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的重要成果,是广大苏区干部在革命实践中执著追求的结果,也是和王明“左”倾路线斗争的结果。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战略,一种创造,它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战争史上的历史性贡献,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苏区干部;好作风;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姚玉珍(1982—),女,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建教学研究中心教师,教育学硕士。(江西井冈山343000)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的重要成果,是广大苏区干部在革命实践中执著追求的结果,也是和王明“左”倾路线斗争的结果。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战略,一种创造,它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战争史上的历史性贡献,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解决了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力量根源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古往今来,一切政治家、军事家为了指导战争取得胜利,都在不停地寻求进行战争的力量根源。但是,由于历史阶级的局限,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战争力量根源的认识都存在不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许多军事家看到的是将帅和士兵的力量;在中国旧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看到的是爱国华侨的力量;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许多战略家看到的是新式武器装备的力量。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对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倡导和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我们便能集聚起人民群众这一战争的伟力,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因此,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讲话上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选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二、解决了革命工作方法与革命中心任务的结合点
战争力量的根源是人民群众,那么,怎样把他们动员起来,使之投身于伟大的革命战争之中?“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办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是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怎样来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兴国长冈乡的苏维埃干部用行动作了最好的回答——“长冈乡的工作特点,在于能用全力去动员群众。用极大的耐心去说服群众,结果能完全实现他们的任务,并且争取了最快速度。”
1933年7月,中央苏区发行300万元经济公债,长冈乡认购了5456元。在推销公债的过程中,他们采用了大会动员与个别宣传相结合,领导和骨干相结合,大力宣传,把敌人封锁的状况讲给群众听,耐心细致地做好动员工作。因此,“全是会场认购,全不按家去销,全是宣传鼓动,全不强迫摊派,经过四次个别宣传,四次全村大会,而从开始至销完共只有十五天”,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在扩大红军的运动中,长冈乡干部认真做好宣传鼓动,首先举行党团支部会议,动员党团员积极报名到前方去,同时,发动乡代表会议、贫农团、赤卫军、儿童团一齐活动,大力宣传“先有国,后有家,踊跃当红军,保卫苏维埃”的道理,而且双管齐下,推动优待红军家属工作,切实解决红军家属生产生活上的困难?熏使全乡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场面,“长冈乡青壮年男子百个人中有八十个当红军了。”
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同志如果把这个中心任务真正看清楚,懂得无论如何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未,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处理革命工作方法和革命中心任务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三、解决了谋利于民与革命战争的紧密结合
组织革命战争和改善群众的生活是辨证关系。要保卫革命果实,就要组织革命战争;要组织革命战争就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必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的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国民党要来进攻红色区域,广大群众就要用生命同国民党决斗。”第三次反“围剿”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毛泽东原本有准备在闽粤赣布置战场的构想,他后来考虑到闽西北是新区,“人民这个条件比较差”,于是决定千里回师,返回苏区腹地,把敌人诱到兴国,使之无用武之地。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兴国具有良好的群众条件,兴国的干部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兴国的人民群众最支持革命战争,支持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兴国举全县之力,积极支援红军,打击敌人。有人民的支持,红军如鱼得水,而敌人却如盲人骑瞎马处处被动。例如,当红军主力开始北上准备攻打富田时,忽然发现陈诚、罗卓英两师已先于红军赶到富田,这是国民党“进剿”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毛泽东、朱德断然改变计划,率部折回高兴圩。毛泽东庆幸地说,还是兴国人民好啊,不是他们及时报信,我们往绝路上走啊!当红军六天六夜取得三战三捷,极端疲劳,很需要休息时,毛泽东再出一步险棋,从敌人之间约20里宽的间隙山区秘密西行,来到兴国县的白石,红军在这里休整半个月,有兴国人民的支持和掩护,敌人不知道一点风声。因此,我们说苏区干部好作风解决了谋利于民与革命战争如何结合的问题。
四、以实际行动反击王明“左”倾路线
王明“左”倾路线在政治上搞“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在经济上,只强调打仗,而不管经济建设。他们只讲扩大红军,扩大运输队,收土地税,推销公债,其它事情如文化教育工作,经济建设工作不讲也不管。对于群众生活问题一点也不理,结果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群众连会也不愿来开。兴国的苏区干部反其道而行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给予关心,因而得到群众热烈地拥护。他们的实践证明,王明“左”倾路线极其错误,唯有实行毛泽东倡导的群众路线,一切革命工作才能得到群众支持,革命才能得到发展。
五、超越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民本思想
古往今来,历代政治家、军事家,都在苦苦求索“爱民之道”,不少人提出诸如:“爱民如子”,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掌罚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不能不爱民,不能不利民”;唐太宗李世民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宋太宗赵光义干脆刻了25块戒石铭,分置全国各府,以为地方官吏之戒,上书:“尔禄尔俸,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观点体现了民本思想,而民本思想的源头,至少要追溯至《老子》,然而老子的根本思想并不是真正的把人民看作根本、根基那样重要,更不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依据百姓的好恶来对待事物,而是一种统治韬略,目的是帮助统治者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老子》四十一章有这样一段话:“即使是百姓不善的意志,不可信的意志也要当作善的,可信的意志来对待。“老子以退为进,以曲求伸的统治韬略昭然若揭。历代封建统治者从根本上与人民群众是对立关系,因而从没有做到真正的爱民、利民。只有以人民解放为己任的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真正做到爱民、利民。苏区干部好作风,好就好在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因此,我们说苏区干部好作风,超越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民本思想,而且有本质的不同。
六、切实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
得天下要得民心,得民心要从小事做起,民心如海,滴水汇聚成汪洋;民利如山,寸土累积成巍峨。苏区干部首先这样做,并且真正做到了。他们在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上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从群众的柴米油盐到生老病死,从日常生活到文教卫生,他们都一一过问,切实解决问题。正如毛泽东所称赞:“长冈乡是最具体最实际地解决群众中的每一个问题。”贫农马荣海家失火烧了房子,乡政府发动群众捐钱捐料,三天就帮他盖起了房屋。红军家属刘长秀粮食不够吃,乡政府和互济会就立即送米上门;小孩生了疮疖,村代表主任彭国亮就亲自为他寻医问药……他们点滴积累,打造形象,树立威望。
我们党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对于我党在新世纪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正如胡锦涛同志2003年9月在江西赣南视察时所说:回顾我们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建人民军队,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的那段峥嵘岁月,我们深深感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而且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于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