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上游区域凉果产业污染调查报告

2012-01-01 00:00:00林德锋
科技资讯 2012年2期


  摘要:本文就榕江上游区域凉粟产业及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该区域凉果产业的环境影响,为区域环境保护,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变提出新的建议和对策。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1(b)-0147-01
  关键词:凉果产业 污染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s226 文献标识码:A
  凉果产业是潮汕地区传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凉果产业在几十年来粗放型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榕江上游区域凉果企业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水体,影响榕江流域的水质,引起水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威胁到下游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
  1 榕江上游区域凉果产业现状调查
  榕江上游普宁市的里湖镇梅塘镇、揭西县的金和镇凤江镇、以及普侨区的石牌等地区多山地,农业基本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主要品种有青梅、桃子、李子、芒果、荔枝、龙眼、乌榄、杨桃等。工业也就形成了相应农产品的深加工,凉果企业可谓遍地开花,截至2009年底区域内注册并通过QS认证的凉果企业共103家,设计生产能力为11.13万吨/年,实际生产能力大约为4.5~5.5万吨/年。据现场调查,没有通过QS认证的凉果企业还很多,大部分为分散式家庭作坊,仅凤江镇的一个村落里就由凉果家庭作坊100多家。环境管理方面,根据普宁市、揭西县和普侨区环保局提供的资料,调查区域大部分凉果加工企业没有环保审批手续,没有配套“三废”治理设施。
  2 凉果产业的生产工艺及产污特点
  凉果加工业的工艺流程一般为:果蔬加工原料的预处理包括选别、分级(残、次果)一洗涤(盐酸、氢氧化钠、漂白粉、高锰酸钾、单甘油酸酯、磷酸盐、糖脂肪酸酯、柠檬酸钠)一去皮(机械或氢氧化钠)一修整、切分、去核(核心)一烫漂(预煮)一护色(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和焦亚硫酸钠)一半成品保存(盐腌处理、亚硫酸处理)一果胚(盐胚)脱盐、晾晒一配料液煮制(甘草、精盐、甜蜜素、柠檬酸、山梨酸钾)一配料液腌渍(浸胚)一烘制(日晒)一包装等工序。
  由于在加工产品时,加入大量的添加剂如酸味剂、漂白剂、硬化剂、防腐剂、着色剂等。在糖渍、盐渍过程中,加入的食糖、,食盐使产生的废水含糖分盐分特高,COD含量高,COD浓度从几千至近万毫克/升、氯化物浓度达几千毫克//+。揭阳市环境监测站2010年5月对揭西县某凉果厂总排口进行监测,废水COD和氨氮浓度为12500mg/L和262mg/L,分别超出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的138倍和25倍。硝酸盐和氯化物的浓度也分别达到209.52mg/L和907.58mg/L。
  3 区域污染趋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凉果行业废水属于高浓度废水,其工艺过程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化物、有机酸、维生素、矿物质、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色素等,含有大量可降解的有机物质,如不及时处理,会腐败酸化产生恶臭。本次调查发现,凉果产业废水已严重危及区域环境安全。
  (1)污染地表水体危及饮用水源影响人群健康。
  调查区域凉果废水不经处理排入自然水域便会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废水中的悬浮物沉入自然水域底部,在厌氧条件下降解,产生臭气致使水质恶化,从而污染环境致使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无法生存,对渔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破坏正常的生态平衡。
  揭阳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表明,调查区域内各支流和汇水渠水质状况明显恶化,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凉果产业特征污染物COD、氯化物、硝酸盐浓度极高,部分监测断面超标十几倍。区域凉果废水已对中下游水体造成污染,给揭阳市第一水厂的饮用水源构成了威胁。如果受污染的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被人体饮用的话,废水中的亚硝酸盐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导致癌症的发生。
  (2)污染土壤。
  高浓度的含盐废水不经处理进入土壤,会使土壤板结和盐碱化,致使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甚至枯萎死亡,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3)污染地下水。
  废水通过土壤渗透进入地下水,会给地下水造成无法恢复的污染。凤江镇的一位村民告诉我们,十年前他们村里的地下水井8m深就可以饮用,现在30m深得水井打起来的水还带着成臭味呢。
  因此,区域新建的凉果企业审批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并加强管理,确保企业废水治理设施的落实和有效运行:对现有凉果企业的环境整治势在必行。
  4 调查结论及建议
  凉果产业是潮汕地区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在潮汕地区传统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凉果加工业具有粗放式生产污染严重(特别是水污染)的特点,随着近年来调查区域凉果加工行业的发展,该行业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纳污水体榕江的水环境质量,威胁着中下游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那么,如何协调调查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呢?
  笔者认为,调查区域应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意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的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
  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即调查区域现在的凉果生产方式,属于原始粗放型发展模式,污染问题突出。
  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即在不改变调查区域现有的生产格局,要求企业落实污染治理设施的一种生产方式。此种方式必须结合区域近期的环境综合整治,具体措施如下。
  (1)对我市凉果加工企业全面排查,对没有环保审批手续的企业限期补办完善有关手续,对没有环保审批手续或补办手续认为选址不合理的违法企业给予关停。
  (2)全面实现凉果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对无治理设施、治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企业,责令其限期治理或限期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治任务并通过验收的,将予以停产治理,直至关停。
  (3)集中生产,集中治污,集中监管,对相对较集中的小型凉果企业采用分片区集中治理的模式,可采用片区集中污水后统一交由集中处理点的污水处理厂(站)或采用小型凉果企业废水集中后交由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大型企业的污水处理厂(站)进行处理,小型企业交纳一定的污水处理费用,有处理设施的企业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4)对排水量较大(设计生产规模2000吨/年以上)排污企业及集中污水处理厂(站)安装在线监控系统,随时撑握排污状况。
  (5)加强对凉果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责令关停的企业跟踪落实,防止死灰复燃,对偷排、漏排和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企业一经查处,严厉处罚。
  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调查区域绝大部分凉果企业还处于弱、小、散的状态,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加工企业遍地开花、村村点火、户户开炉,难以形成园区经济、集群经济,更难做大做强、做精做细。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远之计说到底就是要重新洗牌、升级换代。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要遵循由农到工、由工到贸的原则,即在经济结构上要努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在产业链条中要努力向高新科技发展。因此,要利用市场经济规律,结合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契机,积极引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使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