国旅游供给状况
表5说明:
(1)水利旅游资源品牌提升较快,是水利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水利旅游资源的品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高质量旅游资源的代表。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01年开始评定,截至2009年,已经增加到370家,年平均增长率是54.14%,高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年均增长率(23.53%),这表明,我国水利旅游资源品牌提升速度较快,水利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有利于推动水利旅游的快速发展。
(2)酒店、交通、旅行社等旅游配套设施的稳步发展,为水利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近年来,我国星级饭店、等级公路、民航运输量的增长速度在10%以上,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保持发展趋势。至2009年,我国星级饭店总数已经达到14 237家,旅行社20 399家,已经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旅游供给数量稳步增长。在20世纪最后20年,交通曾经是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国交通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航空运输、高铁动车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为水利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出游条件。
政策指管理和资金等政策。管理政策重在水利旅游与水环境整治相结合,例如城市河道整治,水体景观修缮创造的水利景观典范,通过水利文化变迁来作为水利旅游的亮点,又如浙江省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已经对水利旅游进行开发。资金政策包括允许水利主管单位动用自身综合经营收入,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大胆地对水利旅游进行投资开发。例如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立足于自力更生、自我发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几十年来,始终坚持利用综合经营收入,采取滚动式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江都国家级水利景区建设,获得“江淮明珠”的称号,水利旅游蓬勃发展。
虽然水利旅游在水利经济结构中比重较低,但水资源生态利用意识的提高和大量大中型水库的支持,驱动着水利旅游的继续发展;虽然从1999-2007年水利旅游竞争态来看,水利旅游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水利旅游全国均衡发展的可能性较小,但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黑龙江、湖南、安徽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最丰富的省市地区,水利旅游适度超前发展,将形成水利旅游品牌集聚地;虽然水利旅游资源也存在水利景观竞争,但水库型、自然/城市河湖型和湿地型3种类型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分天下”局面已然形成,这3种类型的水利旅游资源主管部门凭借着资源优势,自身要求发展的意愿特别高,水利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强。
通过对过去十多年数据的回顾,从旅游需求方面看,我国旅游需求增长的速度已超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小康社会休闲时代已到来。这意味着水利旅游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追赶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步伐。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闲暇长假又有限,旅游需求以中短途旅游为主,意味着水利旅游的目标客源市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临近城市的旅游者,旅游花费人均500元之内。
从旅游供给方面看,星级饭店和旅行社数量的稳步提升,高铁、动车、私家车的齐头并进,我国旅游供给能力大大增强,顺应旅游业蓬勃发展潮流,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规模和质量也在提升,水利主管部门看到了水利旅游发展的机遇,对原来单纯的水利社区进行旅游设施改造,各地踊跃参与水利风景区评定,积极发展水利旅游,这种水利社区景区化模式推动着水利旅游向前发展。
注释:
①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②三峡大坝旅游区面积15.28km2,以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设施——长江三峡工程为依托,是国家5A级景区,拥有三峡展览馆、坛子岭园区、185园区、近坝园区及截流纪念园共5个园区,已逐渐形成大坝观光、平湖观光、泄洪观光、坝顶观光的旅游体系。2006年6月18日主要反映三峡文化的《盛世峡江》正式公演,凸显水利文化精华。
③浙江省千岛湖前身是新安江水库,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蓄水后形成573km2水面和409km2山场、178亿m3蓄水量的湖区,国家一级水体,农夫山泉水源地。千岛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982km2。
④云台山景区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景区面积190km2,包括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猕猴谷、茱萸峰、叠彩洞、青龙峡十大景点,是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首批自然遗产7个国家级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⑤ 源自《2007年全国水利统计公报》。
⑥ 国家水利部《2006年全国水情年报》。
[1]山西省水利厅.张健在全省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sxwater.gov.cn/home/details.asp?articleid=8280.[2007-11-26].
[2]朱朝明.湖北省水利风景区现场考察与复查工作顺利完成[EB/OL].http://www.mwr.gov.cn/slzx/dfss/201008/t20100830_234945.html.
[3]李锋,张德进.浅谈我国发展水利旅游的四大基石[J].海河水利,2003(3):55-56.
[4]钟林生,李晓娟,成升魁.冶力关国家水利风景区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1(3):71-78.
[5]刘国明,杨效忠,张琳伟.中国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9-54.
[6]丘萍,章仁俊,张鹏.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自相关和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5):47-53.
[7]谢祥财,王忠静,徐枫.基于水土保持与景观营建相结合的水利风景区规划方法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4):69-71.
[8]黄金文,张阳.水利工程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水利经济,2009(4):51-55.
[9]廉艳萍,傅华,李贵宝.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J].旅游学刊,2007(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