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对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国家形象定位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中国国家形象定位的研究及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国家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 定位 综述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09-03
随着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登陆美国,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进一步升温。从研究的基本情况看,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或一致的认识。而准确定位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综合目前研究的情况,对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定位作一综述。
一、关于国家形象内涵的研究
国家形象,首先就要对“形象”予以界定。关于“形象”,在汉语中主要有三种解释:作为名词,一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二是指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三是作为形容词,指描绘或表达具体、生动。{1}在国外,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对形象的界定,即“形象指人们所持有的关于某一对象的信念、观念与印象”②,得到多数人的认同。正是在对“形象”界定的基础上,国内外学界展开了有关国家形象的进一步研究。一般而言,国外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重要背景就是冷战。正是冷战,突出了国际政治的象征层面。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技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对国家形象概念的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与国外研究相比,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才开始进入自觉的阶段④,并逐渐积累了一系列的成果。
国家形象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自己的实力和行为,二是信息传播,尤其是国际传播所产生的效果。⑤我是谁、我做了什么、我怎样说是国家形象塑造三个比较重要的环节。⑥一般认为,国家形象指某一国家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文化特征、成就与影响的具体表现。如管文虎等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和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⑦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象征,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这一说法得到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认同。
以孙有中为代表的学者对上述界定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上述定义虽然指出了国家形象的几个重要特征,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表现在:一是等同了国家形象与国家力量。孙有中认为:《国家形象论》的作者们虽然注意到国家形象是人们对国家各方面表现的“评价和认定”,但却将这种“评价和认定”简单地等同于“国家力量”、“民族精神”或“综合国力”。无庸置疑,综合国力的确可视为国家形象的基石,但将两者等同起来,正如将“形象”与“对象”等同起来一样,是不严密的。无论是国家的内部公众还是外部公众,都有可能错误地判断国家的综合国力。⑧{28}二是低估了内部公众与外国公众的认识差异。孙有中认为,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包括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经济(包括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包括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包括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
这一说法得到学术界的支持。如刘少华和唐洁琼认为,国家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内部的国内公众对本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即国内形象;二是国际社会的国际公众对一个国家的形象认知,即国际形象。他们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内部要素与外显形态的总和,是社会公众通过一定中介形成的对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认知、认同与评价,是社会公众对国家的主观认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的认同、喜好和支持的程度。不论哪种形象,国家形象的构建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其一是主体,即社会公众;其二是客体,即认识的对象;其三是主体认识客体和反映主体对客体评价的中介,即关于国家的信息及传播信息的媒介。⑨孙津指出:“国家形象的要素构成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共同体的整体实力,以及意识形态。”⑩杨伟芬则将国家形象定位为:“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11}{29}
还有学者从国际传播学的角度来认识国家形象。如美国政治学家布丁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我国最早研究国家形象的著名国际战略学家王家福教授在国际战略学中将国家形象定义为:国家形象是国家结构的外在形态,是国家传统民族与文化的传承在当代世界空间的特性化脉动的映象化张力,是国家质量及其信誉的总尺度,更是国家软权力的最高层次。{12}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界对国家形象的认识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目前基于进行研究的需要,许多人往往倾向于以传播学意义上的形象定义为基础,在此意义上,国家形象可被理解为社会公众对一国的基本印象与总体评价,社会公众既包括国际公众,也包括国内公众。就其本质而论,国家形象是一国可观的无形资产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国家形象应该是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的印象、看法和评价的综合反映,包括一国国内公众和国外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状况的总体认识和一般评价,也是公共信息传播和国家外交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国家形象有三维角度:国内、国外、历史舆论(我形象、他形象、错位形象)。同时,国家形象是综合的、全面、复杂、多样、多元的形象,不仅仅由政府单一力量或传媒所承担,而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价值观、历史传承、意识形态的综合反映,是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整体呈现。
二、关于国家形象定位的研究
国家形象定位是国家形象战略的基石。“国家形象定位,是对一个国家进行形象建构的过程,是通过信息传播有效接触目标受众群,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确立一个正面的、明确的国家形象的过程。”{13}目前,学者们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定位的原则、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方向等方面。{14}
关于国家形象定位的决定因素和原则。刘继南认为,国家形象定位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综合国力、历史和当前的国内国际局势、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大众传播与科技的发展、国民因素;国家形象定位的原则是坚持国家利益、坚持服从外交战略、为国家整体战略服务、从历史出发定位。{15}郭树勇提出了良好大国形象的五个决定因素:现代身份、世界贡献、战略意志、特殊责任和有效治理。{16}在国家形象定位方向上,他以经济要素作为定位的核心,认为可以通过新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人际沟通和世界主流影视网络等多媒体方式,对国家形象进行定位,等等。
关于国家形象定位的依据。朱虹认为,综合国力是国家形象的定位依据。{17}他认为大国的崛起或发展是政治文明、经济发展、军事强大与文化复兴的复合现象。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体现出的国家实力,不仅是为追逐物质利益和保护国家的安全,也是为展示国家形象,以此维护和提升国家的威信。在大国之间,国家形象已经成为相互依重、进行利弊权衡的指标。
以上关于国家形象定位的研究,对准确定位国家形象都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为国家形象的准确定位提供了思路和理论研究前提。
三、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定位的研究
准确定位中国国家形象是塑造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发展模式、方向、战略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形象的基点和核心。
如有人认为爱好和平、发展文明、正义友善、诚信负责是中国国际形象定位最根本、最核心的标志。陈正良认为,“中国的国家形象应该定位为:一个追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平、正义、负责、合作”为目标的大国。刘明则列出了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一般性概括的核心要素:一个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的转型时期的中国;一个稳定发展、渐进复兴的中国;一个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一个致力于文明交融、和谐共处的中国;一个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与负责任的中国。
朱虹提出,和平发展是当代中国以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他认为中国和谐、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在本质上包含塑造国家形象的内涵。而潘一禾认为,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定位也是一种政治价值观和社会治理方式上的挑战。他还认为,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定位涉及到对中国目前国际传播实力的定位。{18}他提出,正是基于国家形象塑造与当代大传播体系的这种全方位立体认识,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定位应该放弃最高级的形容词和抽象概念叠加,放弃与内宣不分的高调外宣传统,作为一个迅速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复杂全景、展示一个“相对正面”的真实形象。
还有的认为,当今的全球传播时代,国内的新闻传播和跨国的新闻传播出于维护国家形象的需要,必然要求对媒介在国内报道上的传播内容进行限制,这样,国家形象传播与新闻自由构成了某种紧张关系,也体现出中西新闻理念上的冲突。{19}还有的认为,国家形象“首先是一种主体意识,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它是在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要素,经萃取、提炼而成。作为民族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它不但有助于形成公民对国家、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更有助于向外界展示的一个鲜明的、一贯的国家形象。”{20}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从目前的研究看,总体上没有一个相对统一和一致的认识,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分散的,不明确且不稳定的。亟需从理论到实践,特别是从战略层面对中国国家形象战略进行规划和研究。
四、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
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到底应当有哪些形象?主要的研究有:
吕秀娟在《邓小平的国家形象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一文中总结提出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方面的论述,总结为四个方面:改革开放的发展形象;安定团结的政治形象;爱好和平的形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形象。{21}
乔旋在《从文化外交战略看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中提出,当前中国的国家形象应定位于建构一个民主、发展、文明、和平、环保等全面的国家形象。{22}
张丽华、王乐在《崛起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战略》一文中提出,中国的国家形象定位应包涵和平的国家形象、发展的国家形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和谐的国家形象。{23}
戎彦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人——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广告学解读》一文中以“和谐中国”作为定位,理由:“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中国在世界心目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大”的印象,“和”与这一印象相符;和谐与“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以人为本”的传播主题和策略是吻合的,是前期宣传的深化和发展;和谐是参与世界,与世界合作,也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24}
《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国家形象塑造》课题成果中提到中国和平发展所需国家形象的基本框架,认为“日益发展的中国将始终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共同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日益发展的中国将秉持以合作求共赢的姿态,致力于全人类的共同繁荣;日益发展的中国将是一个信守承诺,讲求信誉的负责任的大国。{25}
还有的学者从传媒与国家形象的关系上,提出了媒介要塑造国家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形象、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欣欣向荣的形象、安定团结的形象、保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形象等具体内容。{26}
杨锐在《从内部打造国家形象》一文中认为“中国形象其实可以细分成中国人的形象和一个民族与政府的整体形象,也可以分成文化中国、商业中国、政治中国和中国人的中国四大类。”文化中国的形象从饮食、中华医药、建筑、琴棋书画到文学都是中性的,容易被西方接受和尊重。商业中国的形象总体是成功的,而中国人的海外形象最有争议。大量中国游客在海外的不端举止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国民平均素质低下是个长期困扰我们的话题。
冯小楠在《对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一文中认为我国应塑造一个真实、客观的国家形象。因为塑造一个完全正面的对外国家形象是不太可能的。一个相对真实的国家形象,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更加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符合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同时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不是光靠主观意愿就能够左右,必须按照对外传播的规律,研究媒体宣传的客观条件和目前涉华报道的形成过程。{27}
从以上研究来看,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及国家形象的准确描述在学术界认识并不统一,特别在结合中国国情,从战略纵深和历史视角给予准确的说明和论证比较欠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这也是中国国家形象不够稳定,不够清晰的原因所在。因而,亟需统一认识,明确方向,统一规划,整合力量,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准确定位并大力宣传推广。
注释:
①金正昆,徐庆超.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3)
②Philip Kotler1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 rol19th ed1Upper Sad2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Inc1,1997(1),p607.
③Alpo Rusi1 Image Research and Image Politic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ransforma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 the Television Age1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1988 (23)1,p30.
④王钰.权力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8页
⑤龚文庠.从形象说起[C]//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⑥弓伟波.从矿难事故看国家形象塑造[J].新闻爱好者,2011(3)
⑦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⑧孙有中.国际政治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5)
⑨刘少华,唐洁琼.中国国家形象:问题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
⑩孙津.赢得国家形象.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11}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12}王家福,徐萍.国际战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6.
{13}刘继南,等.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14}蒋成龙.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状况及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
{15}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16}郭树勇.论大国成长中的国际形象[J].国际论坛,2005(6)
{17}朱虹.国家形象的文化魅力[J].world culture(4)
{18}潘一禾.“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辨与中国定位探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9}刘国强.国家形象传播:作为国家认同双重机制的考察[J].求索,2010(9)
{20}程曼丽.关于国家形象内涵的思考[J].国际公关,2007(4)
{21}吕秀娟.邓小平国家形象思想及其历史价值[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22}乔旋.从文化外交战略看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J].党政论坛,2010(3)
{23}张丽华、王乐.崛起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战略[J].长白学刊,2010(5)
{24}戎彦.从“中国制造”到中国人——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广告学解读.[J].东南传播,2011(7)
{25}罗建波.中国国家形象战略的基本框架与实现途径[J ].理论视野,2007(8)
{26}支庭荣.国家形象传播——一个新课题的凸现[M].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现代传播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27}冯小楠.对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J].新西部,2011(15)
{28}潘一禾.“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辩与中国定位探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29}卢梦君.网络新闻报道与国家形象建构.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12
(作者简介:吴一敏,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社科系讲师,军事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学 河南郑州 450001)(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