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亮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根本,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减负增效”,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是每位从教者追求的目标。下面就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从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学生的学习室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习的成效,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智力方面的因素的积极培养,还要注意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动机和个性品质的心理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对学习有影响的心理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对心理过程有着启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
2、激发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比较的急功近利,原本丰富的多彩的语文课,演变成条条框框的习题课,教材蕴含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被忽略,学生对语文教学失去应有的欲望。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告诉学生,中学语文学科,内涵丰富所选文章都是名家美文,只要努力,你的文章也由被收了到教材里的可能,同时还会使你变得智慧和聪明。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创设一种情景交融,以景抒情的教学情景。先用配乐朗诵,然后逐句讲解,事先要求学生背诵。回答:作者“予观夫巴陵胜状(好风景),在洞庭一湖。”的原因所在?“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原因所在?“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持)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原因所在?最后,自然而然的导入: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依?就这样,学生和教师一起,兴致盎然走进语文学科大花园,欣赏美景,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唤起学习语文的欲望,还恰到好处的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反过来非智力因素大大促进智力因素的开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受益一生,在学习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语文是思维的载体,思维靠语言来表达,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既要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来那个号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说,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综合和多元的。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学习,最后菜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文章,就理解方面来说,是得到一种文化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培养一种生活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习惯,就可以触类旁通,成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坚实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观察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差异,习惯于死记硬背,对知识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感悟。于是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读百变其义自现。如学习《沁园春雪》,就现要求自读、齐读、范读,最后用多媒体配乐精度,学生读着、听着,享受着祖国风光的壮美,体会作者伟大的胸怀,这样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其中,身心的感受是不不言而喻的。
三、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学习动机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外内都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学生热爱的源泉。教师必须从生动的教学语言开始,促进学生爱听、会听、听准,语文教学中,直观生动的语言趣味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下去的欲望和动机;启发性的语言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规范性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书面写作风格;口述化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多给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采用讨论、自问自答、小组互问互答、演讲的多种表达形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自信心和竞争力。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世界,当代中学生,必须提高公平竞争的意识,就班级而言,让每位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高效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追赶目标和突破口。比如王丽同学作文写得很好,可就是语言表达部过关,上课不爱发言,我就找机会让她大胆发言,刚开始会紧张,长期的锻炼和在集体面前大声表达,逐渐的克服羞怯心理,表达能力写作大大提高,自信心大大增强,还代表班级在全校学习雷锋好榜样活动演讲会上,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这件事情,学生深深懂得,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这件本身的为难情绪,只要战胜了自己曾庆了自信,找对了方法,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收获成功。
总之,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都应该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