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环保事业

2012-01-01 00:00:00贾萍毕永君
科技资讯 2012年2期


  摘要:本文基于科学发展观内涵探讨了环保事业建设中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应对挑战、解决重点、难点突出问题,有效治理污染、深化生态保护,强化系统内部建设,对促进环保事业的科学、持续与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环保事业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1(b)-0144-01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基础上的传承与升华理论,具有新时代特色、科学渗透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因而与环保事业的发展建设理念充分契合。环保事业是为人类社会营造生态、低碳、环保居住环境的长期系统工程,倘若不注重科学发展理念,随意浪费能源、排放污染物、废气便会令地球环境日益恶化,进一步令温室效应显著加剧,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1 基于科学发展观合理指导环保工作
  1.1 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挑战,促进环境管理紧密结合于经济建设
  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在逐步消退,受其影响令环保事业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基于这一挑战我们应勇敢面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扩充内需、刺激居民消费,带动产业链良性运转,加快推进基础城镇设施建设,对各项环保补助与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落实到位,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进而促进环保事业在有力、稳定的支持下稳步向前。同时我们应进一步促进环境管理与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严格执行环境评估、开展同步管理,有效制定并实施关于促进减排污染的准入环境标准并针对过快增长的两高一资行业进行严格控制。同时我们应切实履行区域限批管理制度,对于没有完成既定任务要求、产能落后、严重污染环境、超出控制总量指标、治污重点项目滞后建设等问题显著区域实行限批。
  1.2 基于科学发展观应对难题,明晰环保弱项
  随着城镇设施基础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增加,各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令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现有部分城镇规划,例如供水、供热、绿化、道路建设等已经无法充分适应科学发展要求,显现出新一轮问题,给社会大众生活、生产带来不便。为科学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深入探析、科学调查研究,面向环保单位、部门广泛征集意见,展开科学论证,加快推进城镇建设规划管理,进而为环保事业的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缩短差距水平。同时对于环保事业中客观存在的弱项问题我们应科学明晰,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建设方案。我国现行环保事业发展中主体呈现出防控噪音污染任务艰巨、水质形式较为严峻、空气质量等级有限、仍然包含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排放污染物总量仍旧在较高水平等问题。由我国标准化噪音控制来看,随着防控力度的加强一些城市区域的环境、功能区噪声、交通干线、航道噪声从总体上均达到了好于良的等级标准,然而这一数据仅能代表城市平均声级的达标,而并非代表某一阶段、某一天噪声没有超标。在许多市区仍旧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噪声、建筑噪声、工业噪声、交通噪声与生活类噪声。水源污染一直是我国另一显著污染问题,虽整体引用水质达到安全标准,然而各地水源水质的达标率却时有波动,尤其城市内河、湖泊的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其中主体污染指标包含磷、氮、氨,高锰酸盐、化学需氧量等。对于空气质量,主要污染源自各类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石油型与煤烟型复合并重污染等,该类污染状况仍旧时常泛滥,令我国许多南方区域的酸雨发生率居高不下。生态环境层面虽城市绿化建设实现了快速推进,然而我国各类区域的土地退化仍呈现较高指数,令其市区覆盖植被指数呈现变差趋势。另外一些地区则呈现出农村严重的污染环境问题,在某些环节存在着一定的环境风险,并令区域资源与能源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承载力呈现下降趋势。
  1.3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治污治理与环境承载综合能力
  环保事业发展建设中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处理污水工程进行科学规划,开展饮用水源集中地工程建设、处理垃圾焚烧工程集中建设、城市内河治理工程、固体危险废物处理、取水口保护工程等环保重点基础项目设施建设,进而显著提升区域综合污染防治水平,令环境承载能力得到有效强化并进一步令环保发展根基稳固扎实。另外在科学发展观实践进程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将民众迫切安全环保需求作为建设重点,积极开展城镇、农村的普查污染源工作,强化减排治污工作力度,合理形成污染物宏观总量减排操作的优势化、特色化路径,即项目减排、结构减排与管理减排。在资金与政策支持层面我们应科学完成限期水源总氮治理项目、针对印染、工业行业各类一级地标排放进行综合治理。对于坐落于城区内部的化工、纺织、印染与水泥、电镀等企业我们应责令其迁出城外、关闭城内厂房,迁出用地可用于构建绿色、无公害与有机食品综合基地、开展规范化养殖畜牧治理项目,并统筹城乡区域全面进行集中垃圾处理,进而为环保事业发展建设蓄积力量、创造优势环境。
  1.4 遵循科学发展观,强化环保科研建设
  环保事业的高效科学开展离不开环保科研大力建设,只有提升研发力度、加大投入才能有效推进技术创新,实现环保事业事半功倍的建设效果。因此我们应依托环境科研院所具备的雄厚科研力量、联合环境工程单位、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各项治污工程,组建环境保护工业园、创建环保产业基地,环保培训基地、将各类环保、科技、现代化成果运用于环境治理建设中,对各地引用水源展开连续动态水质在线测控,并利用网络平台将各类价值化检测数据及时传输至中心站,构建远程检测、实时控制模式。另外我们还应针对城市废物展开安全监管、制定应急预案与决策系统,对不良放射源借助科研力量进行远程性监控安全系统建设与应用,有效整合自动监控体系与污染源管理信息系统,令其发挥综合监控管理效能。
  1.5 应用科学发展观强化职能部门管理,有机结合消减排放与环境质量控制
  良好的环保事业依赖于相关职能部门的综合高效管理,因此政府单位应从源头把关入手,做好项目建设产业政策控制,对新型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各项污染项目应严禁实施。同时在项目选址层面我们应履行定点把关策略,践行科学发展观,确保项目地址选择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发展要求。另外对于新旧治理污染项目我们应把好治理关,科学执行环保条例、影响环境评价方式法律法规,提升科学发展水平能力,做好环保队伍综合素质建设。我们应依据专业、认真、务实等细化要求强化行业作风建设、丰富开展业务培训,进而真正打造一支高业务水平、高政治素养、强风险精神的执法队伍、环保建设队伍。另外对环境质量的监察管理也不容忽视,对于重点流域排污企业、污水处理单位我们应要求其安装配置在线监测综合装置,并集中同监控环境中心进行网络互联,面向企业科学落实谁污染谁担负治理的相关法律责任,进而在治理难点、强化重点中为环保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2 结语
  总之,我们只有秉承科学发展观、着力于改善民生、切实提升服务效能,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合力,令政府、社区、企业、个人均投入到这场环境保护战役中,共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