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学科能力考查的演变及趋势

2012-01-03 09:20刘玉荣王后雄
中国考试 2012年5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新课程

刘玉荣 王后雄

高考化学学科能力考查的演变及趋势

刘玉荣 王后雄

我国高考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高考各科的能力考查经历了注重双基、探索建立能力考查目标、注重能力考查、加强探究能力的过程。通过回顾30多年来高考化学学科能力考查的演化,分析当前高考化学能力考查的现状,厘清高考化学能力考查研究和实践的演变,对今后高考化学能力考查的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

高考;化学;能力考查;演变;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揭开了新一轮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的序幕。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改革从未停止过,其内容和形式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能力考查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逐步建立、规范和完善,对选拨高校新生,促进中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化学学科能力考查内容一直随着高考改革的进程而演化,能力考查的演变反映了学科能力的改革与发展,其演化历程体现了整个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的实质。

1 高考化学能力考查内容的演变

恢复高考至今已30多个年头,随着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化学高考命题也在探索中不断改革和发展,从注重双基到建立能力考查目标,注重能力考查到加强探究能力考查,化学高考命题可分为四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高考恢复期,注重双基(1977—1982年)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开始实施全国统一高考。1978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说明,提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1978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2](以下简称《大纲》)规定了考试范围和具体要求,着重在打好基础上下工夫,把注意力放在巩固过去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并规定命题范围不超出本《大纲》。随着中学教材的统一,1982年教育部停止编印《大纲》,规定高考命题严格限制在中学教学大纲(以下称“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的范围内,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运用能力。教学大纲中化学考试要求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本计算、元素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六基)。

这个时期的化学试题在继承中有所发展。1978年的试题基本延续了20世纪60年代的形式,1980年出现5道选择题(选错倒扣分),1981年、1982年选择题题量增大,试题的类型主要有填空、选择、正误判断、问答、改错、推理和计算等多种类型,每年的题型、题量都有所变化,考查的内容都非常基础,主要包括了教学大纲中五个部分的重要内容,但覆盖面不宽;考查内容为书本上的知识及书本知识的直接应用。试题严格按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材重点,着重考查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试题重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1.2 第二阶段:改革实验期,探索标准化考试(1983—1987年)

1983年开始,高考实施“科研先行”的工作方针,进入从恢复到改革的转折期。1985年从美国引进了标准化考试,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此后,试验的科目和范围逐年扩大,经过4年的试验,1989年推广到全国29个省份。同年8月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在全国实施。1985年上海首先试行了会考基础上的新高考科目改革,并取得了高考单独命题的权利。

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把中学化学教学目的修订为: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并把能力要求具体为“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

这个阶段高考化学试题题型保持了相对稳定性,虽没有明确的题型名称,但主要是选择、填空、判断正误、推断、实验、有机、计算,其中判断正误题从1984年始取消。根据标准化考试理论,增加试卷长度、选择题的题量和内容的覆盖面有利于提高试卷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因此该阶段增加了采分点,减少了分值,即试题趋向小型化,选择题的数目增加,扩大了所考知识的覆盖面,为减少评分误差,使考试逐步向标准化过渡。从1984年到1987年还设置了10分的附加题(成绩不计入总分),供重点院校录取时参考。从1983年到1987年总题量分别为31道、37道、40道、45道、52道题(不包括附加题)逐渐增加,考查知识内容覆盖面加大,试题难度有所提高,难度梯度更加合理。由于题量较大,要求有较快的解题速度,对能力的要求更高,主要表现在推理判断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简单的基本实验的能力、化学计算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该阶段高考题逐步探索以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的转变,遵循“两个有利”(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中学教学)、“两个不超”(不超出教材范围、不超出《大纲》与《考纲》)的原则,注重双基和能力的考查,注重智力的开发,试题开始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过渡。

1.3 第三阶段:标准化命题期,突出能力考查(1988—1997年)

1990年修订的《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在能力要求的表述上没有变化,但把中学化学内容分成了三个阶段:初中阶段、高中必修阶段、高中选修阶段。90年代初,高考各科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规范了考试要求,标志着科学化、标准化高考命题的实施。该考试说明指出:“各科试题均力求在全面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发的《化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化学科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应具有的思维能力”,高考明确了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和能力的品质”两个部分。化学教育专家和高考专家根据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认知心理学、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以及闭卷笔试的测量方式和多年命题实践,对高考中测试的四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做了具体的、可测量的界定,更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掌握,也便于命题者规范命题能力范畴,保持考试公正、可靠、有效。还规定了试卷的形式和结构、各部分内容的比例、试题难易比例,并提供了样题和样卷。

此阶段的化学试题题型逐渐固定,第Ⅰ卷均为选择题,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5%~60%,1988年、1989年选择题单选和多选混编,1990年开始把第一、三题设为单项选择,第二题有1~2个正确答案,这样,把难度不同的题目进行分类,有利于区分度,试题的难度梯度也更加合理,而且第二题中1~2个答案混编的题目能使猜测程度下降,有利于提高试卷的信度。第Ⅱ卷设计了实验、无机、有机、计算四个大题。各题的考查功能也基本固定,第Ⅰ卷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Ⅱ卷四个大题分别考查实验、无机、有机、化学计算等内容,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通过实验题和计算题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通过无机和有机的信息给予题或框图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力题型的设计和回答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第四阶段:高考和课程并行改革期,命题凸显学科特色(1998—2006年)

1998年教育部提出,为了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考将进行内容与形式的改革,高考科目将实行“3+X”方案。1999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高考与课程进入并行改革时期。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4]

2002年对《全日制普通高中中学化学教学大纲》[5]又进行了修订,沿用了原大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四种能力”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强调各种能力在学习活动中综合表现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3年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6]提出了“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能力目标。

1.4.1 “3+X”科目改革,建立综合能力考查目标

1999年,广东率先开始实施“3+X”高考科目改革试验方案;2000年后,广东省调整为“3+综合能力测试+X”。2002年,这一改革在全国范围推行,大范围实行了“理科/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高考内容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中学的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该模式实现了高考内容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实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查,也符合知识经济与文明社会发展对于高考改革的现实诉求[7]。在此背景下,理化生三个学科研究确立了理科综合能力目标,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能力方面,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学科知识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提出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要求。但是理化生三个学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特别是高中阶段实行分科教学,能够综合的内容十分有限,即使有交叉内容,也不是各学科的主要内容。因此,理科综合缺乏坚实的基础,如果一味强调综合择势必会削弱对主体内容的考查。经过5年实践后,理科综合测试于2005年采取分学科列出理化生三个学科能力目标的方式,试卷结构做了相应调整,不再设置多学科综合试题。这种调整符合高考命题和中学教学的实际,得到了高校和中学的肯定[8]。

1.4.2 注重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

在综合能力测试(理化生政史地六科)中化学约占15%;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理化生三科)中,化学约占36%,其中选择题一般为8道,非选择性一般4道左右。因为科目多,时间有限,考题覆盖面减小了,能考到的知识点集中在主干知识上。但是高考化学试题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这类试题能够较好地区分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也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日常生活现象和事件、当前科学事件、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等创设情景,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单科)试卷中沿用过去3+2的模式,但选择题量有所减少,分值也减少为44%左右。命题强调考查与大学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调以中学化学主干知识为载体,对化学学科的各种能力进行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选拔出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好、潜力大、有创新意识的考生。

2 高考化学能力考查的现状分析

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高中阶段课程改革,试行国家课程标准。2007年首批实验改革区开始实行了课程改革后的高考。各科确定了课程标准后高考的能力目标、考查要求、原则和方法,建立了新的试卷和能力常模。命题很好地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呈现“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稳中求活”的特点,实现了大纲卷考试到新课改考试的顺利过渡。化学学科在能力考查特别是探究能力考查等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明确命题指导思想,加强化学科学素养考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明确指出了“课程目标”的能力要求,即科学探究能力;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的能力等)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据此,200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为首批四省区新课程高考研制了符合课程标准教学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版)》[9],其命题指导思想为“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以化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为考查重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即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化学科考试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考试大纲中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分为三大类、11个能力要素如表1所示。

表1 化学学习能力要求的类别及能力要素

3种化学学习能力均以思维活动为核心,其文字表述中饱含着对学生化学学科思维的考查,如利用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化学研究前沿问题等作为教学情境。在落实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化学科学方法、相关思维方法的考查重点。利用物质的鉴别及分离与提纯、物质的制备、物质组成测定、物质结构分析、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化学具体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从微观、宏观、符号3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思维方式等,为推动新课程实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10]。对于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因为培养信息的分析、加工处理及应用能力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信息的形式除了文字叙述,还采用数字、物质模型、实物图、坐标图、物质组成或结构图谱等图形或表格等形式。

试题以课标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结合化学新课程教学实际,以测试化学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主导,以课标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等为主要考查内容,重点考查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人称近年来高考为“科学素养立意”:提出高考试题“科学素养立意”的要素是“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情感、价值观”,比如2010年浙江省新高考化学试题联系生活、社会和科学发展,重视试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利用信息迁移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方法;内容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明显;试题设计进行了人性化的处理[11]。其他省份的试题也体现了类似的特点。总之试题以化学素养和能力立意为核心,注重考查化学主干知识及应用能力;以化学各种信息形式为载体,重视考查化学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以实验分析为途径,注重考查科学探究能力;以真实问题为情境,注重考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

2.2 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提倡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6]。科学探究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新内容和亮点,不仅作为学习的方法,而且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科学探究,无论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还是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进行理论探究,其过程大致要经历8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评价也主要根据这8要素进行。近几年课程标准高考化学试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涉及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而不包括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过程。这两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都是以实验为依托对探究能力进行考查,根据各种探究能力的模型和国外探究能力考查的评价目标[13,14],将目前高考中的探究能力分解成实验方案设计、按规定完成实验操作(用语言描述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处理与解释、实验方案评价等四个方面的技能。

以方案设计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包括:①设计探究主题的全过程方案;②按照题目要求完成探究过程部分方案设计或回答探究过程中的有关问题;③进行探究方案的分析评价,科学合理开放地作答。[15]

总之,试题以新情景创设为依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解决化学问题能力和化学探究能力;以选择的背景材料为主题,考查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设问多、容量广、跨度大、层次深;以方案设计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分析近几年实验区新课程高考理综和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突出了对实验探究、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试题材料与情景多以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体现了新课程化学考试大纲的目标和要求中所强调的“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纵观各地试题,卷Ⅱ的实验题多以实验探究形式呈现,无机推断、有机推断都摒弃了传统的远离真实情景的框图推断题,代之以“工艺流程”、“操作流程”、“有机实际合成路线”等实际应用流程设问。

3 高考化学能力考查的趋势

随着教育测量理论的发展和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理念和内容的变化,考试理念由单一考试想多元评价的跃升,对高考命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更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新的考试与评价理念,高考化学学科应进一步完善知识和能力目标体系,调整试卷结构,建立能力量表,力图实现能力与内容的统一,使高考命题科学化、标准化更上一个新台阶。

3.1 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细化能力目标内容

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化学教学内容相比,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范围相对较窄,教学难度和深度相对较大,知识内容标准或教学要求不够明确、具体。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实施模块化编写,高中化学新课程有六个选修模块,但试卷中涉及选修模块的比重偏小,限制过死,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分值也不多(比如2012年江苏高考化学考试说明中规定,必考部分约占90%,选修部分约占10%),这样可能导致高中的一些选修课多样性的缺失,导致师生对所考化学学科内容的再次选择(如师生只选择少数固定的模块学习,不考的内容会放弃),这样的现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面、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内容标准,使考查的内容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知识内容和能力目标的对应、统一。在高考实践的检验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力求在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和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三者之间实现科学的统一。[16]新课标《考试大纲》对能力要求的表述较旧课程更加概括和综合,突出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能力,强调了探究能力。然而由于表述的凝练,易造成对能力理解和应用的偏差,而作为重要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模糊在其他能力之中,容易造成对能力要求的弱化。我们认为,高考化学测量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等五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可具体细化为能力亚层,如表2所示。

表2 高考化学测量的核心能力[17][18]

3.2 关注思维结构层次,建立科学评价目标

目前我国高考考试目标主要是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结合学科特点制定的,近年来,教育评价理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比如,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在考试中的运用,特别是该理论用于考试中的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方面。该分类法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5个层次:前结构、单一结构、多元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SOLO分类评价理论使教育评价深入到质的层面,显示出该理论无可替代的优点,SOLO分类法用于考试中的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既保留了原有得分点,又使答案有伸缩度,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还能够改善教学,提升考试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符合新课程改革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再加之在运用SOLO分类评价方法评卷时,其误差率也比较小,因此,广大教师对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而命制的试题及评卷方法均十分认同[19]。SOLO分类评价理论作为一种与学科教学和考试结合紧密的新的评价思路和方法,确有其坚实的学理基础和可靠的技术方法,是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和考试改革中,命题者正在探索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方法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推动新课程评价研究的开展,为建构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寻求合理的支撑点和突破口[20]。但是,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命题、评卷对命题人和评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人员改变传统观念,努力学习和研究如何在高考中更好地利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建立更科学的能力结构,并对能力进行分类、分层,为高校根据学校类型和特点选拨人才提供服务。

3.3 把握试题命制技术,确立能力考查取向

高考试题的编制的走向:一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二要以现实问题立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如图1所示。

图1 试题的结构和内容的技术要素[21]

一道好的试题应该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考查学生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能力。情景素材作为试题的载体,能够将所考查的核心知识、方法要素和多种能力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因此情景素材的收集、选取和优化直接影响试题的质量。

如(2009年广东卷16题)

磷钨酸H3PW12O40等杂多酸可代替浓硫酸用于乙酸乙酯的制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3PW12O40在该酯化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B.杂多酸盐Na2HPW12O40与Na3PW12O40都是强电解质

C.H3PW12O40、KH2PW12O40与 Na3PW12O40中都有相同的原子团

D.硅钨酸H4SiW12O40也是一种杂多酸,其中W的化合价为+8

该题创设了学生未曾遇到的新情景,以酯化反应,电解质,化学式,元素化合价等知识作为载体,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目前SATⅡ化学考试、IGC⁃SE的考试目标的设计模型,研究题型功能和试题的命制技术,界定试题的能力要求与试题功能之间的关系,保证命题的质量。

3.4 研究试卷结构要素,实现能力与试卷结构的统一

试卷的结构要素包括内容要素、能力要素、题型要素、难度要素、分数要素、长度要素、时限要素、等值要素等方面。为了便于考查,高考化学命题从知识内容的角度、题型、难度、时间、分数等方面对试卷进行了界定,但没有从能力的角度来界定试卷的结构。我们可根据新课程《考试大纲》考查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认知性和技能性学习目标的界定,借鉴布卢姆、加涅目标分类理论,将高考化学科的能力要求按认知水平大致分为四种一级指标,细化为二级能力指标并对各能力指标在化学高考题中的比例进行了理论构想(见表3),以便在命题时更便于操作和评价[21]。

不仅应该界定了解、理解、规则运用和问题探究能力在试卷中所占的分数比例,同时还应根据能力的要求从低到高与试卷的设计统一起来,实现能力结构与试卷结构的统一。

表3 高考化学能力要素及分数比例对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成林萍.3+X高考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DB/OL].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zhuanti/ggkf30/2008-12/17/content_16963823.htm 2008-12-17/2012-2-23.

[8]李勇.高考物理学科能力考察的路径和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66-70.

[9]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版)[M].2006.

[10]程国清.浅析新课程高考化学对3种化学学习能力考查的特色[J].化学教育,2009(9):32-34-80.

[11]张克龙.高考“科学素养立意”试题特征及命题策略探索——以2010年浙江省新高考化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3):43-45.

[12]刘江田.考查化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引领新课程实施[J].化学教育,2008(8):38-41.

[13]闫蒙钢,陈波.英国GCSE化学考试探究性技能评价方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55-59.

[14]郭玉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国外的研究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7):93-96.

[15]单旭峰.课程标准高考化学试题科学探究能力考查初探[J].化学教学,2009(4):31-35.

[16]王后雄.新课程下高考化学试题内容、结构及能力要素的初步研究[J].考试研究,2007(10):32-48.

[17]王后雄.新课程高考化学测量的能力要求研究(Ⅰ)[J].中国考试,2009(11):14-22.

[18]王后雄.新课程高考化学测量的能力要求研究(Ⅱ)[J].中国考试,2009(12):24-32.

[19]宋洁,赵雷洪.化学开放性问题的SOLO分类评价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06(4):64-67.

[20]黄黎明,颜穗芬.SOLO分类评价理论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天中学刊,2007(12):8-10.

[21]王后雄.新课程下高考化学试题内容选材及能力结构要素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7(8):35-42.

Chemistry Ability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Paths and Prospects

LIU Yurong and WANG Houxio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ina has been explored and developed for over 30 years.The ability assessment in every subjects has gone through the process which included stressing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establishing ability assessment goals,emphasizing ability assessment and enhancing inquiry ability.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 ability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represents the researching and practicing paths of chemistry ability assessment and put forward reforming goals for the futur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hemistry;Ability Assessment;Path;Trend

G405

A

1005-8427(2012)05-0030-9

河南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