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统计实践中,非抽样误差在总误差中占很大比重,其对整个抽样调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文章对非抽样误差的三种主要类型分别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降低非抽样误差的措施。
关键词:抽样调查 非抽样误差 降低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80-02
一、引言
统计误差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抽样误差,一种是非抽样误差。其中,抽样误差是由抽样的随机性引起的,可采用概率抽样的方式进行计算,并可通过调整样本容量、改变抽样方式等加以控制;非抽样误差是由抽样误差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不能对其进行准确计算。在统计实践中,非抽样误差在总误差中占很大比重,所以通过减少非抽样误差来降低总误差,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非抽样误差的主要类型
非抽样误差可归为三类:抽样框误差,无回答误差和计量误差。以下就这三类误差分别进行讨论:
1.抽样框误差:理想的抽样框是使目标总体和被抽样总体一致,但在实践中,难免存在目标单位和样本单位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从而使得目标总体与被抽样总体不一致,产生误差。这种误差不是来自于抽样的随机性,而是产生于不完善的抽样框,称之为抽样框误差。抽样框误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丢失目标总体单位、包含非目标总体单位、复合联接、不正确的辅助信息以及抽样框老化等。
当某些目标单位没有在抽样框中出现时,这些目标单位就构成丢失单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通过其他途径将其纳入到抽样框中,或对抽样框的数据进行调整;若抽样框包含某些非目标总体单位,应利用其他相关信息对抽样框进行调整,以此修正抽样框误差;对于复合联接问题,可通过先验信息进行调整;对于老化的抽样框,则需要对抽样框进行及时更新。
2.无回答误差是指在调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够对被选出的样本单位进行计量,因而无法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无回答可分为有意不回答和无意不回答,主要表现为:遗漏、无法查找、社会参与意识薄弱、拒绝回答,前两种都属于无意不回答,后两种则属于有意不回答。根据无回答的表现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比如:对无意不回答,就要求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认真仔细,对工作抱有负责的态度;对有意不回答,则要求调查单位事先做好宣传,尽量取得被调查者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也要尊重被调查者的隐私和自由。
3.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调查问卷的设计不合理引起的误差,这就需要调查单位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考虑全面;(2)调查人员个人导致的误差,每个调查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相差很大,对调查项目中某些细节的理解也可能与问题的设计初衷有所出入;(3)被调查者引起的误差,被调查者可能因为某些顾虑而给出不符合自身实际的答案。
最后,某些利益相关群体可能会影响调查结果,使其向他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就使得数据结果完全背离事实,对实际毫无意义。
三、降低非抽样误差的措施
由于非抽样误差在统计调查中具有重大影响,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出发,降低非抽样误差:
1.在主观上充分认识到非抽样误差的重要性,重视非抽样误差,树立减少甚至避免非抽样误差的信念。在很多统计调查中,很多调查员和调查问卷的设计者都忽视了非抽样误差,甚至数据分析者都只考虑抽样误差,而不考虑非抽样误差,这种对待非抽样误差的态度显然不利于降低总误差。
2.提高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统计调查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而且基层调查员的报酬也不高,这就使得调查员工作责任感不足,没有认真对待调查工作,进而导致一手资料的误差。对于这种情况,基层领导一方面要进行督促,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各种方式调动调查员的工作热情。另外,虽然一些调查员对待工作很负责,但由于能力欠缺,可能他们自己对问卷内容都没能完全吃透,就无法回答好被调查者提出的某些问题,这样不仅不利于调查工作的开展,而且会导致调查误差的增大。因此,在开展一项调查项目前,一定要先对调查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同时平时也要注意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调查员相应的业务素质。
3.加强统计调查在社会上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积极参与其中的重要性,消除他们对统计调查的偏见,以此降低由被调查者引起的非抽样误差。我们也可以看到,每次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大众一方面怀疑统计数据作假,另一方面却是抽样调查时不合作,或者提供虚假信息,而这些虚假信息直接导致了统计数据可能不符合他们的预期。这种矛盾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众对统计调查的认识不足,而这又使得他们不支持、不配合调查工作。因此,纠正大众对统计调查的错误认识,不仅有利于统计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得到真实的统计结论。
4.树立客观的第三方精神。这就要求统计调查项目要有独立的经费来源,独立的、相对封闭的人员组织以及透明的统计调查实施过程。另外,甚至可以考虑建立独立的统计监督部门,对统计单位的统计数据进行审查。
此外,我们可以考虑从制度层面控制非抽样误差。制度层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角度:
1.政府的角度。目前由政府出台的统计方面的正式激励和约束制度主要有统计法、统计制度和统计调查管理条例等,但这些制度在市场研究中的约束力及其对推动市场研究行业的力度尚不明确。因此,在这方面,政府可以明确市场研究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规则,以此达到激励和约束的真正效果。
2.市场研究机构的角度。一方面,市场研究机构应对被调查者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市场研究机构应加强对市场调查员的培训,使其明确调查目标,调查内容,并且在薪酬方面可采取收益与工作量直接挂钩的策略。
3.社会非正式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角度。首先,要消除大众对统计工作的偏见,使其配合提供信息;同时统计工作者也要努力拿出高质量的数据,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使其成为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
统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真实的统计数据可以指导企业生产布置、国家宏观政策制定等。但如果统计数据本身就有很大的误差,不仅不能起到正面作用,还有可能误导领导层作出不利于实际的决定。试想某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若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需求大于真实需求,就会使得企业多生产,最终可能导致产品积压,利润下降;反之则导致供不应求,使生产者不能获得全部利润,还使消费者不能得到足够的效用。因此,降低非调查误差,从而降低总体误差,是统计调查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金勇进,蒋妍,李序颍.抽样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方匡南,王斌会.抽样框误差测量及其控制[J].统计与决策,2007(3)
3.郑霞,刘光珍,陈建阁.市场调查中非抽样误差的成因及对策[J].市场研究,2004(11)
4.梁芬莲.非抽样误差的种类及产生原因.财会通讯,2005(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 浙江杭州 310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