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勤,郭 晴,周雪蕾,魏 伟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报告(2008-2011)
郝 勤,郭 晴,周雪蕾,魏 伟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四川 成都 610041)
编者按:
本期体育(新闻)传播专题集中反映了“2011成都国际体育传播高端论坛”的精彩报告,又超越了“论坛”交流时片断化、短暂性的局限。本刊从选题策划、凝炼主题、结构梳理等方面与各位作者做了大量的沟通,并请我校新闻系教师与外文作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取得了各位作者的授权予以翻译及删改。尽管如此,我们觉得,呈现给读者的6篇稿件,仍然难以反映原文全貌,仅仅露出作者多年专研成果“冰山之一角”。在执行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力,这不仅来自于该组稿件自身带有的信息上、方法上、视角上的新意,更震撼于稿件作者对全球性体育传播本质及其规律的精当的认识和把握。唯愿这组专题稿件,能引起国内外体育新闻传播、体育文化及体育消费研究者的关注。
为了便于读者准确、顺利地找到引文的出处,几篇外文译稿的参考文献注录格式保留了国际惯例,采用以英文字母顺序编码的方式注录,并在正文中保留了引文作者对应的英文姓名和发表年份。
从学术论文发表、专著及教材出版、学术交流、课题立项与资金资助以及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5个方面梳理了2008年至2011年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国内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成果在数量上与之前相比有很大提高,研究领域也从传统的体育新闻扩展到更广阔的体育传播、体育宣传、体育公关、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图书及新媒体等范围,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的特征,但是与国外同行及国内母学科研究相比,国内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在工具使用上仍然显得欠缺与不足,其研究的理论视角还较为狭窄,研究成果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该学科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重视体育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研究视角和研究工具向多元化发展、大力推动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服务社会意识。
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
2008-2011年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方面,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体育强国目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传媒技术的变革,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体育新闻和体育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与传播样式。中国体育与传媒的变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为相关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获得重大突破与发展则是在2000年以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样本与资源,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这一时期学术活动,带动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现。
1.1.1 检索情况 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以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为检索条件进行模糊检索,共获得2008-2011年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173篇。其中涉及采写、报道、编辑、评论、转播、解说、摄影等在内的体育新闻业务类论文69篇;涉及体育媒介、体育公共关系、赛事宣传与运行、奥林匹克传播、体育文化传播等内容在内的体育传播类论文92篇。另有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类论文12篇。
1.1.2 文献来源 2008-2011年发表在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上的体育新闻传播学论文占总数的63%。其次是体育类学术期刊,占了总数的32%。在核心期刊发表的173篇文章中,发表于体育类权威核心期刊《体育科学》的仅3篇,无一篇发表于新闻传播类权威核心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见表1)
表1 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论文来源
1.1.3 论文发表者身份 对所有论文仅选第一作者为研究对象,共计作者173位,其中高校教师137人,媒体工作者11人,科研人员8人,硕博研究生和没有标明身份的共17人。从表2、表3可以发现,来自高校的研究者占了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者的大多数,有79%的研究者来自高校。从绝对数量上看,来自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是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主体,但是从相对数量上和研究的持续性上,来自全国各大体育院校从事体育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教师成为该学科研究的主力军。这与国外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者的学校专业身份相比是很具特色的。
表2 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者身份情况
表3 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者来源情况
1.1.4 论文发表时间与数量 2008-2011年体育新闻传播学发表论文情况(见表4)。
数据显示,2008-2011年体育传播类论文增长较快,而体育新闻业务研究成果数量每年较为平均。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研究论文数量在2010年达到高峰后呈现衰减。这反映出2008以来体育传播研究成为热点,而体育新闻业务类研究发展平稳,显示出这一领域是学术界理论界衡稳的观察对象;而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类论文数量的下降则反映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各高校体育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已经度过了早期的迷茫和困惑,而新的问题尚未引起关注。
表4 体育新闻传播论文发表时间及数量
1.2.1 专著教材出版数量 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1年10月,国内公开出版的体育新闻传播类著作(包括教材、专著、论文集和译著)共32本,其中包括译著4种。相对2008年以前只有很少几本相关专著教材,2008年以来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教材出版数量和种类取得了较大成就。
1.2.2 专著教材选题 2008年以来,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大的增长,而且在总体水平和质量上有显著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一批颇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这些研究成果覆盖了体育公共关系、体育播音主持解说、体育新闻传播法、体育影视研究、体育图书出版、体育广告、体育发言人、体育赛事转播权、体育摄影艺术、体育新闻传播史、体育新闻业务、体育电影研究,媒体运行与服务等领域。如郝勤等《体育传播论》(2008)[1]、王惠生等《体育新闻深度报道》(2008)[2]、黄签民等《体育新闻摄影教程》[3](2008)、易剑东等《大型赛事报道与媒体运行》(2008)[4]、任志萍《从语篇的角度看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体育新闻》(2009)[5]、薛文婷《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史》(2010)[6]、郭晴等《北京奥运与舆论引导》(2011)[7]、吴文峰《中国体育图书出版研究》(2011)[8]等。
2008-2011年国内出版体育新闻学译著共四种:兰迪·威廉斯《好莱坞院线:100部好莱坞经典体育电影》[9]、海德里克《体育播音艺术:如何建立成功的职业生涯》[10]、劳伦斯《数码体育摄影完全指南(第2版)》[11]、菲尔·安德鲁斯《体育新闻——从入门到精通》[12]。这些译著的出版对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2008-2011年体育新闻传播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有较大进展。成立于2005年的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在推动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该学会的领导和推动下,2008年至2011年分别在北京、沈阳、天津、西安举行了四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研讨会,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有关专题的讨论与交流,并出版了论文集。同时,体育新闻传播学界还举行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如2008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专门设立了奥运会与媒介专场。来自国内外的体育新闻传播学者在本届大会上进行了专题发言和墙报交流。2008年12月17日,来自上海9家媒体的相关负责人围绕北京奥运会报道的经验和成果,在上海体育学院探讨了在多媒体环境下重大报道竞争策略等话题。2010年7月23日,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了“21世纪体育传播论坛——后奥运时代的体育传播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学术论文集《后奥运时代的体育传播》。
成都体育学院于2011年11月27至29日举办的“2011成都国际体育新闻传播高端论坛”是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的一次重大突破与成就。论坛的主题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国内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的专家学者就“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新闻传播”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与交流。这次论坛标志着中国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开始走出国门、与国外同行建立了实质性的学术关系,从而实现了本学科在国际学术交流上的突破。
相对2008年以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类研究获得各类课题立项数量有较大的提升。从发表的论文来看,2008-2011年获得国家级课题立项的4项,占总数的2%;获得省部级课题立项的15项,占总数的9%;获得厅局级课题立项的3项。绝大多数发表的论文未获得课题立项和资金资助。由此可见,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受到关注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2008年以来,围绕北京奥运会,体育新闻传播学界加强了学科科研和教育成果服务于社会的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成立了“北京奥运境外舆情简报”工作组,编译《北京奥运境外舆情简报》共24期,为北京奥运会有关决策层提供信息分析服务,受到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与表彰。又如2008年以来,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主体的课题组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宣传十一五规划》、《体育宣传十二五规划》。由成都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组成的课题组完成了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委托课题《北京奥运会体育宣传分析报告》研究项目。
几年来,国内一些体育院校还利用自身体育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积极地为地方体育事业和新闻传播事业作出贡献。如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承担了四川省体育局委托的七集大型专题片《四川体育60年》摄制任务。沈阳体育学院新闻学教研室承担了多项本地研究课题,如“辽沈地区体育新闻传播现状调研”、“辽沈地区体育记者现状调查”、“辽宁省大众传媒与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后奥运契机下辽沈体育新闻传播的走势与应对策略研究”等。这些活动与研究成果都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2008-2011年国内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者的研究视野和领域极大拓展,同时研究者也更重视从体育新闻传播实践出发来从事与报道业务相关的研究。根据北京体育大学贾静副教授对这一时期106篇论文的统计,体育新闻业务类论文占到了样本量的36.92%,高于体育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类论文。其中涉及到的体育新闻基本技能有:体育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体育媒体技术、泛体育新闻业务等。涉及体育新闻高级技能有:体育新闻策划、体育新闻选择、体育赛事报道、体育专项报道、体育深度报道、体育人物报道、体育翻译等。贾静副教授认为,这些研究超越了传统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业务的研究范畴,开始出现针对体育新闻特殊性的新闻传播业务研究,带上了浓厚的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色彩。
贾静副教授在对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后还发现,超出传统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文献占到样本总量的22.32%。(贾静: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及趋势)其中包括体育新闻传播播音主持解说、体育摄影、体育媒介经济学、赛事媒体服务、体育公共关系、体育新闻发言人、赛事转播权、体育新闻传播学教育、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等。同时体育新媒体研究也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主流媒体。这显示出国内的体育新闻传播学者已经找到了体育新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基本领域,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基本完成了开疆拓土的工作,为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有关论文发表情况看,2008-2011年体育新闻及报道类论文共发表50篇,占了所统计的体育新闻类论文总数的绝大多数。这显示出国内研究者对体育新闻报道理论与业务保持着持续的关注。而体育媒介、体育电视、体育摄影、体育新闻发展史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见表5)。其中,体育新闻史和体育评论类研究成果较少。前者是体育新闻研究的基础,后者是很重要的业务类研究对象。这说明目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础还是十分薄弱的,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新闻及报道类研究论文在方法上大多为描述性研究和总结性研究,研究方法和视角缺乏新意,观点较为一致,重复性研究较多。
表5 体育新闻研究内容
在体育传播类研究方面,其内容主要涉及体育政治与对外传播、民族体育传播、奥林匹克传播、体育传播基本理论、体育广告与营销传播、体育传播效果分析以及体育大众传播研究等内容(见表6)。
数据显示,2008至2011年,有关体育传播的论文有30篇,占了总数的33%,体育大众传播依然是研究的重点。
赛事传播和新媒体体育传播成为2008-2011年体育传播研究的新热点。赛事传播的研究包括媒体运行、突发事件引导、媒介控制等内容,这反映出北京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为体育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者也很关注互联网、手机与IPTV等新媒体对体育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但是数据显示,在民族体育传播、体育电影、体育传播与社会关系、体育广告与营销等显示领域还有待研究的深入。
在体育新闻教育方面,相对2008年以前,2008-2011这类论文数量明显下降,显示出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情有所下降。
表6 体育传播类研究内容
2008-2011年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在方法上有较大进展。在发表的有关论文中,除采用传统的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方法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控制实验、实地调查、分层抽样设计与实施、问卷设计与可行性分析、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在上述研究中均有所使用。在理论工具上,也借鉴了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如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媒介生态理论、媒介双重性理论、“知沟”理论、“拟态环境”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媒介批判理论等等。虽然采用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的成果还不是很多,但毕竟展示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与国外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相比,目前国内有关研究尚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而言,其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研究人员不足,研究群体单一。目前国内开展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主体是10余所体育院校,所依托的主要是这些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和相关学科。从参加历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研讨会的人员来看,目前国内专门从事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人数大约有百余人左右。这与国外尤其是美国大学中从事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人数众多形成鲜明对比。美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成为热门学科与其职业赛事、体育媒介发达有关,但研究群体庞大显然会对其研究质量与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2)研究领域较窄。目前国内有关研究大多数仍囿于对国内体育报道实践中部分体育文化和传播现象的描述和逻辑研究,且基本上以对国内相关现象的研究为主,在研究面上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甚至日本、韩国等国的同类研究相比差距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中国的竞技体育体制是围绕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建立的,商业化的职业体育并不发达,这造成中国公众对于体育的认知还仅停留在强身健体和为国争光层面,无法形成国外那样的媒介体育传播文化。
(3)基础理论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薄弱。同其它很多学科一样,目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方向与选题受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申报影响较大,学界重视与热点问题及实践问题结合,却相对忽略基础理论的研究。表现在作为学科基础的体育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很少,对体育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与特点研究不够,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成果也比较少。另外,国内学者的全球性、普世性研究视野也很缺乏,导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语境和问题出现很大落差。
(4)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有待开拓。学术界通常把理论视为对某个过程的阐释,是一种用于阐释其他话语的更高级的话语形式,也是其他的话语形式可在其维度中找到自我归宿的“超话语”或“元话语”系统。美国传播学者罗伯特·克里格(Rohert Craig)归纳了修辞学、符号学、现象学、控制论、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批判理论七种传播学传统理论立场[13]:从这些理论与方法维度来比较,目前国内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多数偏重于简单的资料罗列及陈述,缺乏多重理论视角下的分析和论证,致使研究方法无法深入运用。体现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则是逻辑研究多,实证研究少。质化研究多,量化研究少。
基于以上存在问题的分析,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在下一阶段应当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重视开展体育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针对目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基础研究的薄弱状况,有必要高度重视相关基础性研究。这是关系到我们今后能否与国外同行对话,是否能被母学科认同及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国内学者应调整研究方向,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与研究,将更多的关注投放到体育新闻史、体育传播史、体育媒介史、体育文化传播、体育新闻报道技巧、体育宣传与公关、体育传播受众研究、体育传播心理等领域,同时重视翻译和引进国外具有代表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
第二,促进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针对目前研究成果较集中于本体研究的现状,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者应注重引入文化学、社会学、美学、哲学、历史学、符号学、叙事学、阐释学、现象学、修辞学、后现代理论、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研究等多元理论与方法,推动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向深化发展。为此各高校体育新闻专业和有关研究机构应在人才引进方面注重引进多学科人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加强有关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有意识地将母学科前沿性理论与方法引入自己的研究中,从而提升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水平。
第三,大力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无庸讳言,目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国内各高校体育新闻专业都应努力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重视派出教师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并力争举办一些高质量、高水准的国际论坛和会议,有条件的还可以引进部分国外资深教授来授课或讲学,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四,建立国内学术合作机制。针对目前国内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的现状,我们应当借助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的平台,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加强各校学者间的学术合作,如联合申报课题、合作编写教材、相互走访交流等。
第五,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力度。体育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服务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应当更好地为体育媒介、体育组织、体育公关机构和体育产业服务。为此,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应当继续及时跟进各种体育新闻传播现象,在第一时间为相关部门提供智力资源的同时,努力促使自己的研究人员直接介入体育媒介的研发和市场拓展中去,从而扩大研究触角,从市场需求出发,促使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能够赢得体育新闻业界和体育公关机构、体育组织、体育部门的信任与尊重。
中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经过十余年来的努力,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一批国内研究群体,建立了全国性学术组织,定期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开始与国外同行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在国内外相关学界与业界也开始初具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进入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时期,国内的媒体也因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而面临深刻的变革。因此,我们应当抓住发展的机遇,在肯定过去成绩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加强合作,更加努力,推动中国的体育新闻学传播研究更上台阶,取得更大的成就。
[1]郝勤.体育传播论[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8.
[2]王惠生.体育新闻深度报道[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3]黄签民.体育新闻摄影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易剑东.大型赛事报道与媒体运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任志萍.从语篇的角度看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体育新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6]薛文婷.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7]郭晴.北京奥运与舆论引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8]吴文峰.中国体育图书出版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9]兰迪·威廉斯著.付平译.好莱坞院线:100部好莱坞经典体育电影[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10]海德里克著.王群,任悦译.体育播音艺术:如何建立成功的职业生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11]劳伦斯著.杨燕超,毕小君译.数码体育摄影完全指南(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2]菲尔·安德鲁斯著.周黎明译.体育新闻——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3]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
Development Report of Sport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China(2008-2011)
Hao Qin et al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China 610041)
This report examined the research done in the field of sport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China from 2008 to 2011,covering such aspects as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papers,monographs,and textbooks,academic exchange,sponsorship for research project,and benefit brought by academic research to the society.It was found out that research done in this field increased greatly in number,research area expanded from sport journalism to a much wider range which included areas like sport communication,sport propaganda,sport public relations,sport advertising,sport video,sport books,and new media,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y tended to be multi- disciplinary.However,compared to what have been done by overseas scholars,domestic research was rather limited,with its research tools being insufficient,it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being rather narrow,and its results calling for improvement.The report concluded with some suggestions for carrying out research in sport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fundamental research,diversification should be the trend as far as researchperspectives and tools are concerned,great efforts should be exerted to promote academic exchange and collaboration,both domestically and abroad,and research should be further oriented towards benefiting the society.
sport journalism;research;development
G80-056
A
1001-9154(2012)03-0001-06
G80-056
A
1001-9154(2012)03-0001-06
郝勤(1955-),男,教授,新闻系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章为第九届体育科学大会专题主报告。
201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