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表演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借助舞蹈者的动作把生活之美艺术地再现于舞台中。舞蹈表演艺术具有两个特征,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和形神兼备。我国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表演艺术的培养存在着如下问题: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冲突;课堂学习与舞台锻炼的分离。为此,高职院校要做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同时,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化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舞蹈表演艺术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 舞蹈 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25-02
一、舞蹈表演艺术
1.定义。舞蹈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也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必要组成部分。无论贫穷与富贵,无论种族与民族。非洲的部落中,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也不管是妇女还是男人,只有乐器的声音一起,人们就能够随着这美妙的歌声翩翩起舞。古往今来,人们对舞蹈给以了不同的定义,例如“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是通过人体有节奏的动作来塑造舞蹈形象,表现社会中的人的思想感情”;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舞蹈是“流动着的绘画和活的雕塑”。
舞蹈表演艺术则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不同于绘画、摄影等,绘画、摄影等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画笔、相机等工具,将人、自然与社会的美展示出来,艺术家需要的是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要善于发现存在之美。例如最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幸福》照片,摄影家抓住了爷爷亲吻孙子的那一温馨的瞬间,把人伦之乐、家庭之福完美的展现了出来,感动了无数人的心。舞蹈表演艺术则不同,它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需要艺术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把美展示出来,因此它是一幅流动的画面。舞蹈表演艺术也不同于声乐、曲艺等,虽然声乐、曲艺等艺术也是需要艺术家的演奏才能展现出来,舞蹈表演中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声乐、曲艺等艺术,但是舞蹈表演艺术不是借助于乐器把美好的事物展现出来,它借助的正是舞蹈者本身的身体,通过舞蹈着的人体动作把生活中的美艺术的再现于舞台之中。因此,舞蹈表演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具有自己的特征。
2.舞蹈表演艺术的特征。韩丹认为“舞蹈艺术这种以人体为借鉴、以动作语言为表现手段的特性,决定了舞蹈所具有的特殊性:一是强调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二是情感的表达要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甚至呼吸紧密相连,三是将生活中的各种情态抽象并升华为肢体语言,并用富于抒情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方式往往超过了生活的常态,并采用人体动作的线条、力度、幅度以及独特、夸张的风格特征来塑造演员的舞蹈形象,传递思想、表达情感,使演员内心的激情能够准确地通过全身的肌肉、骨骼运动以及呼吸、表情等惟妙惟肖地传达出美的内涵。”笔者认为,舞蹈表演艺术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舞蹈表演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舞蹈表演艺术不同于别的艺术,它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艺术,别的艺术可能只是把自然之美展示出来就可以了,而舞蹈表演艺术则不同,它需要表演者将生活中的形象进行二度创作之后再在舞台上展现出来。舞蹈表演艺术的创作来源必须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基础的舞蹈创作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办法激起观众的共鸣,带动观众的情绪进入艺术的情景。因此,表演者必须到生活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创作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角色,舞蹈者的第一步便是模仿,没有生活的经验又怎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呢,因此舞蹈表演艺术源于生活,杨丽萍之所以能把孔雀舞表演的出神入化,离不开其对于孔雀的细致观察研究。但是,舞蹈表演艺术又高于生活。舞蹈表演艺术不能只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的话,那么舞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最多只能是简单的复制,模仿只是一种技术没有办法成为艺术。因此,舞蹈表演艺术要求表演者必须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再现。例如汶川地震之后一位舞蹈表演者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也失去了自己的双腿,但是她用自己的舞蹈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舞台上展示了出来,虽然舞台上没有血淋淋的场面,没有断壁残垣,但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让观众感受到了地震带给人的灾难与痛苦,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其次,舞蹈表演艺术要做到形神兼备。舞蹈表演艺术的传播媒介是人的形体动作,但是没有情绪的手舞足蹈不能称之为舞蹈表演艺术。毫无疑问,形体动作是舞蹈表演的基础,因此舞蹈表演者必须要掌握“直、绷、软、开”等舞蹈基本功。没有这些基本功就谈不上表演,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表演,但是单有这些基本功是没有办法成就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家不是艺匠,表演艺术家的形体动作是她情绪的自然流露,表演艺术家能够做到形神兼备。通过外部的形体动作向观众传递情感,激起观众的共鸣。例如众所周知表演大师梅兰芳的一笑一颦中传神地把女性的特征表现了出来,每一个动作都能引起观众的热烈掌声,形象地把女性之美展示在舞台上。因此,舞蹈表演艺术是形体动作与情感表达的完美统一,舞蹈表演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形神兼备,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二、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表演艺术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舞蹈表演专业都是中等艺术学校在举办,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我国第一所舞蹈专业的高校———北京舞蹈学院,原来的北京舞校成为她的附属中等舞蹈学校,而各地的艺术中专却仍然一如既往地承担着它的既定使命。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谋求发展,各省的省属艺术中专抓住了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机遇,基本上都先后晋升为艺术职业学院,高职院校开办舞蹈专业培养学生表演艺术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应该来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职院校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舞蹈表演人才,但是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表演艺术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冲突。我国的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旨在培养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应该来说,这种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精英教育的模式,也只有精英教育的模式才能培养出艺术家。精英教育模式首先要进行人才的选拔,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素养和发展潜力的人才能有机会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选拔的过程才能选出合适的人才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培养。其次精英教育模式需要有一流的老师,仅仅有优秀的学生是无法造就优秀的舞蹈表演艺术家的,还需要有一流的老师进行培养和引导。因此,舞蹈表演艺术的培养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培养过程,而不是粗放地发展过程。当这种精英教育模式遇到高职院校大众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时,冲突便不可避免。我国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教学以“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表演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强调综合能力”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