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史为鉴,才能明古今。文章通过对历年来山西城镇化发展进程的研究,在发展阶段划分上进行了改革创新,运用较多的资料数据客观反映出山西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总结出山西城镇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山西今后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合理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历史变迁 启示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03-03
新中国成立至今,山西省由于农业人口众多、经济结构不合理、各地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原因,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速度较慢,处于落后状态。近日,山西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5年山西省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每年要提高1.8个百分点,五年力争有3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如何尽快发展城镇化,将我省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上来,成为了摆在政府和专家眼前的重要课题。
一、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8.01%上升到2010年的47%,增长约39个百分点。然而,这60年的发展史是一个不平凡的过程,它既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大起大落、起伏跌宕,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趋于平稳、提速发展。根据城镇化水平的历年数据,可将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起步发展阶段(1949年——1960年)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在建国以前处于落后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经济开始恢复和稳步发展,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从1949年的8.01%增长至1960年的19.83%,平均每年涨幅为1.07%,增长速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逆城镇化”阶段(1961年——1969年)
“大跃进”时期,大批农民一度涌入城镇。6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进行总结和弥补大跃进时期的经验和损失,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一批城镇被撤销,城镇居民被迫返回农村,再者,这一时期“上山下乡”运动也逐渐展开。此阶段山西城镇化水平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倒退现象,由1961年的18.66%下降到了1969年的15.76%,平均每年下降0.32%。
(三)低缓恢复阶段(1970年——1978年)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以及“上山下乡”运动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滞后,工业发展缓慢。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缓慢上升,由1970年的15.76%增长至1978年的19.18%,接近1960年水平。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以低缓速度上升发展的恢复性阶段。
(四)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1990年)
20世纪80年代,先行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大量原本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涌向城市,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步伐的加快以及有关人口管理政策上的变化,这一时期,山西省城镇化迈出了新的步伐,县改市、乡改镇,晋城、朔州等地级市在原来的县级基础上成立,全省448个镇的由原先的乡改名并合并而来,城镇区划上的改变是的城镇化水平有了突出的进展;其次,山西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员,矿区作为山西城镇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为山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山西城镇化水平由1979年的19.81增长至1990年的28.90%,平均每年涨幅为0.76%,发展速度较快。
(五)缓慢发展阶段(1991年——1997年)
这一时期,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性。9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人口流动成为当时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凝聚力不断上升,包括太原在内的我省7个市或地区在这一期间城镇化水平均有重大发展。然而,大同、晋城、阳泉、朔州这四个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市由于这一时期的煤炭价格的降低,出现了人口大量减少的现象。这一时期,我省的城镇化总体水平受到较大影响,由1991年的29.06%缓慢上升至1997年的30.71%,平均每年涨幅只有0.24%。
(六)高速发展阶段(1998年——2010年)
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逐渐增强,城镇地区经济发展对人口聚集和拉动的作用越来越大,农村地区大量富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镇地区转移。并且近年来国家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支持以及我省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出台也促进了我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阶段,我省城镇化水平由1998年的31.03%增长至2010年的47%,平均年增长率为1.23%,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二、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及问题
山西省城镇化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仍然是我省城化发展的主要瓶颈。纵观60年来山西省城镇化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我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地区间差异明显
由于不同区域间受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地区间差异很大。山西人口城镇化水平在行政区域上表现为中部、东部和北部高,东南部次之,南部和西部低的特点。由表2可看出,截止2009年年末,位于中部的太原市和阳泉市,城镇化率分别为82.22%和59.11%,排第1、2位;北部的大同市和朔州市,城镇化率分别为51.95%和45.24%,排第3、5位;东南部的长治市和晋城市,城镇化率分别为41.04%和47.03%,排第7、4位;南部的运城市和西部的吕梁市,城镇化率分别为36.64%和36.63%,排第10、11位。现阶段我省各个市城镇化发展速度都已明显提高,但仍然有七个市的水平低于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47%。形势比较严峻。
(二)主要市镇大多是煤炭生产基地,矿区人口所占比重大
山西是全国的重要能源基地,煤炭资源得天独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发展又为煤炭生产提供着全方位的服务。全省众多城镇是靠煤炭生产的发展带动起来的,而这些城镇又成为了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全省现有11个地级市,其中的6个地级市均是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太原市是西山煤电集团的所在地,大同市是同煤集团的所在地,阳泉市是阳煤集团的所在地,长治市是潞安矿业集团的所在地,晋城市是晋煤集团的所在地,朔州市是平朔煤炭工业公司所在地。而在全省11个县级市中有7个市煤炭产区,古交市是西山煤电集团的重要矿区,潞城市是潞安集团的重要矿区,高平市是晋煤集团的重要矿区,介休市是山西焦煤集团所在地,原平市是同煤集团下属轩岗煤电公司所在地,霍州市是山西焦煤下属霍州煤电公司所在地,孝义市是地方国营煤矿的重要生产基地。工矿镇占全省建制镇总数的1/4。居住在矿区的城镇人口高达200余万人,占全省城镇人口的20%,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在山西城镇化的发展中,煤炭产业的带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山西经济的转型和产业格局的调整,单单依靠工矿企业吸纳劳动力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是不可取的。
(三)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化的表面特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城镇化反过来又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联动发展的过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达到高度聚集,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作为载体的城镇发展与此要相适应。山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之比为0.82,低于国际公认的1.4—1.5的合理水平,城镇化相对滞后,工业化相对超前。我省现同时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之中,按照上述理论,我省的城镇化水平应该是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然而,通过山西省与中部省份以及东部部分省份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的对比,可以发现我省和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四)城镇化质量较低
1.城市设施水平较低。由于我省50%以上的城镇为工矿型城镇,因厂设城,因矿设镇,城镇功能缺失、承载能力低下,一些城镇还仅仅是比较简陋的工矿生活区。城市基础设施资金不到位,新区开发步伐缓慢。2007年山西省与全国城市设施平均水平的统计资料表明,在衡量城市质量的6项重要指标中,我省只有2项(城市用水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余4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明山西的城市质量是比较低的,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环境质量较差。山西省城市环境不容乐观。2009年我国部分主要城市(省会及直辖市)空气质量指标情况显示:太原市可吸入颗粒指标高居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第10位,二氧化硫指标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排在第2位,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指标位居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倒数第5位,这说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的空气质量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是比较差的。当然,省会城市的情况并不能代表全省的情况,但是太原市的情况却是山西省的一个缩影(见表4)。
3.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依据人才、资本、基础设施等12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三级指标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后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我省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太原(第60位)、大同(第124位)、长治(第135位)、晋城(142位)、临汾(第178位)、阳泉(第182位)、朔州(第192位)、晋中(第212位)、吕梁(第220位)、运城(第284位)、忻州(第285位)。山西省大部分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在全国的排名也较为靠后。这也客观反映出了我省目前城市各项具体指标的落后,反映出了城镇化质量较差。
三、山西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启示
在对城镇化历史及我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后,笔者得到了一定的启示,同时也对山西城镇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经济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提升;同时,合理的城镇规划和城镇结构也为各种各样的经济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经济水平很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有政府主导的由上到下的推进模式,政策变动对城镇化的发展影响重大,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就会导致城镇化发展的停滞甚至是倒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员聚集到城市并安定下来,他们为城镇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各项服务,加快了城镇建设,城镇化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而逐渐步入正轨并开始加速。同时,我国城市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也在显著提高,城市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发展城镇化,就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活跃城乡经济,提高城镇地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二)合理优化城市布局,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城市规模越大,其集聚效应越大。前文中我们提到,山西省各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山西的大城市只有太原和大同两个,各分布在中部和北部,这对于总人口3400多万的山西省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也不合理。因此,我们应该合理优化山西的城市布局,在山西南部有选择性地发展一座人口规模较大的大城市,以太原、大同一起形成一个中心,两翼齐飞之势。
对于人口规模较小的中小城市,要强该地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将它们打造成所HMaFTHRvS//G1zrCAbiB0ydaotvp8F2AzAoQgwV4H3g=在区域的中心区城市。各中小城市间加强联系,形成几个规模较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圈。通过优化各类城市的布局,缩小各地区差距,实现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三)调整经济结构,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工业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城镇化发展的“发动机”。针对目前我省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情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城镇区域内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化的发展,缩小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差距。要扶持龙头企业,就要做到:第一,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交通及信息化网络,美化环境,提高城市吸引力,为资金、人才、技术的进入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第二,对市场前景广阔、经营状态良好、提供就业较多、经济规模较大的企业在政策上予以优惠和支持,推动投资多元化,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走招商引资、招才筑巢、滚动发展的建设路子;第三,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建立城市新兴科技工业园区,使工业化在带动城镇化的同时又不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第四,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同时兴建一批廉租房、公租房,使新进劳动力能较快安定下来,扩大了城镇规模。
综合以上几点,多管齐下,全力扭转我省龙头企业少、上市公司少的状况,最终通过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较快发展。
(四)加快工矿城市转型,推进资源型城市的深度城镇化
我省许多城市都是借据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的城镇化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城市城镇化水平低、质量差、剩余劳动力多等问题,加快工矿城市转型,使工矿城镇能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成了山西城镇化发展中要解决的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提高城镇质量,消除工矿城镇与所在驻地市、工矿城镇与邻边地区的二元结构。一方面,加快煤炭产业整合,加大经营体制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依托资金优势发展新行业,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规范投资行为;另一方面,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在煤化工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机电、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等产业,扩大经营范围,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此外,还要有选择性的发展高兴技术产业,不断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增强城市辐射力。
(五)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近些年,随着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越来越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成了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也就成了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的主线。在城镇的建设中,解决民生问题一般可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善市政设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居民用水、用气、用电,提高城市发展承载力。第二,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兴建学校、医院、体育文化场所。第三,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第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
以人为本、体现城镇化建设中的人文关怀,仅仅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够的,还要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下功夫。一是培养和保持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然而在我们今天的城镇化过程中,已经很难让看到曾让世人引以为傲的民族特色、中国元素、中国文化,许多城镇化过程仅仅是一个建新房的过程,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如果每一座城市在规划建设的同时都能将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和历史古迹融合进来,我们的城市会更加的美好。二是关注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现代化的宜居城镇,就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舒适感,群众的这些感觉不只是来源于物质生活的丰裕,还来自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