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凤,李秀霞,刘春燕
(吉林师范大学a.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b.城市文化研究所,吉林 四平 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综合城市化水平发展问题研究
钟 凤,李秀霞,刘春燕
(吉林师范大学a.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b.城市文化研究所,吉林 四平 136000)
比较分析了1995—2010年吉林省四平市综合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城市化水平关系,从人口、产业结构和就业共3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四平市综合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结果表明:(1)四平市综合城市化水平15年来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总值偏低;(2)四平市城市化人口主要为市内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这是四平市呈现“虚城市化”的主要原因;(3)四平地区工业发展的较好大环境和资源基础对综合城市化水平贡献较大,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4)四平市就业结构为“一、三、二”模式,就业结构较落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完善措施.
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四平市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促进关系,最早对二者关系开展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1975年,他在《发展的模型:1950—1970》中运用数学模型,提出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指标之间存有一般对应关系[1].2002年,美国伊利诺依州立大学学者张宏霖[2]研究了中国1978年以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跨地区数据研究了全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增长的决定因素,证明经济发展和产品部门结构是省级城市化增长的决定因素[2].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化还没有完整统一的解释,但对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城市化这一提法都普遍认可.实际上,城市化不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城市的地域集中过程和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还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3].因此,城市化的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且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4].我国学者闫晓红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利用城市化水平内生增长模型和27省宏观面板数据,研究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5].吕璐在2005年根据1978—2002年的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数据,引进虚拟变量,建立了回归模型,证明我国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高度正相关[6].陈红梅等在2007年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可以显著促进经济增长[7].李秀霞等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运用人口变动和产业结构演变与土地利用的互动作用机理得出四平城市化的现状[8].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促共进规律,但对具体区域而言,受其原有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和发展现状等原因的影响,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还需深思与探讨.本研究以四平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分析,揭示了四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力求从人口、经济和就业等方面解决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虚城市化”问题(“虚城市化”主要指由于缺乏户籍制度以及依附其上的相关制度的接纳存在问题,导致城市化进程中某些非城市居民不能改变原有身份,难以形成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因而成为游离于城市之外的特殊群体的状况),并力求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
四平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之间,东北区核心部位,现辖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区、铁西、铁东区和辽河农垦管理区.2009年末总人口为339.1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26.6万人,占总人口的37.3%,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0.9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四平地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78年GDP仅12.52亿元,2009年已达658.6亿元,32年间增长52.60倍.由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四平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均GDP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1978年到2009年的统计数据看,四平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要慢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段期间,四平地区人均GDP由479元增加到19 468元,共增长40.64倍,而全国人均水平则从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09年的28 542.87元,共增长74.92倍.
单一的城市化水平测度难以涵盖城市化的各个方面,因此测定主要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根据各因素对综合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程度,将其测度的层次结构分为3层:最高层为目标层,即综合城市化水平;中间层为准则层,即推进城市化发展的4个方面,主要选用社会生活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4类指标;底层为指标层,即19项测度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具体指标(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邮电业务量、非农产业产值比、人均GDP、工业化率、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非农业人口比、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密度和城镇人均住宅面积等).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在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各指标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最后结合调研数据以及统计资料进行Matlab综合计算,得出改革开放后四平市综合城市化水平值.城市化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与经济和社会变动关系密切.本研究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测算出城市化发展的综合水平值,以多项社会与经济指标代替单一指标,从而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四平地区城市化水平.图1为1995—2009年四平地区综合城市化水平值变化图.
图1 改革开放后,四平地区城市化水平值Fig.1 Value of Siping's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 level sinc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由图1可以看出,近15年来四平地区综合城市化水平呈现缓慢的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但总体值偏低,发展速度较缓.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9],比较发现改革开放初期至1985年,由于良好的国家政策和区域经济大环境的背景影响,四平地区城市化水平值虽略低于吉林省城市化水平值,但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综合城市化发展潜力较大.但从1985年至1997年,由于经历产业转型和工业经济的衰退,四平地区的城市扩展速度减缓,城市化水平值低于全国和吉林省平均水平值,城市化发展基本停滞不前.直至2001年,受地区产业发展战略和国家宏观指导的影响,四平市整体产业发展再次出现转型,综合城市化发展水平开始呈现较快发展,且发展速度趋于稳定,但总体值仍然偏低.
根据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成果经验可知,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主要有非农人口比重和产业结构,而就业结构是综合城市化发展潜力的直观显现,因此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四平城市经济发展数据,主要从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3个方面分析四平市综合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主要问题.
四平地区人口特征可以概括为以农为本,人口数量相对稳定,人口构成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占绝对比例.目前该市总人口339.1万人,总户数113.90万户,平均每户2.98人,人口密度为987人/km2,在吉林省各区县市中属于中低密度.全市农业人口212.5万人,占总人口的62.7%,这体现出四平市是农业大市的基本人口特征.
学术界一般认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就标志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开始.1978年四平人口城市化率为22%,超过了10%的起步标准,此后,四平地区非农业人口比率增长速度稳定,2009年达到37.7%,如图2所示.受国家计划生育基本政策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四平市人口增长较缓慢,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同时,通过对四平市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净增长占总人口比例极小,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四平市外流人口较少,人口流动主要为本市域范围内的迁移和流动,且因难以改变原有的户籍身份,形成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故对周边市区和省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
图2 改革开放后,四平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变化情况Fig.2 Change of Siping's urbanization level sinc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四平于1983年9月成为地级市,辖区内有铁东区和铁西区2个市辖区和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公主岭县和双辽县共4个县,并下辖14个镇.2009年底各市县建成区面积增加不足1倍,而下辖镇增加到了102个,27年间增长6倍多,这表明四平城市的发展与城镇数量和规模的增大关系密切.截止2009年底,四平地区人口密度远远超过吉林省平均水平,但城市(镇)平均密度基本相当,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城市的人口聚集度较低.同时,四平地区坐落在我国人均耕地较多的吉林省,由于人口城市化进展总值增长趋势偏缓(如图2所示),导致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人口和过剩劳动力,农村人地矛盾关系呈现恶化趋势.虽然土地生产率水平较高,且主要农产品亩产量在我国位居前列,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较缓,受到人口城市化增长速度偏低的严重制约.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农业发展的规模和机械化,阻碍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导致农业发展萎缩.以上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四平人口城市化发展潜力不足,生产率不高,且“虚城市化”现象明显.
农业一直是四平地区主要的产业方式,目前四平市已经形成粮食生产、畜牧业、多种经营、个体私营经济和农业机械化五业并举的经济格局.但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非农业生产占用耕地迅速增加等原因,农业产值所占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趋于下降.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四平市的工业发展基础较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在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中,工业税收达到20.5亿元,超过全部税收的60%,工业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此外,由于四平地区连续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整体协调度不断增加.
四平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农业大市,1979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达45.7%,几乎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2,而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共占54.3%.经过30多年的发展,2009年四平市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为略低于1/3.通过1990年可比价分析,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呈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于国家及吉林省产业布局政策的影响,导致四平市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发展则比较缓慢,其产值比重甚至还下降了0.3个百分点,但在1990年代之后又发展迅速,至1995年已超过第二产业.图3为改革开放后四平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总值的变化情况.
图3 改革开放后,四平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总值变化情况Fig.3 Siping's total value changes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sinc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由图3可以看出,四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需要相比仍相对落后,从2006年开始,快速发展的第二产业已逐步超越第三产业发展水平.2009年,四平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0.6亿元、261亿元和217亿元,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仍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表明,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较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须以三次产业的高度发达为基础,其中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的逐渐升高.图4为改革开放后四平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化情况.
图4 改革开放后,四平地区三产业比重变化情况Fig.4 Siping's proportion changes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sinc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由图4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四平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总体说来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随着推进国企改革、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加大固定资产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四平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加大.此外,第三产业的缓慢发展导致城市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影响了商品需求和资金流通等诸多方面,进而造成四平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农业是四平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滞后不仅制约了四平市的进一步发展,也制约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导致第三产业无法得到有效需求和充足劳动力支持,造成发展乏力.两者相互作用造成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导致整体区域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增长缺乏持续力.
图5为改革开放后四平地区GDP中从事三次产业的人员比例.由图5可以看出,四平地区就业结构为“一、三、二”模式.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与其紧密相关的就业结构十分落后.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渐降低的情况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2以上说明四平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收入均相对较低,具有就业范围广、容量大等特点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就业吸纳能力差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四平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第三产业的发展除取决于居民收入状况外,还必须具备客观的硬件环境,即人口相对集中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图5 改革开放后,四平地区GDP中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Fig.5 Siping's employee proportion of the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sinc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一般会随着本区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缩小.四平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45.7%下降到2007年的34.1%,下降过快;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56.7%下降到2007年的53.5%,下降相对过慢,而第二产业的变动趋势正好相反.因此第一产业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不得不容纳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口,导致四平地区整体劳动生产率逐步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以上研究与论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四平市综合城市化水平15年来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总值偏低;
(2)城市化人口主要为本市内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这是四平市呈现“虚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3)四平地区工业发展较好的大环境和资源基础对综合城市化水平贡献较大,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
(4)四平市就业结构为“一、三、二”模式,就业结构较为落后.
针对四平综合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从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
(1)完善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四平市农村目前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仍是土地资源,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核心在于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要在确保农民土地权益前提下,加快健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流转市场,使农民无后顾之忧地脱离土地,进城务工.因此,可在四平市推广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逐步实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的流转模式.此外,要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改变四平农民长期被排斥在土地要素市场化进程之外的格局,使农民能够真正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进而推进人口城市化水平,而非“虚城市化”.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综合城市化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综合城市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四平市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经验,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高度,培育和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市化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结点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集聚与以服务业发展为特征的产业转型.一方面,城市化是产业集聚的过程,这导致生产要素和人口的集聚,必然带动一般性和生产性消费需求,因而可以有效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这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在政策支持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四平地区教育、科技、文化的聚集发展.集中主要精力进行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原有的较好的工业基础和环境上促进工业聚集发展.同时,推进第三产业的集聚发展,提高教育、科技、文化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发展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好基础.可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品牌名优的文化产业体系,如以四平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培训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四平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的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
(4)促使资源合理转移,提高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随着四平地区经济的发展及本区域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在总产值和劳动力就业构成中的份额会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构成份额会相应增加.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促使四平地区资本、劳动力、原料等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方向转移,逐步接纳个体化、小规模、依靠个人创作和传统技艺发展的市场主体,进而接纳涌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完成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地域转移.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和集聚,加强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教育可以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1] 张颖,赵民.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J].城市规划汇刊,2003(4):1-9.
[2] 张宏霖.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C]//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陈甬军、陈爱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22-33.
[3]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4.
[4] 黄丹.关于河南城市化发展的SWOT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93-95.
[5] 闫晓红.城市化水平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1(3):25-28.
[6] 吕璐.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实证分析[J].天府新论,2005(4):58-61.
[7] 陈红梅,陈雪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1):87-90.
[8] 李秀霞,郑岩岩.吉林省四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J].人口学刊,2005(5):38-43.
[9] 尹芳,冯敏,钟凤,等.基于GIS的四平市城市扩展遥感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4):242-247.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 level of Siping in Jilin province
ZHONGFeng,LIXiu-xia,LIUChun-yan
(a.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 Science,b.Institute of Urban Cultur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Jilin Province,China)
The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 level,population urbanization level and industrial urbanization level of Siping in Jilin province are analyzed,based on the basic data from 1995 to 2010,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 a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population,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The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 levels of Siping in the 15 years show a steady upward trend,but the overall values are lower.(2)Population urbanization of Siping is mainly due to the transfer of rural population to urban population of local area,which is also the main reason of“virtual urbanization”.(3)The better environmen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base contribute greatly to the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 level.The developments of prim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are arrear of that of secondary industry.(4)Employment structure of Siping is“first,tertiary and second industry”model,which is over backward.Finally,aiming at the above problems,some relate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population urbaniz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employment structure;Siping
F293.1
A
1671-1114(2012)03-0060-05
2011-11-09
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90514);吉林省科技厅基金资助项目(20080605)
钟 凤(1981—),女,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校 亢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