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三甲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策略

2012-01-01 00:00:00叶春
经济师 2012年5期


   摘 要: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特殊服务行业的医院同时具备有企业性质和社会公益性质两种属性,医院在尽到救死扶伤社会职责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文章围绕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完善成本管理机制、提高预算管理意识,以人为本、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思路。目的是:突出三甲医院特色,凝练学科方向,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医院整体实力。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三甲医院 创新策略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62-02
  
   医院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的中枢神经,对促使医院承担社会责任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财务制度及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我国医疗财务管理工作得到了良好发展,同时也为医院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全新挑战。众所周知,三级甲等医院是我国医院级别的最高等级医院,要向所属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服务。笔者所在的医院被评为“三甲医院”后,医院在机构设置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医院的财务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但是,笔者在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三甲医院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时,发现至今还有一些三甲医院在财务管理细节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由于医院财务管理模式跟不上卫生体制改革步伐,管理观念滞后,缺乏必要的财务成本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医院财务管理模式陈旧,经济效益不高;医院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医院的改革发展与创新。
   笔者长期工作在医院财务管理岗位上,并担任一定职务,非常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医院的筹资、投资和经营活动是否顺利进行离不开良好的财务管理程序。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医院改革创新的晴雨表和关键环节。要想进行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必须改变旧的管理理念,摒弃旧的管理制度,改革旧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使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呈现勃勃生机。
   一、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走访过一些医院,发现好多医院(包括三甲医院)的经营虽然有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有些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和系统的教育,理念陈旧。他们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就是记账、算账、报表然后进行统计,最后制表、将真实情况上报院领导就算完成任务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财务管理人员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院的决策和规划中,造成医院人员、资金运行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1.财务管理模式陈旧,医院经济效益受到影响。由于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以体现社会服务为主,投入不计成本,产出不计效益,再加上上级考核医院工作达标与否只强调门诊量和就诊率,不强调医院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忽视了医院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使医院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原地踏步,没有进展。更有甚者,一些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观念滞后,知识陈旧,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重预算、重统计、轻管理的思想,这样就增加了医院的经营风险,导致医院财经秩序较为混乱,经营管理漏洞层出不穷。这种现象的存在出现了经费浪费、物资严重流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又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笔者了解到,许多医院设立有经济管理科、财务科,分别进行财务核算,机构重叠、多套核算、会计监督不得力。这样的管理方法使医院财务管理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怎能不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呢?
   2.成本核算管理不完善,预算管理意识淡漠。医院财务部门通过成本核算与管理,不断降低医院的成本支出,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一些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却忽视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据笔者所知,目前,我国现在的会计准则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各医院都是单独制定自己的核算方法,仅局限于专人管理,没有全员意识。医院不能主动地计算总成本,缺乏合理的费用分摊基础,或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费用分摊只是按照自己的比例执行。其结果是:医院成本计算不切合实际,行政、后勤所发生的费用难以按比例计入科室。由于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不完善,使核算资料的采集、传输、统计、核算达不到科学化、规范化。
   笔者还发现,好些医院预算管理执行得不严格,没有按照预算安排的项目控制经费支出,预算执行率不高,预算安排和执行形成“两张皮”,使预算失去了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还有些医院在安排预算时,没有把预算经费、预算外经费、库存物资款同时纳入预算管理之中,使得经费的投向和投量准确率不高,“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的原则坚持得不好。
   3.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最近几年,由于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编制基数不够,基本没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编制太少,造成人才流失的严重后果。一些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严重短缺,只好雇请合同工、临时工或返聘离退休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不关心,只关心自己每月的薪酬能否按时发放,是否多挣一些加班补助费。由于财务部门人少事多,一些科班出身的管理人员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