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分析与研究

2012-01-01 00:00:00刘春雨
科技资讯 2012年2期


  摘要: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心理变化。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多种对就业的心理改变。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言,主要有社会渊源,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的就业观有较大的差异。怎样指导学生就业,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新课题,并值得高校教师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关键词:就业 心理 择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1(b)-0237-01
  1 目前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接踵而至,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全国待就业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今后几年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依然严峻。
  1.2 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2005年开始,我国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300万人的规模,达到325.77万人。就业市场将长期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积累还不可能富裕到大学生群体难以找到工作。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不存在。
  2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分析
  在当代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其择业的成败与其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毕业生心理素质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然而,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受到影响和波动。以及随着经济利益的不断调整和社会风气中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现象的沉渣泛起,更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压力和忧虑,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就业前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悲观心理
  毕业生有此种心理状态,主要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心存疑虑,片面地考虑,自己并非名校,并非热门专业,无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去向,单位选择上目的不明确。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估价不够,自惭形秽;还有个别毕业生在生活道路上受过挫折(如受过处分),更觉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另有些毕业生自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学历太低、专业不好,由此走向自我孤立,以致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勇气。
  2.2 焦虑心理
  毕业前夕,多数毕业生都喜忧参半,喜的是即将步入五彩缤纷的社会,庆幸赶上了就业制度改革给自己提供的择业机遇,但更多的则是忧愁和焦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自己能否如愿以偿。在人生的转折关头,这些焦虑使他们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有的毕业生由于心理压力太大,过于紧张,甚至患了“择业焦虑症”。
  2.3 从众心理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忽视自己的特性与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大部分学生在择业方面缺乏对自身条件的认知。不能很好地把握机会,容易出现随大流的思想,因而导致扎堆,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2.4 精英心理
  部分大学生往往自视过高,俨然以社会精英而自居,自我感觉良好,择业要求不切实际,所谓的“眼高手低”,不现实,要求过高,表现在不是大都市不去,不是好职业、职位不去,导致错过机会。
  2.5 不满心理
  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估过低,有不满的心理情绪,其中包括对学校、对社会、对家庭甚至是对周围所有的事物和人,并有种万事皆空,人人都与自己过不去,形成自我否定和否定社会的不良心理状态。
  2.6 投机心理,理想化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意识,不愿参与市场竞争,把找工作寄希望于父母与亲朋好友,表现为在一些事情面前毫无主张,缺乏应有的处事和办事能力。部分大学生还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把就业问题看成是学校的事情、家长的事情,凭运气。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自己不积极联络招聘单位,坐享其成。
  2.7 攀比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不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而是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当主观上认为职业选择不理想或不及其他同学时,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选择,最终错过许多的择业机会。在就业单位、就业去向上,同学之间会出现攀比现象,因而出现“心高、眼高、攀比热度高”,这样就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有虚荣心理。
  3 大学生择业时的对策研究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前的心理状况分析,提出以下几项对策。
  3.1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重视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也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高校应从思想(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加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学习与教育,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交与表达能力以及适应环境与应变能力的培养。
  3.2 开展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就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校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更新就业观念。高校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从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符合专业和个人实际的职业理想,及早根据个人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3 发挥主体意识,调动学生能动作用
  作为就业的主体,毕业生在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方面,本身的动力性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要努力促使高校毕业生在打造良好的职业素质中学会学习,在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学会交往,在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在审视竞争中学会合作,在接受就业指导的同时,做好充分的应聘准备,思考如何有效地推销自己,为成功求职作设计。
  3.4 树立正确的求职心态,立足基层。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毕业生关注的是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而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因此,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寻求就业,人弃我取,从“等、靠、要”转向依靠自己。同时,对于一时没有理想选择的大学生来说,应积极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观念。因为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