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研究述评

2012-01-03 11:55曾本君
关键词:友情强度结构

曾本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广州 510540)

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研究述评

曾本君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广州 510540)

人的各种活动行为,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社会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需要结构的研究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对于需要的界定、类型的划分见仁见智,通过分析大学生需要结构的测量工具、研究现状等内容,整理出大学生需要结构研究的主要结论,以便对后续研究有所助益。

当代大学生;需要;需要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荀子有言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个体在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会出现新的欠缺,产生新的需要。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是较为复杂的,其需要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社会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而且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其推动力就越大。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需要结构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界定需要的概念?如何合理地将需要分类?如何测量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结构?不同地域、类型、专业、年级等大学生需要结构有何共同点和差异性等问题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二、概念的界定

从广义而言,需要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界定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哲学、社会学等领域,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一种机制,表现为人的欲望和要求,这种欲望和要求是人从事生活活动的动机,人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社会中的一切现象和事件都是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活动的结果,人的需要若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人和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1]。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类首要的需要是个体有机系统的需要一营养、两性及传种、防御及日常生活必备品,而更高层次的需要表现在社会的和精神的方面[2]。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的或最终的动因,是不依赖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3]。社会工作辞典认为,需要是为了生存、幸福和完善而体现的生理、心理、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4]。

在心理学领域,黄希庭(1991)指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它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5]。车文博等(1995)认为需要是人对其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客观条件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既是自身属性的表现,又反映了个体对外部条件的依赖关系[6]。彭聃龄(2004)认为,需要就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7]。另有学者认为,需要是个体感到某种欠缺而企图获得满足的内心状态[8],是人积极活动的源泉。

三、需要的分类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对大学生需要的研究,在国外可追溯到纽约大学柏力梭提出的社会需要分类法,是对需要评估研究的基本理论导源。勒温把需要分为两种:需要和准需要,需要是指客观的生理需要;准需要是指在特定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物起实际影响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麦克米兰把人的需要分为权力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及成就的需要三类。奥尔德弗在1973年对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人的三种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关系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并指出这三种需要是后天学习形成的,不一定严格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排列,是可以越级的。

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则始于赵建华对我国大学生需要的理论探讨[9]。陈沛霖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自主和尊重的需要、贡献的需要五种。叶忠根等(1986)调查了广州地区九所高校1172名大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从学生所填的40种需要中归纳出排在前10项的需要类型:对渊博知识的需要;对社会安定和生活安定的需要;对取得学位、社会地位的需要;对发挥才能和创造精神的需要;对实现四化的需要;对社会主义文明的需要;对友谊与爱情的需要;对自由、民主的需要;对机遇的需要;对共产主义理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需要等[10]。

孙宝志(1986;2001)对大学生的需要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认为大学生的需要有3大类13种,提出了TGO理论,即大学生的需要分为成才需要、成长需要和服从需要3类,包括专业学习、道德修养、锻炼身体、友谊、荣誉与自尊、追求真理、艺术欣赏、娱乐、师生感情、充裕物质、爱情、遵守纪律、劳动与卫生和其他等3大类13种,探讨其时代特点和变化规律[11][12]。

黄希庭等(1988)采用自编的需要调查表对大学生的需要进行研究,把大学生的需要分为6大类18种,6大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发展需要和贡献需要。18种需要即维持生存的需要、物质享受的需要、性的需要、秩序的需要、躲避羞辱的需要、躲避伤害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求援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权力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发展体力的需要、助人的需要、建树的需要、奉献的需要[13]。在后续研究中,黄希庭等(1994)对随机抽取的问卷进行了系统聚类,把大学生的需要结构分为发展型、冲突型、享乐型和奉献型四类[14]。

陈陈等(2004)以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人类发展的生态学模型和生态学的“关系”视角为依据,对大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15]。这是大学生需要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但是其样本不够广泛,结果代表性弱。时建朴等(2005)将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分为21种,在黄希庭等提出的18种需要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的需要、心理素质的需要和求职的需要,认为需要发展的社会性弱化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16]。

四、测量的工具

关于大学生需要结构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心理学还几乎没有,80年代后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需要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黄希庭对大学生需要的研究在国内影响较大,其自编的“大学生需要结构调查问卷”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广泛使用,具体内容见表1。

时建朴等(2005)认为,21世纪的大学生需要结构中,在18种基本需要的基础之上多出了三种基本需要,即环境的需要(渴望良好的学习、娱乐、宿舍环境,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心理素质的需要(良好的性格,融洽的人际关系,自尊、自信、快乐、充实)和求职的需要(渴望获得文凭及各种证书,如CET4/6证书、计算机证书等)。

表1 大学生基本需要的种类和内容

五、当前研究的现状

孙宝志(1986;2001)对大学生的需要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他们采用综合研究的取向,制订了大学生的需要目录,要求被试按需要项目支配自己行为的强度进行等级赋值。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有三项共性因素的贡献最大,分别是“追求真理和专业学习(正向作用)——充裕物质和爱情(负向作用)”、“遵守纪律和劳动与卫生”、“艺术欣赏与娱乐和友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需要的TGO理论,认为大学生的需要基本上可分为三类,按照相对强度依次为:成才需要(need for talent),包括专业学习、追求真理、荣誉与自尊、道德修养等;成长需要(need for growth),包括充裕物质、艺术欣赏与娱乐、爱情、锻炼身体和友谊等;服从需要(need for obey),包括遵守纪律、劳动与卫生、师生情感。这三类需要中又包含很多次级需要,其相对强度又各不相同。它们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例如,如果过于追求属于成长需要的充裕物质和爱情,必将影响对成才需要的满足。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代大学生的需要层次虽然随年代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是仍呈现相当的稳定性,表现在:对道德修养的需要始终位于需要层次的前列,对追求真理的需要相对恒定在需要层次的中间位次,对劳动与卫生、遵守纪律和其他的需要始终位于需要的最后位次[12]。

黄希庭等(1988)研究表明,学生对这18种基本需要的重要性的排列次序的问卷统计处理结果看,上述六类需要的相对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发展需要、尊重需要、交往需要、贡献需要、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18种需要中强度最大的前四位依次是求知需要、友情需要、建树需要和自尊自立需要;强度最弱的末四位需要依次为性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权力的需要和躲避伤害的需要[13]。

李娟等(1996)研究显示,大学生前五位需要(主导需要)依次是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强度最弱的五个需要(非主导需要)依次是性的需要、权力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求援的需要、躲避伤害的需要[17]。与此类似,刘承伟等(1997)对247名大学生需要结构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需要强度从强到弱依次为专业学习、外语和微机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文体活动、社会交往、爱情、社会工作、勤工助学、打工或从事经营性活动[18]。

李锐(1999)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需要调查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师专634名大学生18种需要结构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强度最大的主导需要为求知的需要、友情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建树的需要,强度最弱的非主导需要为性的需要、物质享受的需要、权力的需要、躲避伤害和躲避羞辱的需要;从需要的六大维度看,由强至弱依次为发展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贡献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19]。

时建朴等(2005)将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分为21种,其中强度最大的四位需要依次是友情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立的需要和心理素质的需要,这表明大学生的总体需要结构是积极健康的;强度最弱的四位需要依次是权力的需要、性的需要、奉献的需要和助人的需要[16]。

万晓红(2006)研究显示,大学生前五位需要(主导需要)依次是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建树的需要;强度最弱的五个需要(非主导需要)依次是性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权力的需要、躲避羞辱的需要、求援的需要[20]。

胡凯(2007)研究表明,大学生前五位需要(主导需要)依次是友情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建树的需要、维持生存的需要;强度最弱的五个需要(非主导需要)依次是性的需要、权力的需要、物质享受的需要、躲避羞辱的需要、求援的需要[21]。

秦永超(2010)研究表明,大学生前五位需要(主导需要)依次是维持生存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强度最弱的五个需要(非主导需要)依次是性的需要、求援的需要、权力的需要、躲避羞辱的需要、奉献的需要[22]。

六、结 论

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心理需要类型是多样化的;需要结构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我国大学生的需要结构具有共同的特征,但不同年级、性别和个体的需要结构也存在个别差异。从不同时代大学生心理需要状况的对比中可见,求知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这四种需要始终都是大学生的主导需要,说明尽管时代在变迁,但大学生对学习知识、追求自尊和独立自主、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追求成就等方面的需要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大学生需要结构的整体情况是积极的、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他们追求知识、勇于创新,主张社会秩序安定、稳定发展,渴望富裕同时又把个人的富裕同国家的富强紧密地结合起来。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40.

[3]赖黎明,张机,余喜,等.马克思主义人论与青年健康人格[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89.

[4]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2.

[5]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

[6]车文博,李诚忠,张燮.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76.

[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7.

[8]刘克善.人的需要系统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初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3):98-101.

[9]赵建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初探[J].教育研究,1985,(9):37-41.

[10]叶忠根等.广州地区1172名大学生个性倾向调查[J].心理学探新,1986,(4):15-18.

[11]孙宝志,韩民堂.大学生需要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6,(6):26-30.

[12]孙宝志,景汇泉.大学生需要理论的二十年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1,(5):608-609.

[13]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调查[J].心理科学,1988,(2):7-13.

[14]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45.

[15]陈陈,朱陈.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生需要分类的生态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5):53-55.

[16]时建朴,王瑾.关于当代大学生需要发展的调查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3(1):103-108.

[17]李娟,郭良才,龚京新.当代大学生需要特点的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6,(2):43-48.

[18]刘承伟.大学生的心理动力与高层次需要的培养.广西高教研究[J],1997,(3):41-43.

[19]李锐.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师专学生需要结构特点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5(5):32-35.

[20]万晓红.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5):43-45.

[21]胡凯.研究大学生需要心理,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41-43.

[22]秦永超.大学生心理需要现状研究——以洛阳三所高校

的调查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0.

A Review of Research about Needs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Age College Students

ZENG Ben-jun
(Tianhe College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40,China)

Behavior of human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 under the impetus needed.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college students’social main body position continues to improve,the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structure research can enrich and perfect.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views for the definition of need,the type of review,the structure of previous measurement tools students need to study the status of such an analysis,students need to structure and organize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to be useful for follow-up study.

present-age college students,needs,needs structure

G64

A

1672-0539(2012)01-105-04

2011-09-11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人文社科科研项目(2010THSGH005)

曾本君(1980- ),女,四川宜宾人,讲师,心理学硕士,主要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研究方向: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学。

韩冬苗

猜你喜欢
友情强度结构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论结构
我有友情要出租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我们的友情
论《日出》的结构
地埋管绝热措施下的换热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