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农村深化改革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2012-01-01 00:00:00林志亮
经济师 2012年5期


   摘 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深化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勾勒出新一轮农村深化改革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即以积极创新农村制度为基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完善公共事业为桥梁和纽带,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为归宿,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保证。
   关键词:农村 深化改革 持续发展 方向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48-03
  
   30年前,我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使“我国农村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代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30年后的今天,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农业、激活农村、致富农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勾勒出新一轮农村深化改革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一、以积极创新农村制度为基础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经过30年的大胆探索实践,我国农村已进入依靠制度创新促进发展的新阶段。《决定》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农村制度建设做出了明确的决定。
   1.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始终是广大农民关心的话题。30年前我国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农民对此非常拥护,生产积极性迸发,30年后此项制度是否还会坚持,《决定》明确提出“长久不变”,即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与长久不变。并提出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的“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先进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和方向转变。这既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又向农民生产经营指出新方向。
   2.农村管理制度将进一步规范。《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形式流传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必须坚持“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3.农业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强。《决定》提出要进一步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努力做到“三个大幅度增加”:即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owf/i0UPOIiVh/j5hHUwhRxziTrx0Khit2j0QtNULBY=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
   4.农村金融制度进一步放宽。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有了显著改善,但仍存在不少困难问题,如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仍不很明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农业资金投入短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使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资金“瓶颈”。因此,《决定》指出: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强监管,大力发展小额贷款,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owf/i0UPOIiVh/j5hHUwhRxziTrx0Khit2j0QtNULBY=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等。这些农村金融改革有力措施,将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5.城乡互动发展制度将逐步实施。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社会发展战略上把城市和农村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城乡发展相互协调、差别缩小、共同繁荣,最终融为一体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决定》强调:要“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6.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将进一步健全。《决定》指出:“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但是,个别地方民主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农民参与重大村务事项的决策和对干部监督的机制还没有完全落实,有的地方甚至搞假公开、不公开。因此,进一步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将是一项非常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二、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
   所谓现代农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从动态的角度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生产力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
   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决定》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一要求,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农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就全国而言,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将是: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大农业结构,进而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以壮大农村的经济基础。
   2.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仅为4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到3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则高达70%~80%。《决定》提出,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开发和集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尤其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狠下功夫,加速提高农业生产力,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物质产品。
   3.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农田水利建设。《决定》强调,要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水源工程建设。
   4.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完善服务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集农业生产、供销、信贷、科技信息服务“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这一体系,是加强和改进“三农”工作的一大创举,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多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总体服务水平较低,还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对此,《决定》要求,大力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形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格局。
   5.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眼持续发展。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和依赖性最大的第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能源短缺,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决定》强调:“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对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6.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扩大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逐步跳出了传统的发展巢臼,从半封闭的自然经济逐渐向开放型的市场经济过渡,并日渐参与到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外向型农业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走势。《决定》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三、以完善公共事业为桥梁和纽带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等多种领域。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31个省区市、有8亿多农民从中受益,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日益增多,农村贫困人数大幅减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年加快。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服务方面欠账太多,目前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任重道远。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城乡差距最大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使农村社会事业与城市均有较快的发展。
   四、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为归宿
   《决定》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真正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头等大事的富民思想,对广大农民是一个巨大的精神鼓舞,对建设农村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五、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保证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只有搞好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才能使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在我国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其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但是,当前在我国农村中,还存在着部分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弱化、基层班子组织不健全、党员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经济、作风问题严重。因此,《决定》强调: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并提出了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新要求:即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加强,将会增强农村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作者单位:苍南县农业局 浙江苍南 325800)(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