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和农业风险发生的新变化成为增加农业保险需求的新因素。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的保险知识匮乏、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及农业保险保障能力不足等制约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政策性农业保险呈现了潜在需求旺盛与现实需求不足并存的态势。文章结合农村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探讨了新形势下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的对策。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 需求 新因素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44-02
农业保险需求是农业保险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从2007年起陆续在全国开展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导致农业保险需求增加的新因素,与此同时,原有的农民风险意识淡薄等因素依然制约着农业保险需求。因此,当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呈现了潜在需求旺盛与现实需求不足并存的态势。
一、增加农业保险需求的新因素
1.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业发展进入了产业升级的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使土地经营相对集中,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少投资者大面积承包租种土地,为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经营产业化提供广阔空间。以种田大户、养殖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出现,种养业成为他们的主业和主要收入来源。此外,各地还有自己的特色农业项目,比如山东、河北等省的蔬菜生产,陕西、山东等省的苹果生产,西藏、新疆、内蒙的牛、羊畜养,沿海省区的捕捞渔业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项目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一方面使经营者规模扩大,同时也使经营风险集中化,风险范围扩大,对风险的回避要求明显增强,传统的风险分散措施已经失效,急需农业保险分散和化解生产风险。尤其是这些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来自农业之外的收入较少,对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关注。因此,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和特色经营对农业保险有着天然的强烈需求。
2.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提供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尤其是2004年以来连续九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涉农”,中央政策直接倾斜农村,这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有调查显示,在农民的生活中,影响较大的风险是养老风险和医疗风险,因此,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在对保险品种进行选择的时候,会在满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之后来选择农业保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对于改善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能力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逐步解决了最为关注的医疗和养老的风险,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消除了农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这样农民就能放下包袱,选择最有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他们的即期消费,提高了农民购买力,可以有效增加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3.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极端性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提高,自然灾害风险异常严峻,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安全最大的风险隐患。各类巨灾造成的损失严重,影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产生严重威胁。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任何自然风险都可能造成其家庭生活和农业再生产的危机。相对于传统生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