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FMEA技术所使用的几个重要参数及应用FMEA技术进行分析的一般流程。
关键词:FMEA 质量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Q46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1(b)-0180-01
风险是导致损害的危害发生概率及损害严重程度的结合。风险分析是用以判定危害并估计风险的可得资料的研究。《2010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四节指出应当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2000版ISO/DIS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的第七章,产品的实现中指出:风险评定工具可括: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故障树分析、可靠性评价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Ef-fects and Analysis,FMEA)是一种以失效为讨论重点的设计辅助工具,是利用表格方式进行工程分析,在工程设计时能发现潜在缺陷及其影响程度,以及早寻求解决方法,避免失效或降低其发生时产生的影响。
FMEA是药品生产企业中较常用的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FMEA强调“事前预防”,而非“事后纠正”,这也同IS09000族标准所体现的“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本文以本企业对出口产品实施新的灭菌工艺为例对制药企业如何实施FMEA风险评估进行简单的阐述。(新灭菌工艺和原灭菌工艺的区别在于新的灭菌工艺中的两个温度探头分别至于一个100mL纯化水玻璃瓶中,玻璃瓶固定放置在灭菌柜腔内的两侧底部,而原灭菌工艺的温度探头则直接放入真实的产品中)
1 准备工作
1.1 建立评价参数
公司成立风险评估管理委员会,成员主要由生产、质量、工程、技术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该委员会的主要功能:建立评价基准排列的评价分数;评估失效模式,提出、整理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或者有发生记录的失效模式;对失效后果严重程度S的评估;对失效频度0的评估;对失效可发现度D的评价等。具体评价如下。
严重程度(s)是指某种潜在失效模式发生时对产品质量及顾客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本文的取值范围在1-4之间,其评定准则见表1。
失效频度(O)是指某项潜在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概率越高,其发生率是越大,本文的取值范围在1~6之间,其评定准则见表1。
可发现度(D)是指当某项潜在失效发生时,根据现有的控制手段及检测方法,能将其准确检出的概率的评价指标,本文的取值范围在1~4之间,其评定准则见表1。
1.2 RPN计算
风险顺序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的计算是将严重程度s、失效频度O和可发现度D的等级相乘计算,得出RPN。RPN=S×O xD。
风险顺序数是某项潜在失效模式发生的风险性及其危害的综合性评价指标,风险顺序数RPN值越高,则代表其风险优先度越高,必须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详见表2。
2 实施FMEA分析
2.1 列出潜在的失效模式
委员会各成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列出实施新的灭菌工艺可能会导致最终产品的质量造成潜在的质量风险。如玻璃瓶中的水的容量如果不合适将会导致灭菌升温和降温过快或过慢;新的灭菌方法是否导致产品灭菌不彻底或导致药液质量不合格等等。
2.2 对各种失效模式进行风险评估
委员会成员对上述各种潜在的质量风险进行打分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风险的严重度(s):对失效模式造成的失效后果进行评估。综合评价失效带来影响的严重度,风险程度越高,分值越高,本文的分值范围为1~4。
风险的发生频度(O):对某一特定失效原因而导致失效模式产生可能性的大小进行评估,风险发生的频度越高,分值越高,本文分值范围为1~6。
风险的可发现度(D):对失效原因能否被探测、检出的有效方法及检出几率进行评价,风险的可发现性越高,分值越低,本文的分值范围为1~4。
将上述各分值输A,FMEA表内,并计算RPN值,根据表2的要求确定风险的优先顺序。详见表3。
2.3 纠正措施
根据RPN的结果决定顺序,同时纠正措施的重点应放在等级高的、致命的和严重度高的项目,制定措施计划和采取措施。如根据表2的要求,RPN值大干或等于21的,必须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详见表3。
2.4 改进后的风险再评估
改进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各改进失效模式的严重度S、频度0、探测度D等指标再评估,计算RPN值,评价各潜在失效模式的风险是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若不是,将继续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详见表3。
3 结语
持续质量改进是药品生产企业永恒的主题。随着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不断更新以及生产工艺不断改进,药品质量的风险发生频度、可检测度及严重程度等也是在不断变化,因此,生产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改进优化,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将产品做到更好,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这是FMEA管理的最终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