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面对不断蔓延的“用工荒”,企业“招工难”现象将是常态。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对中专生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造成中专生适应能力整体下滑的五个方面的原因,并提出须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否则将进一步加重“用工荒”的蔓延。
[关键词] 用工荒;中专生适应能力;现状
[作者简介]王思远(1975—),鹰潭应用工程学校助讲;童俊华(1978—),鹰潭应用工程学校讲师。(江西鹰潭 335000)
“用工荒”在我国不是新鲜名词,早在2004年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就出现过“用工荒”和“招工难”,之后每年春节后,总能听到“用工荒”的呼声,几乎所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都在为此犯愁。今年则尤其突出,并呈现出范围更广、东西部争夺的新特点。从企业之间上升到地区之间,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局部地区蔓延到全国,“用工荒”成为全国性难题。
“用工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技工荒”,是技能人才的紧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技能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稳定、有一定技术的“好工人”,在招聘时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但许多中专生却达不到要求,因此,出现一些企业“招工难”,而一部分中专生“就业难”。
目前,我国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接受普通教育还是接受职业教育,几乎完全取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近几年来,国家高考政策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扩招,抢走了中职招生的一大部分生源,大量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初中毕业生进普高就读;地方职校又凭借其与初中学校同属一个系统,在计算升学率、就近入学、享受教育优惠等方面的优势大量招收初中毕业生;企业技校又有就业优势。这样,进入中专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只要愿意上学都能进中专学校学习。特别是近几年,我省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中专学校的重要生源,其中有较大一部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和行为障碍,这造成中专生适应能力的整体下滑,主要表现在:
1.学习方面:
基础能力水平低。中专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弱,迁移能力不足。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或适应时间长,或调控能力差,往往一开始就跟不上进度。
缺乏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中专学校的学生学业不佳,或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产生自卑感,最后厌学弃学;或归因于教师能力差,水平低,教法不当,讲得不清,板书不细;或归因于课堂纪律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也有学生是因为偏科、怕课,从而缺乏学习知识、技能的动机和积极性。
缺乏课程学习兴趣。因学习内容类同和难度增加,初中阶段学生感到难学的课程,进入中专以后仍然对它抱以消极态度,以致于不能尽快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学习缺乏恒心,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顽强拼搏的毅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长期下去,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有效的学习方法。中专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学生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总结;课内不作笔记,或根本不注意听课;作业不规范,思路不清晰,做作业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考试总想方设法作弊,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无措施,遇问不问,不懂装懂,不求甚解,无学习责任,把学习当成休闲。
缺乏良好的学习心态。中专生学习焦虑紧张,害怕测试考核,情绪惶恐多思、抑郁沉闷,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思考,但不深刻,是肤浅和一知半解的描述。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情绪紧张,常担心被教师喊到回答问题,一旦被提问,常因过度紧张使问题表达缺乏层次或对提问漠不关心、不当一回事。感情脆弱、意志不坚,无法经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学习顺利时,兴趣浓信心足,但稍有不如意,就消沉自卑,丧失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中专生本身基本功差,又不踏实地去学习,他们希望在短时间内使知识技能有较大的提高,最后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了精力,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习得的知识零碎,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性格方面:
中专生主要表现为两种性格走向:一种为攻击型,出现自控能力差、脾气暴躁、盲目、霸道、自我为中心、易受暗示等性格障碍,为一点小事而与别人发生顶撞,甚至大打出手;另一种为畏缩型,内向、孤独、胆小、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
3.心理方面:
中专的教育收费虽不算高,但中专生中不少来自相对贫困的农村,经济拮据,这也使部分学生觉得压力大,难以承受,继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产生心理障碍。再者近年来中专学校的独生子女比例逐年上升,他们思想脆弱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尤其来自农村的学生自尊心和自卑心同时存在。利己欲、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强烈追求个人吃喝玩乐,低收入高消费矛盾导致的心理上的挫折感,使其为达到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平衡,走上偷、抢、骗的犯罪道路。
4.品行方面:
中专学生很难管理,重不得,轻不得。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中专学生往往纪律散漫,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课堂之上是各行其是,打架斗殴防不胜防。很多学生的表现与学校的管理格格不入,迷恋桌球、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没有建立健全的守法的心理结构,失去了起码的道德水准。人们厌恶的事,他们却赞美;人们赞美的事,他们却反对。这种道德水准的失调,导致了行为上的反悖,甚至犯罪。
5.生活方面:
一般的中专学校希望学生学会过集体生活,能够自理,学会与人共处。但不少学生对集体生活很反感,觉得很不自由,尤其是时间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另外不少的学生,在家里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电脑电视伴深宵、日上三竿还觉早的生活,与家务绝缘,与生产劳动相斥,在学校里便表现为不思进取,百无聊赖,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睡觉不分早晚,小说随身携带,手机上网聊天,零食永吃不厌,学习漫不经心,做事懒懒散散。”这是部分中专生的生动写照。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直接导致了中专生适应能力差,就业能力差,对企业的管理不适应,对一线生产劳动的极度排斥。据统计,每年毕业参加工作的中专生,能够在企业干满一年的不到10%,一年内因不适应工作而跳槽两到三次的大有人在。如果任其发展,不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势必会影响企业用工的稳定,进一步加重“用工荒”的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洁平,荣峰.影响中专生素质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仲继东.中专教育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责任编辑:李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