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中国工艺美术史》是工业设计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理论课,但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下,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根据教学实际探索,本文提出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国工艺美术史 教学改革 自主钻研 理论联系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工业设计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课程学习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了解不同时期工艺的造型、色彩、装饰以及审美思想特征;从设计的角度来观察和研究中国漫长手工业活动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工业设计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既为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专业学习的各种理念。笔者在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来,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艺术生)的特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在此谈些体会和见解。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现状及建议
(1)、通行教材及特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材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一本《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到现在,出过不下1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中,大多是以时间为序,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其中田自秉先生所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被全国许多设计院校采用为该课程的主要教材。另一种编排方式有朱和平先生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此书以工艺美术的不同形态范畴为脉络,包括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家具、建筑、金银器、染织品和雕塑等,从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来系统论述。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将这两种教材相结合,按时序从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来讲述不同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现象,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教材处理的原则是有本但不拘泥于本,根据课程情况,对教材之间的异同各取所长,摒弃其短。
(2)、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
对这门课程,普遍的教学方法是先在课堂上介绍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大体发展脉络,再重点讲授各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强调辨认各个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纹样与器物造型,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各种艺术风格,分析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教学,可以实现以下课程教学目标:第一,让学生了解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整体风貌及各种工艺美术的类型、造型、装饰和艺术特点。第二,认识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与工艺美术的关系,把握各时期工艺美术的审美格调、美学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第三,理解各历史阶段工艺美术的时代风貌及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发。第四,要求同学们能根据自身兴趣特点,对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及现象深入研究,做出自己的评价,并与现代设计实践相结合。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通常是以老师为主体讲授,模式相对固定,这种类似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方面的原因,老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仅是被动听,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也不会去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听过之后很难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学”方面的原因,学生普遍不重视理论课,认为学习理论课没有实际用途,只要掌握了专业技能就能成为好的设计师,没有认识到优秀设计作品的产生不仅要依靠表面形式,更是源于它的内涵——设计师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可能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手工艺,没有设计。其实,站在设计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漫长的手工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优秀设计作品。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先进设计思想。
二、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
(1)、 适当引导,提倡学生自主钻研
学生要获得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态度。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史》这门理论课,我们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逐步形成以能力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老师在课堂上,不必对所有知识点都做全面讲解,而只要针对那些最具代表性及重要意义的作品进行详细讲解。要适当留些知识点让学生自主学习。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例如讲授奴隶社会青铜器的时候,针对商代这样一个青铜器高度发展的时期,笔者选择了中国青铜器的典型代表——鼎做重点讲解。鼎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4)笔者专门花了一定的课时,针对商鼎这一特定的知识点,从发掘出土的商代青铜鼎的原始图像资料入手,结合历代书籍文献中关于商鼎的图像记载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发现学生听得都很认真,非常感兴趣。相对于面面俱到、照本宣科、单向填鸭式的教学讲授,学生更愿意听针对特定知识点进行的深入讲解。此时,再提出对学生的要求: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提交研究报告。如此,不仅学生能完成知识“点”的研究,对他研究所辐射到的知识“面”,如相关社会文化背景、器物造型、纹饰特点等都会得到比较深刻的认识,教学目标的第四个方面也就基本实现了。同时利用这种方式,学生能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也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批判观,对他科研能力是一种提升。
(2)、加强与相应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论联系
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中要讲授各个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品的造型、装饰、色彩等特征。无论是对工艺美术作品的造型、装饰结构的处理,还是对材质、工艺的运用,其实质都可以归纳为是对作品形式的改变。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品上有着突出的表现。虽然受我国古代“重道轻器”的思想影响,古代设计理论的构建没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但这些理论思想在我们的器物上是有着完美表现的。
例如,当讲到秦汉时期画像石画像砖的时候,介绍其中一幅弋射收获画像砖,画面上水中游鱼与空中飞鸟的构图很自然地跟同学们就提到了现代荷兰著名版画家埃舍尔的木刻Sky And Water(天与水Ⅰ),从而展开了关于从契合到渐变的讨论,学生反应也很热烈,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过程中一些粗浅的体会。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如多媒体授课,适量的教学视频等,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研究意识,相关知识的联会贯通,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钻研能力。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伟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探析[M].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11(04):102一104
2、李普文.美术史教学法评议.美苑[J].2007(05)21一23
3、李普文.美术史教学法评议.美苑[J].2007(05).转引自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蔡元培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16一P117
4、朱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6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文系工业设计湖南省特色专业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湘教通[2009]283号)
责任编辑:翁婷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