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民的《咬文嚼诗》是一部序跋集,集中收录的36篇文章,是王新民踏浪文学大河30年,为作家、诗人和友人新著出版的文集写序作跋,所奉献的一脉脉动人心香,正如作家陈应松在《评诗论诗学者风范》里所感叹的:这些序跋,“是奇怪的散文,是散文的理论,是理论的散文,别具一格,又能深深打动人心。”也许这是《咬文嚼诗》不同一般的非凡之处。这部序跋集涉及到的对象,均为诗歌新锐、散文新秀、小说新人。王新民满怀热忱地跟踪他们的创作足迹,用充满激情的评述,洗濯友人的文学性情,真诚地拥抱文学,讴歌文学。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谁还有如此圣洁肃穆的心境?因而他被调入武汉作家协会任常务副主席,专司通联,坚守一方圣土,就如他的一首产生广泛影响的诗歌《纤夫》,王新民为业余文学爱好者迎送往来,俨然文学大河上尽职的纤夫。
文学评论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序言和跋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而且序言和跋,不光要评价一部文学作品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重要的是涉及到对作者“全人”的评价。读罢《咬文嚼诗》,除了感动王新民对文学友人的全景跟踪和了解,重要的是涌动出一种别样的审美愉悦,文集中的篇篇文章,饱满丰韵,晶莹剔透,说是评论,却超越了平庸呆板的形式,像脱颖而出的一连串文学珍珠,在次第的浏览与阅读中,我内心的愉悦四溢膨胀,变得五味杂陈,似乎嚼出多种味道来:浓郁的诗韵、精美的文采和丰厚的人情味。
先说人情丰。
这部序跋集,几乎每篇文章都标有确凿的年月日,我们可以看作是作者文学创作的记录进程,这细致入微的日月进程,既有不凡的文学见地,更有智者的哲理光辉,加上如诗如歌的优美语言,让人惊叹之余,感慨作者对文学的赤忱,对友人的热忱。王新民竟然有那么多的文学朋友,而且多是些守候在文学大河上等待启航的业余文学爱好者。他在文中与朋友们推心置腹,切磋谈心,为朋友们的新作写序言或跋,然后将这些数十年积攒的心血结集出版,奉献给朋友。
前不久,我们江汉大学“武汉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中心”拟出一套有关武汉作家的资料汇编集,校长杨卫东教授很支持,甚至还具体指示说:给每位入选作家的资料汇编册写个综合性述评。王新民由我负责编写,我为这个述评定了一个标题《文学大河上的纤夫》,在文学大河上忙于迎送往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尤其是调入武汉作家协会短短10年,发现和培养出一批作家,每个作家的新作问世,每个作者的作品文集出版,他必写序言和跋,因此才有了这本《咬文嚼诗》集。
应该说《咬文嚼诗》不是一部普通的评论集,他凝聚了诗人王新民的丰厚的真情,对朋友的广博真情,对文学的深挚痴情。王新民的文友遍天下,文集里涉及到的作家诗人竟如此之多,重要的是,文集中评述的对象,基本上是业余作家诗人,其中有企业工人,机关干部,教育工作者,个体劳7ffec27c31646ecfc1b7c4dd4f9f6d57动者等。这无疑说明,早在来武汉作家协会任副主席前,王新民就开始了文学通联,而且联络了那么多作家诗人,耐心细致地阅读钻研他们的新作,呕心沥血为他们写序言和跋。而为一部书集写序言和跋,不但要花大量时间阅读、理解和提炼,还要深入其间阐发文学见识。朋友们信任王新民的文学禀赋,信任他的才学,信任他的文学胆识,愿意听听他的高见。
王新民的人情味也溢于言表,他雄浑粗犷的外表内,思维缜密,情感纤细,分明滚动着一腔热血,犹如一段经典的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因此这本序跋集,可以看作是王新民饱蘸思想感情为武汉文坛发展奉献的心灵史。
他的序跋,多从情感经历中找切入点:与对象的友情、交情等入手,将对象的创作与当前文坛现状结合起来,分析深入浅出,论说游刃有余,感情收敛很紧,却透出他作为批评家的丰厚深情。如《雷喜梅诗集〈追赶太阳〉跋》,开篇这么写道:
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吧,如果不是很好的朋友相约,我是不写诗的。因为诗歌在我的心目中实在太高贵太圣洁了。我怕碰伤她……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境或心情,当我接过雷喜梅诗集《追赶太阳》时,我并没有任何特殊期待,但是,当我读着读着,竟不知不觉地将近百首诗一口气读完了。真的,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如此痛快顺畅地读到如此血性和激情,充满诗意和诗性的好诗了。
坦诚入题,慢慢道来。他还以文体家的眼光,因人因文而异,迥异有别地讲究艺术角度,利用不同方式构筑他的文学评论体系。在《唐世彦散文集〈夕阳无声〉序里》,则用书信体形式,像是与对象款款谈心,情感认知与评述分析巧妙结合,逐层深入:
尊敬的唐世彦先生,转眼间,我们大概已有七八年没有见面了吧,无情的时间已经从我们身边无声地流逝。在时间的长河里,除了少数人在有限的人生中写出壮丽的诗篇外,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时间只是残忍地在他们身上刻下忧伤、愤怒的伤痕。所以当我得知您有71岁高龄时,一种莫名的无奈和伤感便涌向心头。然而,当我读完您的新著《夕阳无声》,我感到您依然还像当年那么年轻而充满朝气……
因为对象是一位年长老者,王新民就变换了角度,从历史谈起,先抑后扬,在逐步的分析和评述中扬起他对年老作家的丰厚挚爱。如《黄文超词诗集〈历史皱纹〉序》里,以平实的叙述,从与对象的历史交情说起:
我和黄文超出生于同一个乡村,我整整大他十岁。由于双方都喜欢舞文弄墨,并在艺术追求和思想观念上常能碰撞出美丽的火花,我们便成为了忘年交。三十多年来,“长相知,不相疑”,他中有我,我中有他。
再说文采。
作为一位有影响的诗人,王新民曾经为诗消得人憔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是鄂南乡土诗人的领军人物,写过《纤夫》等产生广泛影响的诗歌。除了写诗,他还写小说、散文、文艺随笔等,尤其是他的散文,意念与文采相得益彰,风华一时。因而被文学界美誉为“文学杂家”。
王国维曾有“散文易学而难工”的箴言。意思为:尽管散文人人都能写,但要真正写好散文,却要真工夫。散文自由灵活,犹如一座拱桥,支撑它的有很多文种。这本集子中收录的全部文章,当属于散文范畴。但王新民跨界结合,似乎在进行一种文体尝试,无论序或跋,注重语言面貌,要么在朴实自然中透出情韵,要么如诗如歌,琳琅满目。说是评论,却自如自信,行云流水,显得大气而文采飞扬。他还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文种找切入口,有的寥寥数笔,简单勾勒出评论对象的气质禀赋;有的拉近距聚,用艺术特写的笔法再现人物,以达到“全人”似的造像传神。如《陈本豪散文集〈沃野〉序》的开篇,先用诗话的语言勾勒出作家的形象:
你的外表朴实、谦和,你的内心敏感、细腻。在人们的眼里,你是一位循规蹈矩的人,是一位沿着生活轨道被动地向前滑行的人。其实,你并不简单,在你的心中的世界,雷雨一直在哗啦啦地下着,风刮得呼呼响,一架收不回的风筝在你岁月和思绪的天空,正在飞向永远的远……
这段评论,使人联想起另一篇著名的序言,鲁迅先生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对于《孩儿塔》的评论: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这段充满激情的文字,情理并茂,语言精湛,美得像一首诗。这是诗的评论,也是评论的诗。《咬文嚼诗》里众多篇什都与鲁迅异曲同工,神韵相似,王新民是否也受了鲁迅先生传道和影响,抑或诗人解读本身出现的特殊艺术性情?
王新民显然摒弃了枯涩的说教和教条的分析。他深知文艺评论的属性,因为对象是文艺作品,文艺作品以形象反映生活,以情动人,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此文艺评论应该用优美形象的语言来进行评论,讲究文采,不仅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还能极大地增强了评论的艺术感染力。
王新民序跋,无论诗歌评论还是散文小说评论,语言不同凡响,不仅勾勒对象的形,还深入骨子里造境传神。说是一篇评论,却有着散文的意境,所谓思想与艺术溶为一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唐世彦传记文学〈生命之河〉》开篇,王新民运用连串排比句,感情充沛地阐发了自己对作品及作者本人的美学评价:
这是一部平凡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传记。
这是一部并不平凡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传记。
这是一部沉甸甸的、血淋淋的传记。
这是一部充满思辨色彩和理性之光的传记。
这是作者奉献给他深爱着的子孙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这是作者奉献给他深爱着的国民的一笔精神财富。
王新民的序跋读来读去,总有一种诗人的舒卷和空灵,如此美文,让人赏心悦目,以至掩卷长思,不得不赞叹诗人王新民特殊的评论风格。
最后说诗韵。
诗歌是王新民的强项,《咬文嚼诗》里众多篇什,王新民一以贯之地显示出诗人写文的诗韵,将语言魅力与思想见识联袂贯通,如《张代重诗词集〈心醉无人晓〉跋》里,他这么写道:
品读《心醉无人晓》,我似乎梦境般地和着诗人的脚步,冥冥中游荡于祖国之山川,飘攀于云端之仙境;又似梦境般地与诗人一起,和李白、杜甫论诗,与东坡、清照咏词。
我原来只知道这位叫一丁的先生,是从清华园里走出来的经济学家,后来在一座大城市里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就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浸透着墨香、常常娴熟地飞笔于格律之中的诗人词家。
《心醉无人晓》气象万千,立意深邃;文笔优美,激情飞扬……
在《何祥华诗集〈心中的缪斯〉序》里,开篇评述滚烫热情,十分形象传神:
面对何祥华《心中的缪斯》这部诗集,便是面对一颗真诚崇高的心灵。滚烫的激情,忧患的情怀,非凡的理性,敏感的心灵,使我们读出了奔腾的火焰,读出了温暖的风月,读出了激昂的雷电,读出了穿越千古的忧患,读出了抚摩芸芸众生的真情……何祥华,一个充满血性的七尺男儿,一个伟岸的实体,一个胸中怀有彼岸的诗人!
品味王新民的《咬文嚼诗》,仿佛经历了一次关于文学与语言的优美旅程,也看见一个一个体魄伟岸的纤夫,虔诚地守候在文学大河旁,为自己,也为朋友们的文学之旅整装待发,扬帆起航。当然,王新民的序跋在完美的表述中也偶尔露出些许破绽,因为情感太充沛,除了个别评论,多数评论都存在有片面性,对作品褒义赞许有余,理性指出不足。而鲁迅先生在《并非闲话》一文中说:“批评家的职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浇灌佳花——佳花的苗。”作为一位真正的品评家,应该看到这么一点:即便走进一座美丽的花园,你随意采集一片树叶,一定可以发现这篇叶子上的瑕疵。因为鲁迅说的除了“浇灌佳花”,更重要的是“剪除恶草”或残枝败叶。
另外,王新民为人写序作跋,情绪激昂过甚,而忽略了度的把握,过分渲染的文采和语言,有时会淹没主旨。王新民爱酒,性情豪放,让人想起一首诗:酒入豪肠 / 七分酿成了月光 /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 绣口一吐 / 就半个盛唐!
台湾诗人兼学者余光中教授的《寻李白》,正好可以引喻王新民。王新民的文学情绪,七分为朋友燃烧,三分为自己释放。他为文学友人写序作跋,之所以宽以待人,也许不忍心破坏一种友谊,一种刚刚诞生的文学心情和文学情绪。他爱护并发掘文学人才资源,退而求其次,通过充满温情的语言传达,来构筑和维护文学大河资源,让河水丰盈饱满,以放逐他内心的永恒——他终身热爱的文学。
除了文学,王新民还是属于文学!
责任编辑 易 山