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压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基于英美的经验

2012-01-01 00:00:00齐力
经济师 2012年5期


   摘 要:近年来,面临经济市场化和高校教育大众化趋势,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框架”为缓解就业提供了有益帮助,英国的“三位一体”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在提升就业率方面获得了成功。英美经验为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文章借鉴国际经验,从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能力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83-03
  
   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美国和英国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在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英美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国际竞争激烈,各国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世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毕业生在为工作奔波。美国度过2010年的经济复苏后,目前再次面临经济疲软风险,失业率高达9.1%,用人机构在雇人方面格外谨慎挑剔,整体就业市场萎靡不振。2010年,高校在校生人数逾1600万,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只能和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平等竞争,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辍学或没有大学学历及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无法找到工作。据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机构CERI最新统计,相比前两年,2011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首次出现回暖。就业机会仅限于某些针对服务业的专业:会计、金融、经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其他专业学生没那么幸运,纯文科专业最糟糕。针对这种状况,美国正酝酿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扩招最直接后果导致就业竞争加剧。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2002年度毕业生中,67%的人找到全职或兼职工作,20%的人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还有7%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但随着网络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毕业生数量膨胀等因素,近年来毕业生求职越来越难,获得学士学位与有中学毕业证书的工人的工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学士学位求职者优势不再,多数学生毕业后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2010年11月23日数据显示,2010年英国第三季度18至24岁青年失业率达20%,较前一季度增长1.03%。2008-2010年间,英国青年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但申请进入大学人数逐年递增,学生数量急剧上涨及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低迷使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毕业生平均每70人竞争一个岗位,2010年毕业生中将有接近1/10的人面临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成为17年来就业最不景气的一年。
   二、英美各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识
   面对经济不景气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英美各国很早就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实践对缓解就业压力成效显著。
   1.英国关于就业能力的认识。曼斯菲尔德认为,经济学家贝弗里奇首先于1909年提出“就业能力”的说法;波拉德1998年阐述的“就业能力”,指个体所具有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英国教育与就业部(1997)指出,就业能力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或关键技能(沟通、计算、IT和学会如何学习),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运营的知识;The Dearing Report(1997)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需具备的关键就业技能主要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或评价、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英国高校公认的就业能力包括:(1)评判性(或分析性)思维能力;(2)应对复杂问题能力;(3)有效沟通能力;(4)与他人合作开展工作能力;(5)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能力;(6)遵守本领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