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信仰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把握和向往的生活最高境界。对于个人而言,信仰赋予生命和生活的意义?鸦信仰使意志坚定,使心灵具有归宿。对社会整体而言,共同信仰是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保障。因此,社会信仰危机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信仰的本质与意义入手,浅析了社会信仰危机的表现与成因,并在此基础了提出了规避社会危机的思路。
[关键词] 信仰;信仰危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价值观
[作者简介]王 庆(1972—),女,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传媒经济。(江西南昌 330023)
一、引言
信仰与人的社会存在及自然存在方式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作为一种自然性存在,人的生命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并与周围世界始终处于自在合一的互动关系中。在这种状态中,生命的自然性构成了人类生命的前提条件和客观规定;另一方面,人又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能够按照自身的意识进行活动,去改造自然界和周围的社会关系,创造一个自为的具体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给人以精神寄托与依靠的信仰对于人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各种风险与压力使社会人的精神承受能力受到极大考验,社会变得更加脆弱,人的内心也比以往更加渴望信仰带来的精神的寄托和依靠。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在加剧我们对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信仰存在的困惑。这种例证不胜枚举,在此略表一二:
其一, 2010年10月,大三的学生药家鑫在驾车撞人后,为免“麻烦”将伤者杀死。药家鑫因此被判处。这一案件在网上热议的焦点之一就是作为车祸受害者,怎样面对肇事者才能委曲求全以自保,以免惹来杀人灭口之祸。在这些热议背后,是公众对自身生命尊严极其卑微的维护,是对社会上某些视金钱财富高于一切,甚至凌驾于他人生命价值之上的价值观的无奈屈从。
其二,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十年的调查结果看,无政治信仰的人数大幅度的增加,这与过去中国民众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盛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我国的宗教信众已经达到数亿人之众。宗教信仰的热度从各地寺庙香火日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极力涉及宗教项目等现象中可见一斑。而在一些文化落后地区,甚至出现了世俗迷信活动死灰复燃的情况。
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歌德的话深刻地表明信仰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中小至个人、大到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归根到底,都是信仰和利益不同而引发的。一个信仰缺失或是产生偏差的社会人也必定是一个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无法贡献于社会;一个发生信仰危机的群体,必然尔虞我诈、见利忘义,人际关系恶化;一个发生信仰危机的社会,必定是缺乏公共社会精神,缺乏共同集体目标和动力的一盘散沙,更为严重的是信仰危机破坏社会氛围,造成政治冷漠症,削弱民族向心力,影响整个国家的稳定和进步。
二、信仰的本质与意义
信仰(Belief)一词最初来源于佛教,特指宗教信仰。通常用来表达宗教徒对他们所信奉对象的主观态度和状态。随着宗教信仰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学者们在多学科的视野下对信仰进行研究,对它的认识也从宗教的狭隘含义中走出来,成为一个具有更广泛意义的普遍概念。《简明大英百科》对信仰的界定是?押“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国对信仰的研究渊源久远,《说文解字》对信仰的解释是:“信”阐明了其理性意蕴,即认知、确信、知性等;“仰”很明确地显示了其非理性意蕴,即情感、意志、仰望等。因此信仰就是对某一事物及其价值特性由相信直至尊崇的精神实践活动。现代学者对信仰问题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如著名学者万俊人教授认为:“信仰的根本问题或本质是一种生活价值导向问题。对社会而言,它通常表现为某一社会、民族和社群所选择并确立的一以贯之的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有着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对个体而言,它总是呈现为某一特殊的成熟个体在其生活实践中所选择并坚信不疑的主导价值观,对其言行有着支配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古往今来的这些研究都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信仰本质的深刻具体全面的考证。简言之,信仰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极度地相信和尊崇,并以此为个人行为准则和人生坐标。
三、信仰危机的和成因
我们说某种事物出现“危机”,通常是指它处于失去自身固有的秩序和规定的状态中。就信仰危机而言,它是指原有的信仰面临失落和崩溃,而新的信仰还没有产生和建立时期的社会人或者社会的精神状态。
1.社会变革使原有经济与社会基础发生变化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作为社会意识的信仰,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都与当时的社会客观境遇密不可分,同时也展示巨大社会功能。社会存在变化了,信仰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综观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尤其是社会大变更过程中都伴有性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不同的信仰危机。
在中国革命战争岁月和建国初期,广大民众虽然文化水平相对低下。但这并不阻碍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因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代表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与他们的情感息息相通。阶级情感的巨大感召力,引导他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了重大冲击。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巨大影响,使得人们的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发生变化。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和世俗,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过分关心使得大众对共产主义信仰在逐步淡化。
2.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实际生存现状与理想间的差距和矛盾
在战争的艰苦岁月,大多数民众正是由于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走上了革命之路,信仰了共产主义学说。在目前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原有的大一统的格局和民众理想信念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被打破了。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贫富差距悬殊的现象,人际关系也日益呈现货币化、市场化特征。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已经暴露出部分民众的信仰状况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因为相对剥夺感、受挫情绪在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层面上有所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民众无疑会把质疑的目光投向市场经济体制,对党和政府的经济转型战略感到困惑不解。
3.多元文化冲突引发的价值观矛盾
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核心是价值和价值观上的冲突与融合,而价值观的矛盾和迷惘,必然会使个体原有的信仰产生动摇,进而形成信仰缺失,并最终影响个体行为表现和人格发展。
在社会转型时期,首先对人们价值观产生冲击的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西方国家的表层文化。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把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利益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价值标准。这与传统的顾大局、讲风格、比贡献,与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是十分矛盾的。这些矛盾必然会使大众产生困惑和迷惘。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对大众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当腐败现象、见利忘义行为在社会上逐渐增多,城乡差别、贫富差距明显增大以后,人们就变得更加困惑、迷茫。态度模糊了,准则没有了,建基于其上的信仰大厦自然也就要随之坍塌。
四、信仰危机的规避
消除信仰危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人们知道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信仰赋予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正如尼采所认为的那样人“只有参透为何,才能迎接任何”。如果一个人不能理解生活的意义,他即使过着物质条件富足安逸的生活,也会因为生命的无根基而感到空虚和焦虑?鸦相反如果一个人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即使面对非常艰苦的生活和残酷的命运,他也不会丧失生活的意志和勇气。人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押“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这乃是人的本性的一个必要部分”。
其次,在引导民众重塑信仰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民众的社会意识,满足他们的实际生存需要,使他们在现实的社会存在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控制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有意识的人类总是时时感到自身存在即自为世界与自在世界的差距,并产生克服差距的冲动。消解这种差距不外乎两种途径?押其一,放弃人有意识的自为存在使人服从于自在世界,使人和整体世界一致。其二,扩大人的自为存在,使外在世界服从于人的世界。当人在某一时空的社会生活中感到自身力量有限,对实际的生存际遇不满而又无力改变时,信仰就变得摇摆不定。
最后,通过符合现代社会公众接受心理的意识形态塑造方式,培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共同的社会信仰,将社会共同成员普遍认同并持有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内化成为社会人共同的“虔信”或“确信”。社会对共同价值观之信仰可以使社会人超脱于急功近利,更重要的是,社会信仰能营造一种以其信仰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文化氛围,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人能自然地将社会的信仰内化为个人信仰,显现出社会对共同价值观信仰的强大凝聚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持续建立强盛统一的国家,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公共信仰。此外,社会对共同价值观之信仰还能够让社会始终保持宁静和理性心态,自觉坚持和守护社会的精神和原则,创造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吴乐升.邪教的秘密——当代中国邪教聚合机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孔祥涛.世界邪教问题与反邪教斗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3]李德顺.哲学大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辞海[M].上海?押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2001,(1).
[6]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押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7]刘建军.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新阐释[J].教学与研究,2002,(4).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